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03726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7 1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及车辆,该车架包括两个纵梁、多个横梁、前防撞梁和吸能盒。两个纵梁彼此间隔开,每个纵梁均具有前段、连接段、中段和后段,后段上设有吸能结构。多个横梁分别设在两个纵梁之间。前防撞梁设在两个纵梁的前端且包括第一上板、第一中板、第一下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第一中板设在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第一中板、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的厚度大致相等,两个吸能盒分别设在前防撞梁与两个纵梁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架具有改进的正碰和后碰性能,提升了车架的碰撞性能,可以保护油箱的安全性,同时改善驾驶舱的形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构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非承载式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技术介绍
传统的非承载式车架一般由两个边梁和连接在该两个边梁之间的多个横梁形成,其中发动机、变速器、减振部件等均布置在该车架上,为了保护这些部件以及驾驶舱的安全性,一般车架纵梁的前后两段会设置前后防撞梁,但是这种传统的设置方式当正碰或后碰能量较大时,前后防撞梁不能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即仍有大部分碰撞能量会向着车架的中心传递,容易损坏发动机、变速器和减振部件,严重时可能导致驾驶舱剧烈变形,威胁驾驶舱内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车辆的安全系数低。 而且,一般而言,油箱一般布置在非承载式车架中间偏后的位置,在发生后碰的过程中,由于后防撞梁不能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可能导致油箱安装空间被严重压缩,导致油箱变形、漏油甚至爆炸,同时这种加装后防撞梁的车架还增加了车架的整体成本,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该车架具有改进的正碰和后碰性能,提升了车架的碰撞性能,可以保护油箱的安全性,同时防止驾驶舱严重变形。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用上述车架的车辆,该车辆具有改进的正碰和后碰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该车架包括:两个纵梁,所述两个纵梁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纵梁均具有前段、连接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后段上设有吸能结构;多个横梁,所述多个横梁分别设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纵梁连接;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设在所述两个纵梁的前端且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上板、第一下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下板设在所述第一上板的下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板和所述第一下板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和第一中板,所述第一中板设在所述第一上板和所述第一下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中板、所述第一上板和所述第一下板的厚度大致相等;以及两个吸能盒,所述两个吸能盒分别设在所述前防撞梁与所述两个纵梁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车架,通过将前防撞梁的第一上板、第一中板和第一下板设计成等厚度结构,这样,在弯曲过程中第一上板、第一中板和第一下板受力大致相等,从而使得前防撞梁更容易挤压并弯曲成型,且在满足碰撞吸能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轻量化设计。而且,吸能盒与防撞梁可以形成两级吸能结构,这样在车辆发生正碰时就能够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同时,由于该纵梁的后段上形成的吸能结构的缘故,从而在车辆例如汽车发生后碰撞过程中,使用过程中纵梁的变形被吸能结构所缓冲和吸收,从而不会传递到油箱附近,油箱的安装空间不会被压缩,由此,提高了油箱的安全性。简言之,该车架通过设置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可以在车辆发生正碰时充分吸收碰撞能量,而当车辆发生后碰时,可由吸能结构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这样大大提高了车辆的正碰以及后碰的安全性。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车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横梁中连接在所述两个纵梁后端的最后一个横梁构造成先于所述吸能结构吸收后碰撞能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最后一个横梁可拆卸地设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吸能结构为多个且所述多个吸能结构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吸能结构之间的间距按照从所述后端朝向所述前端的方向递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吸能盒构造成先于所述前防撞梁吸收前碰撞能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的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一侧板的上端通过第一斜板连接至所述第一上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通过第二斜板连接至所述第一下板,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之间的夹角为30。-9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吸能盒包括互相扣合成大致八边形的上扣板和下扣板,其中所述上扣 板的任意至少一边分别形成为向外突出的弧形形状,所述下扣板的任意至少一边分别形成为向外突出的弧形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横梁中的其中一个横梁设在两个所述中段之间且邻近所述连接段;所述车架还包括:两个加强装置,所述两个加强装置的其中一个连接在所述其中一个横梁、与其中一个纵梁的位于所述其中一个横梁后侧的所述中段之间,所述两个加强装置的另一个连接在所述其中一个横梁、与另一个纵梁的位于所述其中一个横梁后侧的中段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架还包括:两个安装支座,所述两个安装支座分别设在所述两个纵梁的内侧或外侧,每个所述安装支座均包括减振器支座和螺旋簧支座,所述减振器支座与所述螺旋簧支座固定成一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采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架的示意图;图2-图5是车架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了吸能结构;图5是图2中圈示A部的放大图6是沿图2中的B-B的剖视图;图7是后段的示意图;图8-图11是车架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了安装支座;图12-图22是车架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了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图23-图29是车架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了车身第二支撑;图30-图36是车架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了发动机悬置支架;图37-图38是车架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了加强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纵梁,所述两个纵梁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纵梁均具有前段、连接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后段上设有吸能结构;多个横梁,所述多个横梁分别设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纵梁连接;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设在所述两个纵梁的前端且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上板、第一下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下板设在所述第一上板的下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板和所述第一下板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和第一中板,所述第一中板设在所述第一上板和所述第一下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中板、所述第一上板和所述第一下板的厚度大致相等;以及两个吸能盒,所述两个吸能盒分别设在所述前防撞梁与所述两个纵梁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徐波王志明李勇君宋红双张露张清芳曹大为李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