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的物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657044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2 23:54
本文公开了一种物理抗微生物方法,其施加在人体或动物体或物体表面上时具有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作用。所述方法对人体安全,并且可以避免抗菌药物导致的耐药性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别涉及一种抗微生物的带正电的纳米膜和使用纳米膜于人体及其他物体的。
技术介绍
物理抗微生物方法是用于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一种传统的方法。常见的物理抗微生物方法有高温、高压及紫外线灭菌等方法。但是这些传统的物理抗微生物方法直接用于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基本用于物品和空间的消毒,未在人体使用。针对人体的抗微生物方法一般只能依靠各种抗微生物药物。目前对于人体应用的抗微生物方法都是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其中抗微生物药物通过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等机理来进行抗微生物,这些机理需要抗微生物药物与病原微生物结合甚至进入其体内而完成抗微生物功能。抗微生物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特别是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成为阻碍临床医学发展的重大难题。除传统抗微生物方法外,现在也有些新的抗微生物方法,如纳米银抗微生物等。纳米银敷料中Ag+通过穿透细胞膜而杀灭病原微生物。这种机理类似化学抗微生物的原理,对正常的人体细胞也有伤害,局部使用时还可能产生一定的耐药性。经典微生物学研究是针对浮游(planktoni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微生物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需要抗微生物的人体或动物体或物体表面上施加带正电的抗微生物膜或颗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微生物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需要抗微生物的人体或动物体或物体表面上施加带正电的抗微生物膜或颗粒。2.权利要求1的抗微生物方法,其中所述抗微生物膜的厚度或所述抗微生物颗粒的直径在Inm至1000nm范围内,并且它们的电位在+40mV至+80mV范围内。3.权利要求1的抗微生物方法,该方法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方式是通过静电力作用使微生物细胞膜破裂而导致微生物死亡。4.权利要求1的抗微生物方法,其中将所述抗微生物膜或颗粒施加在人体或动物体或物体表面上,以实现以下功能中至少之一: 一杀灭或抑制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除臭或防霉; -阻止细菌生物膜形成。5.权利要求1的抗微生物方法,其中将下式(I)的有机硅双季铵盐:(R1R2R3N+XO -R5- (R1R2R3N+XO (I) 其中,每个R1独立地为C8_18烷基、C8_18烯基或C8_18炔基;每个R2和R3独立地为甲基或乙基;R5SC3,亚烷基,其在β-位或更远位置被三(CV3烷氧基)甲硅烷氧基或三((V3烷氧基)甲硅烷基-Cu烷氧基取代;和每个τ独立地为可药用抗衡阴离子, 施加在需要抗微生物的物体表面上, 所述式(I)的有机硅双季铵盐任选呈包含该有机硅双季铵盐和至少一种赋形剂的组合物的形式。6.权利要求5的抗微生物方法,其中所述式(I)的有机硅双季铵盐具有以下特征中至少之一: -每个R1独立地为C8_18直链烷基; -每个τ独立地Cl—或Br—;和 -R5为下式基团: -(CH2) nCH (OR6Si (OCH2CH3) 3) (CH2) n- 其中1≤n≤3 ;R6为单键或CV3亚烷基。7.—种下式(I)的有机娃双季铵盐:(R1R2R3N+XO -R5- (R1R2R3N+XO (I) 其中,每个R1独立地为C8_18烷基、C8_18烯基或C8_18炔基;每个R2和R3独立地为甲基或乙基;R5SC3,亚烷基,其在β-位或更远位置被三(CV3烷氧基)甲硅烷氧基或三((V3烷氧基)甲硅烷基-Cu烷氧基取代;和每个τ独立地为可药用抗衡阴离子。8.权利要求7的有机硅双季铵盐,其具有以下特征中至少之一: -每个R1独立地为C8_18直链烷基; -每个τ独立地Cl—或Br—;和 -R5为下式基团: -(CH2) nCH (OR6Si (OCH2CH3) 3) (CH2) n- 其中1≤n≤3 ;R6为单键或CV3亚烷基。9.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式(I)的有机硅双季铵盐和至少一种赋形剂形成抗微生物组合物。10.权利要求9的抗微生物组合物,其具有以下特征中至少之一: -所述组合物具有0.l-30wt%的有机硅双季铵盐含量,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计; 一所述赋形剂包括水和液体有机溶剂; 一所述抗微生物组合物还含有至少一种辅剂; 一所述抗微生物组合物呈喷雾剂、洗剂、冲剂、搽剂、涂剂、膏剂、涂膜剂及可以用于浸泡物体的形式; 一所述抗微生物组合物还包含至少一种其它活性成分,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组合物。活性成分为分别具有愈合、止痒、止痛、消炎、止血、防粘连、抗肿瘤、祛疤等功能的各种功能性膜。11.权利要求10的抗微生物组合物,其中 一所述液体有机溶剂包括醇类、醚类、酮类和酯类,和/或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友良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神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