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其汽车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659909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3 05:38
为解决传统的汽车车身前部结构设计方法中存在局部或全局的缺陷,导致后续开发中需反复做大量的结构优化及多批次的工程样车实验验证、导致开发成本较高等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其汽车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创新为以等效加速度为基础,结合能量分配,获取目标车的吸能部件的的吸收能量及其压溃长度,计算出吸能部件的理论平均通过力,再根据吸能部件实际平均通过力大于或等于理论平均通过力的原则,设计出吸能部件的设计参数。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设计方法,获得的车身前部结构更加合理,缺陷更少,有利于汽车后续设计的进行。便于减少后续碰撞样车试制试验的次数,大大减少开发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设计领域,尤其指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领域。
技术介绍
汽车的正面碰撞所造成的伤亡占据交通事故总伤亡的主要比例,而前部车身结构是决定汽车正面碰撞安全与否的基石。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主要指对汽车车身内主要吸能部件的设计参数的设计,设计参数指尺寸、材料等。图1为轿车发动机舱的典型结构示意图,可将其划分为如下吸能段:第一吸能段D0、第二吸能段D1、第三吸能段D2、第四吸能段D3。其中从保险杠I到前纵梁后段5(即前挡板6之前)的X方向总长为(1=(^+(^+4+(?,总长d由轿车的造型面决定,各段的布置由发动机舱的特征硬点(发动机尺寸、发动机悬挂位置、前轴中心等)控制。其中,第一吸能段DO的主要吸能部件(或称吸能结构)为保险杠I ;第二吸能段Dl的主要吸能部件为吸能盒2,且沿车身前后方向第二吸能段Dl的长度等于吸能盒的长度;第三吸能段D2的主要吸能部件为前纵梁前段3且沿车身前后方向第三吸能段D2的长度等于前纵梁前段3的长度,前纵梁前段是指沿车身的前后方向,从前纵梁的前端至发动机前端的纵梁部分,此段内还包括散热器总成和发动机罩盖端等次要吸能零部件;第四吸能段D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方法,所述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吸能段,所述吸能段内设有吸能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对标车正面受力碰撞的实时加速度;根据对标车的实时加速度获得目标车的实时等效加速度;根据上述目标车的实时等效加速度及设计重量,得到目标车的实时等效碰撞力;将所述目标车的实时等效加速度对碰撞时间积分两次,获取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实时溃缩距离,然后获得吸能部件的压溃长度;根据所述目标车的实时等效碰撞力及实时溃缩距离,获得吸能段的吸收能量;根据吸能部件占所述目标车在对应吸能段内的吸收能量的吸能比例,获取吸能部件的吸收能量;将吸能部件的吸收能量除以所述对应吸能部件的压溃长度,获取所述吸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方法,所述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吸能段,所述吸能段内设有吸能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对标车正面受力碰撞的实时加速度;根据对标车的实时加速度获得目标车的实时等效加速度; 根据上述目标车的实时等效加速度及设计重量,得到目标车的实时等效碰撞力;将所述目标车的实时等效加速 度对碰撞时间积分两次,获取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实时溃缩距离,然后获得吸能部件的压溃长度; 根据所述目标车的实时等效碰撞力及实时溃缩距离,获得吸能段的吸收能量; 根据吸能部件占所述目标车在对应吸能段内的吸收能量的吸能比例,获取吸能部件的吸收能量; 将吸能部件的吸收能量除以所述对应吸能部件的压溃长度,获取所述吸能部件的理论平均通过力; 根据吸能部件实际平均通过力大于或等于理论平均通过力的原则,设计出吸能部件的设计参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标车的实时加速度为车身B柱与门槛梁相交处的实时加速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的压溃长度通过如下步骤获得:通过实时溃缩距离获得溃缩距离-时间曲线,通过目标车的实时等效加速度获得实时等效加速度曲线,比对上述两条曲线,获得吸能部件的压溃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为管梁型结构,所述设计参数包括吸能部件横截面的长度、宽度、壁厚及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蔓王玉超岳鹏饶建鹏陈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