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440MPa级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64820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5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440MPa级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及其制造方法,其主要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数为:碳:0.06%~0.12%、硅≤0.25%、锰:1.0%~1.4%、铝:0.015%~0.060%、磷≤0.02%、硫≤0.01%,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元素。再配合冶炼、连铸、热轧、酸洗冷轧、连续退火、平整、成品等工艺流程的控制,得到的440MPa级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屈服强度为270MPa~370MPa,抗拉强度为440MPa~510MPa,延伸率为31%~38%。通过增加碳的含量,代替昂贵的金属,降低生产成本,再通过工艺,使碳与Fe形成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均匀分布于铁素体中,得到的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具有高强度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揭示了,其主要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数为:碳:0.06%~0.12%、硅≤0.25%、锰:1.0%~1.4%、铝:0.015%~0.060%、磷≤0.02%、硫≤0.01%,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元素。再配合冶炼、连铸、热轧、酸洗冷轧、连续退火、平整、成品等工艺流程的控制,得到的440MPa级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屈服强度为270MPa~370MPa,抗拉强度为440MPa~510MPa,延伸率为31%~38%。通过增加碳的含量,代替昂贵的金属,降低生产成本,再通过工艺,使碳与Fe形成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均匀分布于铁素体中,得到的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具有高强度特点。【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强度汽车用钢
,涉及汽车结构件用高强度CMn结构钢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提供了。具有优异的抗二次加工脆性的440MPa级CMn结构钢,是通过C、Mn及少量(或不添加)Si的固溶强化,以及细晶强化相结合,从而获得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轻量化与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实施与推进,在现代汽车的白车身制造过程中,减重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安全性成为研究的热点。汽车用钢不断向高强度化方向发展,但是在汽车冲压过程中,超高强度钢由于回弹、开裂等问题,未能在汽车行业广泛普及使用。目前汽车行业应用最广泛的高强钢的强度级别为340~600MPa之间,普遍使用的是高强IF钢、HSLA、双相钢、CMn结构钢等。而对于高强IF钢来说,其主要的强化元素为P,P是冷脆性元素,加之晶界无间隙元素,其二次加工脆性很差。对于HSLA来说,由于需要添加贵重的Nb元素来微合金化,因此制造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双相钢来说,双相钢主要要通过大量的C、Mn、Si或Cr来提高钢的淬透性,对于强度级别较低的双相钢,其合金元素含量较少,淬透性很难得到保证。而440MPa的CMn高强结构钢以其经济性、可加工性以及优异的综合性能成为汽车结构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0810119821.1,该专利的化学成分为0.005~0.007%C、0.02 ~0.03%S1、l.2 ~2.1%Μη、< 0.08%P、< 0.006%S、≤0.003%Ν、0.05 ~0.ll%Nb、0.0005 ~0.002%B、0.2 ~0.5%Cr、0.005 ~0.01%T1、0.01 ~0.04%A1,其余为 Fe 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热轧板坯加热温度1200~1250°C,保温0.5~1.5小时,终轧温度910~920°C,卷取温度640~680°C,冷轧压下率为80%,退火温度840~860°C。可获得抗拉强度≥ 440MPa级,并具有优异的成形性能,但是该专利采用超低碳设计,通过P来固溶强化,其二次加工脆性差。因此采用上述工艺生产的440MPa级的汽车结构钢,在制成汽车零部件后,在寒冷地区汽车碰撞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脆性断裂,乘客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寻求具有经济型的、抗二次加工脆性的汽车结构钢的生产技术,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济型440MPa级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固溶强化元素P的二次加工脆性以及Nb微合金强化的高成本制造高强钢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经济型440MPa级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及其制备方法。其主要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数为:c:0.06%~0.12%、Si ≤0.25%、Mn:1.0%~1.4%、Als:0.015%~0.060%、P≤0.02%、S≤0.01%,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元素。其中Als为固态招。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特点:通过加大碳的含量,减少合金元素的加入,降低成本;同时C对抗拉强度的贡献较屈服强度大,有利于降低屈强比。添加Mn含量,在钢中起固溶与细晶强化的作用,同时固定钢中的S含量,避免S与Fe结合形成热脆性;Mn的加入可提高钢的低温韧性。本专利技术的加工步骤如下:步骤1:冶炼,在转炉或电炉中按上述成分进行冶炼,并在加热钢包中进行精炼;步骤2:连铸,钢水在结晶器作用下,成形并迅速凝固结晶,形成板坯;步骤3:热轧,采用常规热轧工艺,板坯被轧至冷轧原料所需厚度,终轧温度控制在840~890°C,卷取温度控制在550~650°C ;步骤4:酸洗冷轧,采用常规酸洗工艺,充分去除带钢表面的氧化铁皮,然后经过冷轧至目标厚度,冷轧压下率控制在60~80% ;步骤5:连续退火,在760~830°C的温度下连续退火60~200秒经过缓慢冷却至660~680°C后,喷吹高速气体(N2-H2)快冷至过时效温度350~400°C进行过时效处理,过时效处理时间为300~450s,然后经平整后获得成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化学成分、工艺流程和具体方法和步骤生产的汽车用高强度冷轧结构钢板,屈服强度为270MPa~380MPa,抗拉强度为440MPa~51OMPa,延伸率为31 %~ 38 %。该方法通过提高碳的含量,减少合金元属的加入,减少了制造成本,该方法通过添加锰的含量,实现钢的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同时固定钢中的硫,提高了钢的低温韧性。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磷的二次加工脆性以及Nb微合金强化的高成本制造高强钢的问题。【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经济型440MPa级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及其制备方法。其主要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数为:c:0.06%~0.12%、Si ( 0.25%、Mn:1.0%~1.4%、Als:0.015%~0.060%、P ( 0.02%、S ( 0.01%,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其中Als是固溶招。C:最有效的强化元素,是最经济且强化作用最强的元素。当C含量较低时,其成形性与焊接性能较好;但是C含量过低,很难获得所需的强度;为了获得所需的强度,C含量的下限控制在0.06%。C含量过高,使得钢的延伸性能与焊接性能下降,因此本专利技术将C含量的上限控制在0.12%。S1:在钢中有较强的强化作用,但Si易形成氧化物,不利于酸洗以及退火后表面容易形成氧化色,还降低钢板的涂镀性,因此本专利技术添加少量的Si或不添加Si,其上限控制在0.25%。Mn:在钢中起固溶强化作用,同时降低钢的屈强比,其添加量与钢的强度有关。但是Mn含量过高,钢的塑性与焊接性能就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为了兼顾强度与塑性,Mn含量最好控制在1.0~1.4%。Als:A1在钢中主要起脱氧作用,同时Al还可形成AlN析出,起到一定的细化晶粒的作用。少量Al的存在,保证强度性能的前提下,可使钢的延性提高。但是Al含量过高,结晶器容易堵塞,同时铸坯容易产生裂纹等缺陷,所以本专利技术Al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0.015% ~0.060%OP:为钢中不可避免的有害杂质,对钢的冲压性能、冷脆性、二次加工脆性等均有不良影响,应严格控制钢中的P含量,P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0.02%以内。S:为钢中不可避免的有害杂质,对钢的各向同性、热脆性、冲压性能、冷弯性、翻边成形性能等有不利影响,应严格控制钢中的S含量,S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0.01%以内。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杂质元素含量越少越好。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特点:通过提高C得到含量,减少合金元素的加入,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440MPa级冷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其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碳:0.06%~0.12%、硅≤0.25%、锰:1.0%~1.4%、铝:0.015%~0.060%、磷≤0.02%、硫≤0.01%,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元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刚潘红波詹华汪建威朱瑞琨舒宏富张军何峰占云高王立涛董梅施立发
申请(专利权)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