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6719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具有位于其前部的工作端; 动力源,设置在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 输出轴,设置在机壳内并朝机壳的工作端延伸以与外接工作头配接;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设置在动力源和输出轴之间,将 动力源的旋转输出传递到输出轴上,其包括行星齿轮、支撑行星齿轮的行星架、和与行星齿轮内啮合的内齿圈; 震动机构,其可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动; 速度与震动调节组件,其包括 震动切换机构,与震动机构配合而在可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 动的可震动状态和限制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动的限制震动状态间切换; 共同调节钮,设置在机壳上并分别与内齿圈和震动切换机构配合,所述调节钮可被操作沿机壳圆周方向在第一周向位置、第二周向位置、和第三周向位置间滑移,其中 在第一周向位置 时,所述内齿圈与行星齿轮啮合而使输出轴输出低转速,此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在第二周向位置时,所述内齿圈同时与行星齿轮和相邻的行星架配合而使输出轴输出高转速,此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在第三周向位置时,震动机构处 于可震动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可选择实现的多种功能的枪钻类 动力工具。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枪钻类动力工具中,通常包括电钻、电动螺丝刀、和冲击钻。 电动螺丝刀是用于将螺钉柠紧到工件上。其通常包括过载离合器结构,该 离合器由离合器主动件和从动件构成,主动件与减速齿轮为一体,而从动件旋 转固定在机壳内并可相对于机壳轴向移动。 一工作弹簧通过从动件作用在主动 件的端面齿上,使主动件在旋转方向上固定进而可以传递转矩使螺丝刀旋转。 作业时,电机的转矩通过行星齿轮减速机构传递到螺丝刀,使之旋转,螺丝刀 头和螺钉头槽配合,从而螺钉被迅速拧紧。随着螺钉拧紧,主动件上受到的阻 力矩迅速增加,并通过端齿产生一轴向推力,当阻力矩超过脱扣预设值后,该 轴向推力迫使从动件向前进一步压缩工作弹簧而与主动件脱离,当主动件失去 从动件的支撑后被旋转驱动,从而行星齿轮减速机构无输出,主动件随电机输 出轴还有转动的趋势,随后在工作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又啮合,如此周而复始, 螺钉不再受到扭矩作用,而电机仍在转动。通过这种结构,拧紧的螺钉既达到 规定拉力,又不会被拉裂,电机也不会产生过载、堵转、损坏或烧毁。冲击钻主要是用于在脆性材料的工件上打孔,其具有震动机构,该震动机 构由相对端面具有犬牙状齿的动凸轮和静凸轮组成。动凸轮安装在输出轴中间 部位,静凸轮固定在机壳上,动、静凸轮之间设有弹簧用来使两者相互分开。 进行冲击钻孔时,使钻头垂直压到工件表面上,并在轴向施加适当压力,这样 克服弹簧的弹力使动、静凸轮相互啮合,启动电机,电机的转矩通过动、静齿轮传递到输出轴。输出轴在旋转过程中会对与机壳相对固定的静凸轮产生 一 轴 向向后的推力,使沖击钻后移,当动凸轮转到啮合齿脱啮时,冲击钻后移一个 齿高的距离。脱啮瞬时,由于持续的外加轴向力,使静凸轮随沖击钻迅速冲击 动凸轮,从而对工件表面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如此周而复始,便产生了持续的 旋转加沖击的复合运动。脆性材料在反复的强力沖击下破碎,随着钻头的旋转, 碎屑由钻头沟槽排出,于是在砖石、混凝土构件上打出孔。电钻是用于在工件上进行钻孔,在作业过程中,钻轴持续地作旋转运动。 通常,使用者在进行作业时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操作,如拧螺丝、拧螺栓、钻 孔等。如此,需要使用者准备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动工具,还要不断地更换来进 行操作的话将非常麻烦。美国专利US 6,142,242(下称专利'242专利)揭示了 一种可选择实现电钻、 电动螺丝刀、和冲击钻的动力工具。该电动工具具有一个功能切换元件,通过 旋转该元件到不同的圆周位置,可相应实现电钻、电动螺丝刀、和冲击钻的功 能。其中,在实现电动螺丝刀和其他功能切换的机构中,机壳内设有轴向延伸 的限制块,其可抵住离合器从动件而使离合器主动件无法被旋转驱动,功能切 换元件内设置有可与该限制块轴向配合的凸块。当实现电钻或冲击钻功能时, 功能切换元件内的凸块与限制块配合而使限制块抵住离合器从动件;当实现电 动螺丝刀功能时,功能切换元件内的凸块与限制块脱离配合,从而使离合器主 动件可被旋转驱动而实现离合器功能。美国专利US 6,457,535 Bl(下称专利'535 专利)揭示了类似的离合切换结构,通过在机壳外部旋转操作功能切换元件来 轴向移动机壳内部的离合功能限制元件,从而来选择实现电动螺丝刀功能。目前,许多钻类电动工具还可以对输出转速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状 况。如美国专利US 7,044,882 B2 (下称专利'882专利)所示的,通过旋转操作 设置在机壳上的速度调节钮来实现高速和低速的调节。美国专利US 7,124,839 B2 (下称专利'839专利)所示的多功能电动工具进一步揭示了通过一个共同的 按钮来实现速度调节和功能切换。其中,在实现电钻功能时通过沿机壳的轴向 移动按钮来进行高、低速的调节,并且在高速时,通过在机壳的圆周表面旋转 调节共同按钮,可实现各功能之间的切换。然而,'839专利中虽然通过一 共同按钮来实现速度的调节和功能的切换, 但速度调节时按钮的调节方向和功能切换时按钮的调节方向不同,这样给操作 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其具有一共同操作钮,能够在冲击钻功能和其 他功能之间进行切换,同时也可进行速度调节,从而提高了操作的简便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动力工具,包括机壳,其具有位于其前部的工作端;动力源,设置在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输出轴,设置在机壳内并朝机壳的工作端延伸以与外孩工作头配接;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设置在动力源和输出轴之间,将动力源的旋转输出传递到输出轴上,其包括行星齿轮、支撑行星齿轮的行星架、和与行星齿轮内啮合的内齿圏;震动机构,其可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动;速度与震动调节组件,其包括 震动切换机构,与震动机构配合而在可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动的可震动状态和限制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动的限制震动状态间切换; 共同调节钮,设置在机壳上并分别与内齿圈和震动切换机构配合,所述调节钮可被操作沿机壳圆周方向在第 一 周向位置、第二周向位置、和第三周向位置间滑移,其中 在第一周向位置时,所述内齿圏与行星齿轮啮合而使输出轴输出低转速,此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在第二周向位置时,所述内齿圈同时与行星齿轮和相邻的行星架配合而使输出轴输出高转速,此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在第三周向位置时,震动机构处于可震动状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速度与震动切换组件还包括与共同调节钮 连接并同步运动的调节套,所述调节套套设在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围,其旋 转时驱动内齿圏轴向运动,并可选择地限制震动切换机构的轴向运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套上开设有沿圆周方向分布并且沿轴 向倾斜延伸的调速槽,所述速度与震动切换组件还包括收容在所述调速槽内并 沿调速槽滑移的调速钢丝,所述调速钢丝与内齿圈轴向固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震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机壳内的第一凸轮块和与 输出轴相对固定的第二凸轮块,所述第一凸轮块和第二凸轮块的相对端面上设 有相向的可相互啮合的凸牙;震动机构还包括震动弹簧,其将第二凸轮块推离 第一凸轮块从而在两者间形成间距;当第一凸轮块与第二凸轮块啮合时,所述 震动机构处于可震动状态,当第一凸轮块与第二凸轮块无法啮合时,所述震动 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震动切换机构与输出轴连接并相对于输出轴轴 向固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套在其前端面上形成有凹陷区域,所 述凹陷区域相对于所述前端面的凹陷距离大于第一凸轮块和第二凸轮块之间的间距;在第一和第二周向位置,震动切换机构与所述切换套的前端面抵靠而使 其无法轴向后退,从而使输出轴无法后退而令第一和第二凸轮块无法啮合,在 第三周向位置,震动切换机构可进入所述切换套的凹陷区域中,从而可使输出 轴后退而令第一和第二凸轮块啮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速度调节钮可通过在机 壳圓周方向上的滑动来实现速度调节,同时还可实现沖击钻功能的切换,提高 了操作的简便性。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动力工具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动力工具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中动力工具的运行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A是图1中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具有位于其前部的工作端; 动力源,设置在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 输出轴,设置在机壳内并朝机壳的工作端延伸以与外接工作头配接;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设置在动力源和输出轴之间,将动力源的旋转输出传递到输出轴上,其包括行星齿轮、支撑行星齿轮的行星架、和与行星齿轮内啮合的内齿圈; 震动机构,其可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动; 速度与震动调节组件,其包括 震动切换机构,与震动机构配合而在可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动的可震动状态和限制对输出轴施以轴向的震动的限制震动状态间切换; 共同调节钮,设置在机壳上并分别与内齿圈和震动切换机构配合,所述调节钮可被操作沿机壳圆周方向在第一周向位置、第二周向位置、和第三周向位置间滑移,其中 在第一周向位置时,所述内齿圈与行星齿轮啮合而使输出轴输出低转速,此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在第二周向位置时,所述内齿圈同时与行星齿轮和相邻的行星架配合而使输出轴输出高转速,此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在第三周向位置时,震动机构处于可震动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明明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