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尹晓民专利>正文

一种珠茶加工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2135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珠茶加工技术,属茶叶的加工技术领域,包括A.生取工段:在自流式立体流水线上进行生取加工;B.炒车工段:进入炒车滚炒,加热后进行加糊,再继续滚炒;C.炒干工段:经过炒车的茶叶先在茶叶拌和机上加冷糊拌和,再放入茶叶炒干机进行炒制,炒制4-6小时后出锅;D.熟取工段:经过炒制后的茶叶再分路进行分筛、风选、拣梗、抖筛等加工工序,加工完毕后出段贮存、后按出厂产品要求拼配匀堆,完成整个精制加工程序。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现有传统的生取、炒车、炒干、熟取工段进行了根本性的改进和革新,能连续完成珠茶精制加工,减少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沿程损耗,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珠茶加工技术,属茶叶的加工

技术介绍
目前,茶叶精制加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工艺繁冗,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茶叶精制过程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以珠茶为例,原料毛茶须经生取、炒车、炒干、熟取等四个工段二十几道大小工序,而且部分在制品须反复作业,而每道工序的进料、出料均由人工操作,工序间的物料连接也由人工搬运,工作量大,工人劳动强度高。以日产量50吨计算,光车间内的搬运量约在200~250吨左右,若劳动用工为20人/班计,则每个工人需搬运5吨以上,工作效率很低。2.产品质量不够稳定,质量水平低。在传统工艺中,各工艺过程基本以经验性的操作为主,原料输入输出流量、质量基本依赖于劳动者的经验和技术,工艺参数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不够稳定,质量水平低,产品净度差,茶叶的输送、运转过程复杂,茶叶损耗量大,茶叶成品制率低。3.产品难以符合卫生指标。加工过程中在制品经常堆放在机器周边的地面上,受生产环境条件的制约,与燃料、废料及其他辅助材-->料难以充分隔离,茶叶容易受到灰尘、生产垃圾及其他杂物的生物性和物理性污染。4.能源利用率低、污染大。在传统工艺中,茶叶精制加工多以煤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珠茶加工技术,包括生取工段,炒车工段,炒干工段,熟取工段,其特征在于:A、生取工段:原料茶经过拼配匀堆后由原料输送带送入生取工段,在自流式立体流水线上进行生取加工,加工后的筛号茶用专用运输小车运送到固定的储存斗暂时存放,或直接送 入炒车工段;B、炒车工段:用炒车专用运输车运送生取筛号茶到进料口,进入炒车滚炒,加热后进行加糊,再继续滚炒,完成后进入下一工段;C、炒干工段:经过炒车的茶叶先在茶叶拌和机上加冷糊拌和,再放入茶叶炒干机进行炒制,炒制4-6小时 后出锅;D、熟取工段:经过炒制后的茶叶再分路进行分筛、风选、拣梗、抖筛等加工工序,加工完毕后出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珠茶加工技术,包括生取工段,炒车工段,炒干工段,熟取工段,其特征在于:A、生取工段:原料茶经过拼配匀堆后由原料输送带送入生取工段,在自流式立体流水线上进行生取加工,加工后的筛号茶用专用运输小车运送到固定的储存斗暂时存放,或直接送入炒车工段;B、炒车工段:用炒车专用运输车运送生取筛号茶到进料口,进入炒车滚炒,加热后进行加糊,再继续滚炒,完成后进入下一工段;C、炒干工段:经过炒车的茶叶先在茶叶拌和机上加冷糊拌和,再放入茶叶炒干机进行炒制,炒制4-6小时后出锅;D、熟取工段:经过炒制后的茶叶再分路进行分筛、风选、拣梗、抖筛等加工工序,加工完毕后出段贮存、后按出厂产品要求拼配匀堆,完成整个精制加工程序。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珠茶加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晓民
申请(专利权)人:尹晓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