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55865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8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包括电机分总成、变矩器分总成和差速器分总成,电机分总成包括电机壳体、分别安装在电机壳体两端的电机后端盖和电机前端盖以及活动安装在电机后端盖和电机前端盖上的转子轴,转子轴为中空结构;变矩器分总成包括变矩器壳体、变速机构和安装在变矩器壳体前端的变矩器端盖,变矩器壳体后端安装在电机前端盖上,转子轴前端通过传动机构与变速机构的输入端传动连接,变速机构的输出端固定在差速器分总成的壳体上,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B端安装在变矩器端盖上,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和输出B端与转子轴同轴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底盘占用空间小且平衡性好,适用于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包括电机分总成、变矩器分总成和差速器分总成,电机分总成包括电机壳体、分别安装在电机壳体两端的电机后端盖和电机前端盖以及活动安装在电机后端盖和电机前端盖上的转子轴,转子轴为中空结构;变矩器分总成包括变矩器壳体、变速机构和安装在变矩器壳体前端的变矩器端盖,变矩器壳体后端安装在电机前端盖上,转子轴前端通过传动机构与变速机构的输入端传动连接,变速机构的输出端固定在差速器分总成的壳体上,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B端安装在变矩器端盖上,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和输出B端与转子轴同轴布置。本专利技术底盘占用空间小且平衡性好,适用于车辆。【专利说明】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驱动总成,特别是涉及一种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动车辆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多,使用空间要求越来大,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一般电动车辆的驱动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种是通过电机驱动传动箱,再由传动箱通过传动轴连接驱动挢进行行走作业,这种驱动形式存在底盘占用空间大,不利于车辆动力电池布置的问题;同时,相对地也减小了动力电池的占空比,从而使电动车辆续航里程变短,直接导致电动车辆的经济性下降和使用环境受限;另一种是通过电机直联传动箱,再由传动箱连接驱动挢进行行走作业,由于这种驱动形式将电机和传动箱都安装在驱动桥壳体上,所以其结构联接部位多,安装悬置复杂,工艺成本高;而且,由于车辆在行驶使会上下颠簸,所以电机和传动箱会绕着驱动桥上下摆动,从而导致整车的平衡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底盘占用空间小且平衡性好的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包括电机分总成、变矩器分总成和差速器分总成,所述电机分总成包括电机壳体、分别安装在所述电机壳体两端的电机后端盖和电机前端盖以及活动安装在所述电机后端盖和电机前端盖上的转子轴,所述转子轴为中空结构;所述变矩器分总成包括变矩器壳体、变速机构和安装在所述变矩器壳体前端的变矩器端盖,所述变矩器壳体后端安装在所述电机前端盖上,所述转子轴前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出端固定在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壳体上,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B端安装在所述变矩器端盖上,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和输出B端与所述转子轴同轴布置。通过转子轴将电机分总成的动力经变速机构变速变矩后传输到所述差速器分总成上,传输到所述差速器分总成上的动力一方面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B端输出,另一方面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输出,并可在所述中空结构的转子轴安装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相连接的传动轴将动力从电机分总成的后端输出,由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与所述转子轴同轴布置,所以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B端输出的动力和从电机分总成的后端输出的动力也是同轴的,从而实现了将电机分总成的动力从本总成的两端同轴输出,平衡性好;而且,由于所述变速机构和差速器分总成集成在所述变矩器壳体内,并安装在所述电机前端盖上,所以结构紧凑,底盘占用空间小。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子轴前端的输入齿轮和活动安装在所述电机前端盖上的第一中间轴齿轮;所述变速机构包括第一变速齿轮、活动安装在所述变矩器壳体上的第二中间轴齿轮和第二变速齿轮,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为内外双联齿结构,所述第二变速齿轮为内齿盘形结构,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一端活动安装在所述转子轴前端的端头处,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另一端活动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所述第二变速齿轮的盘侧部分固定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壳体上;所述输入齿轮通过所述第一中间轴齿轮与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内齿圈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外齿圈通过所述第二中间轴齿轮与所述第二变速齿轮传动连接。当然,所述变速机构也可为一级变速机构或三级变速机构等,具体变速变矩级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一端通过同轴定位轴承安装在所述转子轴前端的端头处,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另一端通过差速器同轴悬置轴承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上。这样,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轴孔起到了定位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的作用,保证了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与所述转子轴的同轴度。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同轴定位轴承和差速器同轴悬置轴承之间设有隔套和挡圈,所述挡圈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轴孔内,所述隔套安装在所述挡圈的一侧。所述隔套和挡圈起定位所述同轴定位轴承和差速器同轴悬置轴承的作用。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结构的定位机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中间轴齿轮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二中间轴齿轮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中间轴齿轮和第二中间轴齿轮的数量可根据传输的力矩大小、速度高低和力传递的平稳性等因素设计。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中间轴齿轮为双联齿结构,所述第一中间轴齿轮的一端与所述输入齿轮常啮合,所述第一中间轴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内齿圈常啮合。通过采用双联齿结构的第一中间轴齿轮提高了减速比,从而提高变矩变速效果。当然,所述第一中间轴齿轮也可为单齿结构,对应地,所述第二中间轴齿轮也可为双联齿结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转子轴内设有同轴布置的同轴传动轴,所述同轴传动轴一端固定插装在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内,所述同轴传动轴另一端活动安装在所述电机后端盖上并向外延伸。通过在所述中空结构的转子轴内加设同轴布置的同轴传动轴,实现了将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的动力从所述电机分总成的后端输出,从而使电机分总成的动力从本总成的两端同轴输出,平衡性好且无需另外加设传动轴将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的动力引出。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同轴传动轴的延伸端固定套装有传动套,所述传动套活动安装在所述电机后端盖上。这样,动力直接可以通过所述传动套向外传输,无需加设额外的动力输出机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机后端盖、电机前端盖和变矩器端盖各自的内外连接面上分别设有内置静密封组件的合装止口。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密封结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转子轴与所述电机后端盖和电机前端盖的连接处分别设有旋转密封组件。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密封组件。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通过转子轴将电机分总成的动力经变速机构变速变矩后传输到所述差速器分总成上,传输到所述差速器分总成上的动力一方面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B端输出,另一方面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输出,并可在所述中空结构的转子轴安装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相连接的传动轴将动力从电机分总成的后端输出,由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与所述转子轴同轴布置,所以从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B端输出的动力和从电机分总成的后端输出的动力也是同轴的,从而实现了将电机分总成的动力从本总成的两端同轴输出,平衡性好;2、由于所述变速机构和差速器分总成集成在所述变矩器壳体内,并安装在所述电机前端盖上,所以结构紧凑,底盘占用空间小;3、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轴孔起到了定位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的作用,保证了所述差速器分总成的输出A端与所述转子轴的同轴度;4、所述第一中间轴齿轮和第二中间轴齿轮的数量分别为三个且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这样动力传递更平稳;5、通过在所述中空结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包括电机分总成(1)、变矩器分总成(2)和差速器分总成(3),所述电机分总成(1)包括电机壳体(1a)、分别安装在所述电机壳体(1a)两端的电机后端盖(1c)和电机前端盖(1d)以及活动安装在所述电机后端盖(1c)和电机前端盖(1d)上的转子轴(1b),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1b)为中空结构;所述变矩器分总成(2)包括变矩器壳体(2a)、变速机构(2b)和安装在所述变矩器壳体(2a)前端的变矩器端盖(2c),所述变矩器壳体(2a)后端安装在所述电机前端盖(1d)上,所述转子轴(1b)前端通过传动机构(4)与所述变速机构(2b)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变速机构(2b)的输出端固定在所述差速器分总成(3)的壳体上,所述差速器分总成(3)的输出B端安装在所述变矩器端盖(2c)上,所述差速器分总成(3)的输出A端与所述转子轴(1b)同轴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国生王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群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王建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