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12269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5 0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包括支座,所述支座上连接有上压延轮模块和下压延轮模块,所述下压延轮模块上套装有与支座连接的固定块,所述上压延轮模块上设置有升降模块;该压轧结构针对汇流带压轧工作的特点,通过合理的结构改良,尤其是通过上压延轮模块整体升降活动、下压延轮模块相对固定、上压延轮模块通过升降模块控制升降的设计,减少了上、下压延轮压轧圈之间的缝隙变动造成的压延误差,提高了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汇流带加工的压轧结构。
技术介绍
汇流带是一种焊带,一般作为裸露的导电部件,安装在绝缘物上,从电源汇集电流,再配送电流到输出馈线,用于将之前各个串联在一起的电池片相互连接的,通常应用于光伏行业中。一般汇流带为裸铜材加工而成,具体是通过压轧结构的上压延轮和下压延轮一起向铜材压缩,把圆铜材压轧成型,即上压延轮和下压延轮分别通过升降丝杆作用向铜材施加压力。在实践中发现,采用这种设计的压轧结构会因为支座与机构框架之间存在相对滑动错位现象导致上压延轮和下压延轮的受力方向不协调,直接导致压轧出来的成品厚度尺寸波动大而出现次品。此外,常见的压轧结构采用上压延轮和下压延轮分别通过同步皮带轮、齿轮和联轴器作为动力传动机构,不但进一步导致上压延轮和下压延轮旋转速度不一致,也导致传递到压延轮上的扭矩相对电机输出扭矩偏差大,即扭矩传递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包括支座,所述支座上连接有上压延轮模块和下压延轮模块,所述下压延轮模块上套装有与支座连接的固定块,所述上压延轮模块上设置有升降模块。作为一个优选项,所述上压延轮模块和下压延轮模块的后端分别连接有上联轴器和下联轴器,所述上联轴器和下联轴器的后端分别连接有上压延电机和下压延电机。作为一个优选项,所述升降模块包括与上压延轮模块连接的上压延轮轴承滑块、与上压延轮轴承滑块连接的升降丝杆、与升降丝杆连接的斜齿轮、与斜齿轮啮合的蜗杆。作为一个优选项,所述固定块包括有与支座连接的固定板和下压延轮轴承座,所述固定块分列在下压延轮模块的前、后两端。作为一个优选项,所述上压延轮模块、下压延轮模块的前、后端各分别设置两个轴承,其中所述轴承的前后方以及轴承之间设置有油封。作为一个优选项,所述升降模块分列在上压延轮模块上方的前、后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压轧结构针对汇流带压轧工作的特点,通过合理的结构改良,尤其是通过上压延轮模块整体升降活动、下压延轮模块相对固定、上压延轮模块通过升降模块控制升降的设计,减少了上、下压延轮压轧圈之间的缝隙变动造成的压延误差,提高了加工质量;此外通过上、下压延轮模块独立由电机驱动的设计,既保证上、下压延轮压轧圈旋转协调,同时提高了扭矩传递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为透彻的理解本专利技术,在接下来的描述中会涉及一些特定细节。而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时,本专利技术则可能仍可实现,即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使用此处的这些描述和陈述向所属领域内的其他技术人员有效的介绍他们的工作本质。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或者本结构的相对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相关技术人员在对上述方向作简单、不需要创造性的调整不应理解为本申请保护范围以外的技术。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实际保护范围。而为避免混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由于熟知的铜材属性、压延方法参数和控制电路等技术已经很容易理解,因此它们并未被详细描述。参照图1、图2,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包括支座1,所述支座1上连接有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其中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通过压轧圈对铜材进行压延工作,其中压轧圈可采用钨钢圈。所述下压延轮模块3上套装有与支座1连接的固定块4,即下压延轮模块3相对支座1完全固定不动,具体采用螺钉、螺栓之类的零件连接固定。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上设置有升降模块5。其中支座1可通过控制结构带动整个压轧结构包括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整体活动,而升降模块5则控制上压延轮模块2上下活动。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的压轧圈之间的缝隙大小是通过调整上压延轮支座相对下压延轮支座的距离来实现的,调整好之后的缝隙尺寸就可以稳定不变,保证压延后的铜材尺寸稳定,减少误差偏差。另外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2的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其中此处所称的“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实施例包括支座1,所述支座1上连接有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所述下压延轮模块3上套装有与支座1连接的固定块4,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上设置有升降模块5。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的后端分别连接有上联轴器21和下联轴器31,所述上联轴器21和下联轴器31的后端分别连接有上压延电机22和下压延电机32,即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的压轧圈是各自独立的电机驱动,可通过独立调整电机的输出转速,来保证上、下压延轮压轧圈的线速度一致,保证压延效果稳定。而且上述电机驱动压延轮的传动方式单一,只有联轴器传动,扭矩传递效率高。另外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2的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包括支座1,所述支座1上连接有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所述下压延轮模块3上套装有与支座1连接的固定块4,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上设置有升降模块5。所述升降模块5包括与上压延轮模块2连接的上压延轮轴承滑块51、与上压延轮轴承滑块51连接的升降丝杆52、与升降丝杆52连接的斜齿轮53、与斜齿轮53啮合的蜗杆54,这种设计的升降模块5可保证上压延轮模块2升降过程平稳,进而提高压延精度。而且这种设计也减少对空间的占用。所述升降模块5分列在上压延轮模块2上方的前、后端,可保证升降过程更平稳。另外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2、图3的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包括支座1,所述支座1上连接有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所述下压延轮模块3上套装有与支座1连接的固定块4,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上设置有升降模块5。所述固定块4包括有与支座1连接的固定板41和下压延轮轴承座42,所述固定块4分列在下压延轮模块3的前、后两端,可保证下压延轮模块3与支座1的连接稳固度,以及减少下压延轮模块3的压延轮压轧圈受压时导致的位移偏差。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下压延轮模块3的前、后端各分别设置两个轴承6,其中所述轴承6的前后方以及轴承6之间设置有油封61,减少压延轮压轧圈旋转时出现的抖动偏差。根据上述原理,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包括支座(1),所述支座(1)上连接有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延轮模块(3)上套装有与支座(1)连接的固定块(4),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上设置有升降模块(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包括支座(1),所述支座(1)上连接有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延轮模块(3)上套装有与支座(1)连接的固定块(4),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上设置有升降模块(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延轮模块(2)和下压延轮模块(3)的后端分别连接有上联轴器(21)和下联轴器(31),所述上联轴器(21)和下联轴器(31)的后端分别连接有上压延电机(22)和下压延电机(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汇流带压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模块(5)包括与上压延轮模块(2)连接的上压延轮轴承滑块(51)、与上压延轮轴承滑块(51)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谱森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