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NO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垫圈及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21615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7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密封对象表面为铸造面等的形成有凹凸的面,也可以稳定地起密封作用的垫圈以及密封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垫圈(10),由橡胶状弹性体制成,被安装在两个部件中至少一个上所设置的安装槽内,密封该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并具有:与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的第1密封面(10a);与两个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的第2密封面(10b);与所述安装槽的发生密封流体压力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面接触的第3密封面(10c);以及在第3密封面(10c)对侧的、承受密封流体压力的一侧开口,并与第1密封面和第2密封面并行的承压槽(1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垫圈及密封结构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密封两个部件间的间隙的垫圈及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以实现制造工序简化为目的,有不对设置于铝压铸等铸件的安装槽进行表面加工,而直接用作垫圈用的安装槽的情形。但是,在铸件中,不经表面加工的原始铸造面具有微小的凹凸面,而且也会形成砂眼等比较大的凹陷部。因此,用一般的垫圈无法起到密封作用。对此,在现有技术中,采用下列解决手段,S卩,使用液态垫圈,或令密封面为圆弧形状以增大其面积(参照专利文献I ),又或者设置两道密封线(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使用液态垫圈的情形下,存在密封性能随使用时间而降低的问题。另外,在增大密封面,或设置两道密封线的情形下,在对垫圈施加密封流体压力的环境下,可能会使垫圈倾斜或变形,无法稳定地发挥密封性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申请公开2011-9466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申请公开2010-24497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技术申请公开2011-1174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垫圈以及密封结构,即使密封对象表面为铸造面等的形成有凹凸的面,也可以稳定发挥密封性能。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以下手段。S卩,本专利技术的垫圈,其由橡胶状弹性体制成,被安装在设于两个部件中至少一方的安装槽内,密封该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其特征在于,具有:第I密封面,其与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第2密封面,其与两个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和第3密封面,其与所述安装槽的、发生密封流体压力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面接触,第I密封面、第2密封面和第3密封面,在垫圈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均与所要面接触的对象侧的部件表面为相同形状。本专利技术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垫圈,其由橡胶状弹性体制成,被安装在设于两个部件中至少一方的安装槽内,密封该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其特征在于,具有:第I密封面,其与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第2密封面,其与两个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和第3密封面,其与所述安装槽的、发生密封流体压力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面接触,第I密封面、第2密封面和第3密封面,在垫圈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均与所要面接触的对象侧的部件表面为相同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设置在橡胶状弹性体制的垫圈上的第I密封面、第2密封面和第3密封面,分别与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表面、另一个部件表面以及安装槽的侧面进行面接触。在受外力作用之前,上述的密封面在垫圈分别与其所面接触的对象侧部件表面形状相同。因此,即使密封对象面是铸造面等形成有凹凸的面,也能够稳定地发挥密封性能。优选所述垫圈具有开口于与第3密封面相反的承受密封流体压力的一侧,并与第I密封面和第2密封面平行设置的承压槽。如上所述,通过设置承压槽,而对承压槽的内壁面施加密封流体压力,因此分别使第I密封面和第2密封面推压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表面和另一个部件表面,且使第3密封面推压安装槽的侧面。由此,即使密封对象面是铸造面等形成有凹凸的面,也能够更加稳定地发挥密封性能。另外,由于承压槽被设置为与第I密封面和第2密封面平行,因此能够适当地兼顾压缩率和填充率。因而,在组装两个部件和垫圈时,不需很大的力,不使两个部件变形,就能够获得理想的密封性能。优选在所述垫圈的承受密封流体压力的表面一侧,夹着所述承压槽,在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的发生密封流体压力一侧的侧面紧贴的多个突起部。由此,能够使垫圈在安装槽中的安装状态稳定,并能够抑制脱漏。还能够使第3密封面对安装槽侧面的密封性稳定。如以上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密封对象面是铸造面等形成有凹凸的面,也能够稳定地发挥密封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垫圈的平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垫圈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5是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用于实验装置的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表示在治具中放入有试验样品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8是比较例的垫圈的平面图和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垫圈的平面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垫圈内侧的侧面图的一部分。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垫圈的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剖视图。10、100 垫圈IOaUOOa 第 I 密封面IObUOOb 第 2 密封面IOcUOOc 第 3 密封面11 承压槽12、14 突起部13、15 凹陷部20、40 壳盖21 对置面[0051 ]30、50 壳体31、41、51 安装槽31a、41a、51a 槽底面31b、41b、51b 侧面31c、41c、51c 侧面150、200 垫圈300 治具310第I金属板311 通孔320第2金属板321 圆孔330 垫圈400 水槽410 水500 管道510压力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根据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例子进行详细说明。但实施例中所记载的组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若无特殊说明,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定。本实施例的垫圈及密封结构,可用在CVT (无级变速)或AT (自动变速)等的变速箱或引擎、或者水泵等的配件中。即,适用于在上述配件中,使用了铝压铸等的铸件的密封结构部。(实施例1)参照图1?图8,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垫圈及密封结构进行说明。〈垫圈〉参照图1及图2,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橡胶状弹性体制成的垫圈100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垫圈100的平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垫圈100的剖视图,为图1中AA线的剖视图。本实施例的垫圈100,其两个面(图2中的上面与下面)为平面。其中一个面起到第I密封面IOOa的功能,另一个面起到第2密封面IOOb的功能。在垫圈100的两个侧面中,外侧(外周面侧)的侧面(图2中左侧的侧面)起到第3密封面IOOc的功能。该第3密封面IOOc为圆柱面。<密封结构1>参照图3,说明使用本实施例的垫圈100的密封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垫圈100用于密封壳盖20 (—个部件)与壳体30 (另一部件)之间的间隙。并且,垫圈100安装在设置于壳体30的安装槽31中。在该例中,壳体30为铸件,且安装槽31的表面未进行加工处理,为铸造面。上述安装槽31设置在壳体30的与壳盖20的对置面一侧。安装槽31为截面呈矩形的圆环形状,垫圈100沿安装槽31设置。垫圈100安装为被安装槽31的槽底面31a和壳盖20压缩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在垫圈100的内侧(内周面侧)封入作为密封对象的流体。由此,在图3中,图中右侧形成高压侧(H),左侧形成低压侧(L)。安装槽31的槽底面31a为平面,壳盖20的与壳体30的对置面21也为平面。根据上述结构,垫圈100中平面状的第I密封面100a,整个面紧贴于壳盖20的平面状对置面21 ;垫圈100中平面状的第2密封面100b,整个面紧贴于安装槽31的平面状槽底面31a。这样,在垫圈100受外力作用前,第I密封面IOOa形成与该第I密封面IOOa面所面接触的对置面21的表面相同的平面形状。同样地,在垫圈100受外力作用前,第2密封面IOOb也形成与该第2密封面IOOb面所面接触的槽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垫圈,其由橡胶状弹性体制成,被安装在设于两个部件中至少一方的安装槽内,密封该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密封面,其与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第2密封面,其与两个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和第3密封面,其与所述安装槽的、发生密封流体压力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面接触,第1密封面、第2密封面和第3密封面,在垫圈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均与所要面接触的对象侧的部件表面为相同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9.13 JP 2011-199670;2012.03.29 JP 2012-07681.一种垫圈,其由橡胶状弹性体制成,被安装在设于两个部件中至少一方的安装槽内,密封该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I密封面,其与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 第2密封面,其与两个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表面面接触;和 第3密封面,其与所述安装槽的、发生密封流体压力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面接触, 第I密封面、第2密封面和第3密封面,在垫圈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均与所要面接触的对象侧的部件表面为相同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圈,其特征在于, 具有开口于与第3密封面相反的承受密封流体压力的一侧,并与第I密封面和第2密封面平行设置的承压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垫圈,其特征在于, 在承受密封流体压力的表面一侧,夹着所述承压槽,在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的发生密封流体压力一侧的侧面紧贴的多个突起部。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田淳牛岛慎二向井真吾林英象
申请(专利权)人:NOK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