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00956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设置有从由压缩机构部(10)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将油分离出来的油分离机构部(40),油分离机构部(40)具有:使制冷剂气体旋转的圆筒状空间(41);使从压缩机构部(10)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圆筒状空间(41)的流入部(42);将分离油后的制冷剂气体从圆筒状空间(41)送出至一个容器内空间(31)的送出口(43);和将分离后的油和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从圆筒状空间(41)向另一个容器内空间(32)排出的排出口(44),油分离机构部(40)离开吸入口(16)而配置,能够实现电动机部的高效率化、体积效率的提高和低油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有从由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分离油的油分离机构部的压缩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空调装置、冷却装置等中使用的压缩机,通常在壳体内具有压缩机构部和驱动该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部,发挥将从制冷循环返回的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构部压缩,送入到制冷循环的作用。通常,在压缩机构部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由于暂时流过电动机的周围而对电动机部进行冷却,之后,从设置于壳体的排出配管送入到制冷循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即,在压缩机构部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从排出口向排出空间排出。之后,制冷剂气体,通过设置于框的外周的通路,排出到压缩机构部与电动机部之间的电动机空间的上部。一部分制冷剂气体,冷却电动机部之后,从排出配管排出。此外,其他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在电动机部和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通路,连通电动机部的上部和下部的电动机空间,冷却电动机部之后,通过电动机部的转子与定子的缝隙,进入电动机部的上部的电动机空间,从排出配管排出。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4466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现有的结构中,由压缩机构部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流过电动机部,所以电动机部被制冷剂气体加热,存在会引起电动机部的效率降低的问题。此外,通过设置于框的外周的通路,高温的排出气体流过压缩机构部的下部,压缩机构部被加热,特别是,从制冷循环返回的低温状态的制冷剂气体,经过吸入路径送入压缩室的过程受热。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在实际被封入压缩室的时刻,制冷剂气体膨胀,导致循环量降低。再者,如果从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含有过多的油,还存在导致循环性能恶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电动机部的闻效率化、体积效率的提闻和低油循环的压缩机。[0011 ]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中,油分离机构部具有:使制冷剂气体旋转的圆筒状空间;使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圆筒状空间的流入部;将分离了油后的制冷剂气体从圆筒状空间送出至一个容器内空间的送出口 ;和与送出口相对地配置、将分离后的油从圆筒状空间排出的排出口,上述油分离机构不设置在吸入管附近。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压缩机构部被压缩、从油分离机构部送出的、大部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导入到一个容器内空间,从排出管排出。因此,大部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不会通过电动机部,所以电动机部不会被制冷剂气体加热,实现了电动机部的高效率化。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大部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导入到一个容器内空间,能够抑制与另一个容器内空间连接的压缩机构部的加热,所以能够抑制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加热,得到在压缩室内的高体积效率。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油分离机构部分离的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排出到另一个容器内空间,所以在圆筒状空间内几乎没有油滞留。因此,分离的油,不会因旋转的制冷剂气体而在圆筒状空间内吹起,从送出口与制冷剂气体一起送出,能够稳定进行油分离。并且,由于圆筒状空间内没有油滞留,所以圆筒状空间能够构成为小型。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使油分离机构部远离吸入口,由此,吸入制冷剂气体不会被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加热,在压缩室内能够得到高的体积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图2是图1中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分顶视图。符号的说明I密闭容器2贮油部4排出管10压缩机构部11主轴承部件12固定涡旋件16 吸入口17 排出口19消音器20电动机部31容器内空间32容器内空间33压缩机构侧空间34贮油侧空间40油分离机构部41圆筒状空间42流入部43 送出口44 排出口46送出管4了送出管48制冷剂气体旋转部件【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压缩机中,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制冷剂气体的压缩机构部和驱动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部,通过压缩机构部,将密闭容器内分隔为一个容器内空间和另一个容器内空间,设置有将制冷剂气体从一个容器内空间排出至密闭容器的外部的排出管,在另一个容器内空间配置有电动机部,压缩机还设置有从由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分离油的油分离机构部,油分离机构部具有:使制冷剂气体旋转的圆筒状空间;使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圆筒状空间的流入部;将分离了油后的制冷剂气体从圆筒状空间送出至一个容器内空间的送出口 ;和与送出口相对地配置、将分离后的油从圆筒状空间排出的排出口,油分离机构部不设置在吸入口附近。根据该结构,在压缩机构部被压缩、从油分离机构部送出的大部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导入一个容器内空间,从排出管排出。因此,大部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不会通过电动机部,所以电动机部不会被制冷剂气体加热,实现了电动机部的高效率化。此夕卜,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大部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导入一个容器内空间,能够抑制与另一个容器内空间连接的压缩机构部的加热,所以抑制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加热,能够得到压缩室内的高的体积效率。此外,根据该结构,在油分离机构部分离后的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从位于与送出口相对位置的排出口排出,所以在圆筒状空间内几乎不会滞留油。因此,分离的油,不会因旋转的制冷剂气体而在圆筒状空间内吹起,从送出口与制冷剂气体一起送出,能够稳定进行油分离。并且,由于圆筒状空间内没有油滞留,所以圆筒状空间能够构成为小型。另外,根据该结构,油分离机构不配置在吸入口附近,由此,能够抑制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加热,能够得到压缩室内的高的体积效率。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为,在第一方面中,在压缩机构部设置有使制冷剂气体从另一个容器内空间向一个容器内空间移动的制冷剂气体通路,制冷剂气体通路不设置在吸入口附近。根据该结构,排出到另一个容器内空间的制冷剂气体向排出管侧的容器内空间返回时,不通过吸入口附近,所以能够抑制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加热,能够得到压缩室内的高的体积效率。第三专利技术是在第一专利技术中,压缩机构部具有:固定涡旋件;与固定涡旋件相对配置的旋转涡旋件;和轴支承驱动旋转涡旋件的轴的主轴承部件,圆筒状空间形成于固定涡旋件和主轴承部件,排出口与另一个容器内空间连通。根据该结构,在压缩机构部形成油分离机构部,能够缩短从排出口到排出管的制冷剂气体流过的路径,密闭容器能够小型化。此外,根据该结构,在油分离机构部分离后的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排出到另一个容器内空间,所以在圆筒状空间内几乎没有油滞留。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为,在第一方面中,油分离机构部不设置在从吸入口的中心轴起圆周方向两侧30度以内。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加热。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为,在第一方面中,制冷剂气体通路不设置在从吸入口的中心轴起圆周方向两侧30度以内。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加热。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实施方式I)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制冷剂气体的压缩机构部和驱动所述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部,通过上述压缩机构部,将上述密闭容器内分隔为一个容器内空间和另一个容器内空间,设置有将所述制冷剂气体从所述一个容器内空间排出至所述密闭容器的外部的排出管,在所述另一个容器内空间配置有所述电动机部,所述压缩机还设置有从由所述压缩机构部排出的所述制冷剂气体分离油的油分离机构部,所述油分离机构部具有:使所述制冷剂气体旋转的圆筒状空间;使从所述压缩机构部排出的所述制冷剂气体流入到所述圆筒状空间的流入部;将分离了所述油后的所述制冷剂气体从所述圆筒状空间送出至所述一个容器内空间的送出口;和与所述送出口相对地配置、将分离后的所述油从所述圆筒状空间排出的排出口,所述油分离机构部不设置在吸入口附近。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5.16 JP 2011-109033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制冷剂气体的压缩机构部和驱动所述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部,通过上述压缩机构部,将上述密闭容器内分隔为一个容器内空间和另一个容器内空间,设置有将所述制冷剂气体从所述一个容器内空间排出至所述密闭容器的外部的排出管,在所述另一个容器内空间配置有所述电动机部, 所述压缩机还设置有从由所述压缩机构部排出的所述制冷剂气体分离油的油分离机构部, 所述油分离机构部具有: 使所述制冷剂气体旋转的圆筒状空间; 使从所述压缩机构部排出的所述制冷剂气体流入到所述圆筒状空间的流入部; 将分离了所述油后的所述制冷剂气体从所述圆筒状空间送出至所述一个容器内空间的送出口 ;和 与所述送出口相对地配置、将分离后的所述油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塚武志飨场靖冈秀人桥本雄史福田昭德森本敬作田淳二上义幸河野博之今井悠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