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栅极线尾切割的双重图形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435394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2 0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栅极线尾切割的双重图形成型方法,通过在先进图膜的上方进行两次曝光工艺后,形成氧化物-氮化硅-氧化物硬质掩膜结构,并利用该硬质掩膜结构作为掩膜对APF进行刻蚀,并最终利用APF作为掩膜进行后续多晶硅的蚀刻工艺,即采用ONO结构代替了传统的氧化硅硬质掩膜、基于旋涂的底层结构ODL和中间层结构SHB,在节省工艺成本的同时,使得较为成熟的40nm及其以上技术节点采用的APF作为掩膜的工艺流程延续到28/20nm及其以下的技术节点上,进而提高了28/20nm及其以下技术节点线尾切割工艺的成熟度和稳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在先进图膜的上方进行两次曝光工艺后,形成氧化物-氮化硅-氧化物硬质掩膜结构,并利用该硬质掩膜结构作为掩膜对APF进行刻蚀,并最终利用APF作为掩膜进行后续多晶硅的蚀刻工艺,即采用ONO结构代替了传统的氧化硅硬质掩膜、基于旋涂的底层结构ODL和中间层结构SHB,在节省工艺成本的同时,使得较为成熟的40nm及其以上技术节点采用的APF作为掩膜的工艺流程延续到28/20nm及其以下的技术节点上,进而提高了28/20nm及其以下技术节点线尾切割工艺的成熟度和稳定度。【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目前,在32nm及其以下技术节点上,应用于关键层次的光刻工艺,由于其所需的分辨率指标已经超过现有的光学光刻平台的极限能力,业界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案来解决该技术问题,而根据ITRS路线图所示,双重图形化技术(Double Patterning Technology,简称DPT)、极紫外线技术(EUV)、电子术直写(EBL)等技术方案都被业界寄予了厚望。其中,双重图形化技术(DPT)是将一套高密度的电路图形分解拆分为两套或多套密集度较低的电路图,然后分别制作光刻版,并逐次完成相应曝光和刻蚀工艺,最终合并形成最初需求的高密度图形。随着光刻机软硬件技术不断进步,基于浸没式光刻机的双重图形化技术,能够将193nm浸没式光学光刻平台的极限分辨率和技术寿命进一步的延伸,从而可以填补浸没式光刻机和EUV之间甚至是更小技术节点的光刻技术的空白。根据技术调研结果,微影-刻蚀-微影-刻蚀(Litho-Etch-Litho-Etch,简称LELE)技术是目前几种双重图形化主流技术方案之一,即通过分别的两次的光刻和刻蚀行成目标图形,且该目标图形包括线形(line)和沟槽(trench)两种。图1a是传统的栅极线尾切割中的双重图形化工艺中第一次光刻工艺形成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传统的栅极线尾切割中的双重图形化工艺中第二次光刻工艺形成的结构示意图,图1c是传统的栅极线尾切割中的双重图形化工艺中进行栅极线尾切割工艺形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1c所示,如在193nm浸没式机台(如NXT-1950i等)上具有38nm半节距(Half Pitch,简称HP)的分辨率,为了满足28/20nm (28nm线尾切割和22nm光亥IJ)技术节点有源层和栅层的设计需求,先进行第一光刻工艺形成如图1a所示的结构,再进行第二次光刻工艺形成如图1b所示的结构,然后再将图1a所示的结构(Exposurel)和图1b所示的结构(Exposure2)通过栅极线尾切割工艺形成如图1c所示的结构(Finalcontour),即先形成重复的、单一方向的线/隔离(Line/Space)图形,然后进行栅极线尾切割(Line-End-Cut)工艺。传统的,在进行栅极线尾切割工艺中,主要是通过在经过第一次光刻和蚀刻至多晶娃层后,利用基于旋涂(spin-on)的底层结构ODL (Organic Under Layer)来填充底层图形,并继续采用中间层结构SHB (SiO-based Hard Mask)来作为第二次蚀刻的硬质掩膜,最后制备 BARC (Bottom Ant1-Reflective Coating)和 F1R (Photo Resist)来完成二次光刻前的结构,即采用氧化硅作为硬质掩膜,进行多晶硅层的蚀刻工艺。由于,ODL和SHB是新材料,其工艺成本较高,且在40纳米及其以上技术节点的工艺中并不常用;所以,在28纳米及其以下技术节点的工艺中引进上述的这些新材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评估和应用。中国专利(CN 101034672 A)记载了一种形成平面CMOS晶体管的方法,将形成栅极层的步骤划分为:第一步,通过栅极层图形的第一部分构图抗蚀剂层,然后通过栅极图形蚀刻多晶硅;第二步,通过栅极焊盘和局部互连的图像构图第二抗蚀剂层,然后通过栅极焊盘和局部互连的图形蚀刻多晶硅,由此减少衍射的次数以及其它来自不同曝光区域的串扰。中国专利(CN 102129968 A)记载了一种双重图形化方法,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在衬底上沉积图形层和旋涂第一光刻胶层,利用第一光刻图形版光刻第一光刻胶,并以光刻后的第一光刻胶层为掩膜刻蚀图形层;去除第一光刻胶层,在图形层的表面和图形层刻蚀形成的图形间隙内沉积硬掩膜层;对硬掩膜层的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在硬掩膜层的平坦表面沉积第二光刻胶;利用第二层光刻图形版光刻第二光刻胶层、以光刻后的第二光刻胶层为掩膜刻蚀硬掩膜层和图形层;去除第二光刻胶层和硬掩膜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一种,通过在先进图膜(Advanced Patterning Film,简称APF)的上方进行两次曝光工艺后,形成氧化物-氮化娃-氧化物(Oxide-SiN-Oxide,简称0N0)硬质掩膜结构,并利用该硬质掩膜结构作为掩膜对APF进行刻蚀,并最终利用APF作为掩膜进行后续多晶硅的蚀刻工艺。本专利技术记载了一种(A Method ofdouble patterning technology for line-end-cut of poly gate),其中,包括以下步骤:于一具有栅极层结构的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沉积先进图膜层、第一介质抗反射层、第二氮化硅层和第二介质抗反射层;刻蚀所述第二介质抗反射层和所述第二氮化硅层至所述第一介质抗反射层的表面,形成第一硬质掩膜结构;再次刻蚀剩余的第二介质抗反射层和剩余的第二氮化硅层至所述先进图膜层,形成第二硬质掩膜结构;以所述第一硬质掩膜结构和所述第二硬质掩膜结构为掩膜,刻蚀剩余的先进图膜层至所述栅极层结构的表面,形成先进图膜掩膜;以所述先进图膜掩膜为掩膜刻蚀所述栅极层结构至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形成栅极结构。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氧层、多晶娃层和第一氮化娃层;所述栅氧层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面,所述多晶硅层覆盖所述栅氧层的表面,所述第一氮化硅层覆盖所述多晶硅层的表面,所述先进图膜层覆盖所述第一氮化硅层的表面。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晶硅层的厚度为 500-700A,: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氮化硅层的厚度为300-400A。上述的,其特征在于,再次刻蚀剩余的第二介质抗反射层和第二氮化硅层形成第二硬质掩膜结构时,在所述先进图膜层上未被所述剩余的第二介质抗反射层和所述剩余的第二氮化硅层覆盖的区域,刻蚀停止在所述先进图膜层中,形成过刻蚀沟槽。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抗反射层的厚度为250-350A。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氮化硅层的厚度为80-120A,: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抗反射层的厚度为80-120A,,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刻蚀沟槽的深度为200-250A。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先进图膜层的厚度为800-1200A。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通过在先进图膜的上方进行两次曝光工艺后,形成氧化物-氮化硅-氧化物硬质掩膜结构,并利用该硬质掩膜结构作为掩膜对APF进行刻蚀,并最终利用APF作为掩膜进行后续多晶硅的蚀刻工艺,即采用ONO结构代替了传统的氧化硅硬质掩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栅极线尾切割的双重图形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于一具有栅极层结构的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沉积先进图膜层、第一介质抗反射层、第二氮化硅层和第二介质抗反射层;刻蚀所述第二介质抗反射层和所述第二氮化硅层至所述第一介质抗反射层的表面,形成第一硬质掩膜结构;再次刻蚀剩余的第二介质抗反射层和剩余的第二氮化硅层至所述先进图膜层,形成第二硬质掩膜结构;以所述第一硬质掩膜结构和所述第二硬质掩膜结构为掩膜,刻蚀剩余的先进图膜层至所述栅极层结构的表面,形成先进图膜掩膜;以所述先进图膜掩膜为掩膜刻蚀所述栅极层结构至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形成栅极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君毛智彪李全波甘志锋李润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