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9331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马,包括顶杆、调节杆、脚架体、拉爪和连接组件。顶杆旋合设置在脚架体中。其要点是:还包括滑座、压紧螺母和压缩弹簧。拉爪有2至4个,拉爪沿脚架体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滑座滑动设置在脚架体上。压紧螺母从上向下旋合在脚架体上,从上方向下与滑座相应部位相接触。压缩弹簧设置在脚架体上,从下方向上与滑座相应部位相接触,且处于压缩状态。连接组件的数量与拉爪的数量相同,各拉爪由其中部通过相应一组连接组件的相应部件转动连接在脚架体上,各拉爪由其上部通过相应连接组件的相应部件与滑座铰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马
技术介绍
拉马是机械维修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主要用来将损坏的轴承从轴上沿轴向拆卸下来。使用时,将螺杆顶尖定位于轴端顶尖孔调整拉爪位置,使拉爪挂钩于轴 承外环,旋转旋柄使拉爪带动轴承沿轴向向外移动拆除。中国专利文献CN201253833Y (专利申请号为200820187241.1)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三爪拉码轴承顶拔器”,该顶拔器的拉爪不能保持同步张开和回缩,而且当丝杆I的中心轴呈水平状态使用时,位于丝杆I的下方的拉爪容易脱落,夹持不可靠,需要用手扶住相应的拉爪采能正常使用,导致其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液压拉马虽然能三爪同时伸缩,但其体积较大,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工作效率较高且使用可靠的同步防滑拉马。实现本技术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拉马,包括顶杆、调节杆、脚架体、拉爪和连接组件。顶杆为螺杆,顶杆的上部设有沿其径向贯穿其杆体的通孔,顶杆的下部呈倒置的圆锥状。调节杆为圆棍,调节杆的直径与顶杆的上端的通孔的孔径相对应,调节杆设置在该通孔中由其相应部位与通孔的孔壁相接触。顶杆旋合设置在脚架体中。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滑座、压紧螺母和压缩弹簧。拉爪有2至4个,拉爪沿脚架体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滑座滑动设置在脚架体上。压紧螺母从上向下旋合在脚架体上,从上方向下与滑座相应部位相接触。压缩弹簧设置在脚架体上,从下方向上与滑座相应部位相接触,且处于压缩状态。连接组件的数量与拉爪的数量相同,各拉爪由其中部通过相应一组连接组件的相应部件转动连接在脚架体上,各拉爪由其上部通过相应连接组件的相应部件与滑座铰接。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脚架体为钢制一体件。脚架体的主体部基本呈圆柱台阶状,主体部从下至上依次为第一柱段、第二柱段和第三柱段。第二柱段和第三柱段的外径相对应,第一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二柱段的直径5至15毫米。主体部沿其轴向设有贯穿其上下的阶梯孔,孔径较大的孔段位于上侧,孔径较小的孔段位于下侧,且孔径较小的孔段设有与顶杆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从而顶杆旋合设置在脚架体中。脚架体的主体部的第一柱段沿其周向等间隔角度设有数量与拉爪数量相同的2至4组连接板组。每组连接板组均包括形状结构相同的2片连接板,2片连接板均铅垂设置,且以沿脚架体径向设置的铅垂面对称设置。2片连接板上均设有水平贯穿其板体的通孔,且2片连接板上的通孔同轴设置。脚架体的第三柱段上设有T型螺纹。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滑座为钢制一体件。滑座包括上柱段、下柱段和上连接板组。上柱段和下柱段整体均呈圆柱形。上柱段和下柱段同轴设置。下柱段的直径与脚架体的主体部的第二柱段的直径相对应。上柱段的直径大于下柱段的直径3至12毫米。上连接板组包括数量与脚架体的连接板组数量相同的2至4个上连接板。各上连接板结构形状相同。3个上连接板沿上柱段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上柱段上,且均铅垂设置。各上连接板均设有水平贯穿其板体的通孔。滑座设有沿其轴向贯穿上柱段和下柱段的中央通孔。中央通孔的孔径与脚架体的主体部的第三柱段的外径相对应。压缩弹簧从上向下套在脚架体的主体部上。滑座从上向下套在脚架体的主体部上与脚架体滑动配合。压紧螺母从上向下旋合在脚架体的主体部的第三柱段上,从上方对滑座进行限位。压缩弹簧位于且脚架体的主体部的第一柱段与滑座的上柱段之间,且处于压缩状态。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各拉爪的结构形状均相同,各拉爪均为钢制一体件。拉爪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拉钩。拉爪的位于第二通孔以上的部分呈外高内低设置,拉爪的位于第二通孔以下的部分呈外低内高设置,且底部向内侧弯曲形成拉钩。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组件的数量与脚架体的连接板组的数量相同。每组连接组件均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销轴、第二销轴、第一轴用挡圈、第二轴用挡圈、第三销轴和第三轴用挡圈。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结构形状均相同。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均设有一个通孔。上述各拉爪由其第二通孔所在的相应部分设置在脚架体的相应的连接板组的2片连接板之间,且第二通孔与2片连接板的通孔同轴,第三销轴依次穿过一片连接板的通孔、第二通孔和另一片连接板的通孔,第三轴用挡圈设置在第三销轴上。第二销轴依次穿过第二连接板的位于下侧的通孔、拉爪的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板的位于下侧的通孔。第二轴用挡圈设置在第二销轴上。上述第一销轴依次穿过第二连接板的位于上侧的通孔、滑座的相应的上连接板的中央通孔和第一连接板的位于上侧的通孔。第一轴用挡圈设置在第一销轴上。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技术的拉马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可广泛用于需要装卸齿轮、皮带轮、轴承等轴上零件的机械维修领域。(2)本技术通过 压紧螺母和压缩弹簧的作用来调节滑套在脚架体轴向上的位置,进而使得各拉爪以相应的第三销轴为转动轴进行转动,从而可调节拉爪的各拉钩之间的距离,能适应不同直径的待取出工件,适应性强。(3)本技术的拉爪通过连接组件的相应部件转动连接在脚架体上,还通过连接组件的其他相应部件与滑套相连,因此拉爪通过连接组件和滑座由压缩弹簧和压紧螺母定位,所以工作过程中各拉爪不会从工件上滑落而且能基本保持同步,使用可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脚架体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脚架体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滑座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压紧螺母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拉爪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顶杆1,调节杆2,脚架体3,主体部30,第一柱段30_1,第二柱段30_2,第三柱段30-3,阶梯孔30-4,连接板组31,连接板31-1,通孔31-1-1,滑座4,上柱段41,下柱段42,上连接板组43,上连接板43_1,中央通孔44,拉爪5,第一通孔51,第二通孔52,拉钩53,连接组件6,第一连接板61,第二连接板62,第一销轴63,第二销轴64,第一轴用挡圈65,第二轴用挡圈66,第三销轴67,第三轴用挡圈68,压紧螺母7,压缩弹簧8。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方位的描述按照图1所示的方位进行,也即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即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图1所朝的一方为前方,背离图1的一方为后方。以靠近顶杆的一侧为内侧,以远离顶杆的一侧为外侧。(实施例1)见图1,本技术的拉马包括顶杆1、调节杆2、脚架体3、滑座4、拉爪5、连接组件6、压紧螺母7和压缩弹簧 8。见图1,顶杆I为螺杆,顶杆I的上部设有沿其径向贯穿其杆体的通孔,顶杆I的下部呈倒置的圆锥状。调节杆2为圆棍,调节杆2的直径与顶杆I的上端的通孔的孔径相对应,调节杆2设置在该通孔中由其相应部位与通孔的孔壁相接触。见图1至图4,脚架体3为钢制一体件。脚架体3的主体部30基本呈圆柱台阶状,主体部30从下至上依次为第一柱段30-1、第二柱段30-2和第三柱段30-3。第二柱段30_2和第三柱段30-3的外径相对应,第一柱段30-1的直径大于第二柱段30-2的直径5至15毫米(本实施例为8毫米)。主体部30沿其轴向设有贯穿其上下的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马,包括顶杆(1)、调节杆(2)、脚架体(3)、拉爪(5)和连接组件(6);顶杆(1)为螺杆,顶杆(1)的上部设有沿其径向贯穿其杆体的通孔,顶杆(1)的下部呈倒置的圆锥状;调节杆(2)为圆棍,调节杆(2)的直径与顶杆(1)的上端的通孔的孔径相对应,调节杆(2)设置在该通孔中由其相应部位与通孔的孔壁相接触;顶杆(1)旋合设置在脚架体(3)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座(4)、压紧螺母(7)和压缩弹簧(8);拉爪(5)有2至4个,拉爪(5)沿脚架体(3)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滑座(4)滑动设置在脚架体(3)上;压紧螺母(7)从上向下旋合在脚架体(3)上,从上方向下与滑座(4)相应部位相接触;压缩弹簧(8)设置在脚架体(3)上,从下方向上与滑座(4)相应部位相接触,且处于压缩状态;连接组件(6)的数量与拉爪的数量相同,各拉爪(5)由其中部通过相应一组连接组件(6)的相应部件转动连接在脚架体(3)上,各拉爪(5)由其上部通过相应连接组件(6)的相应部件与滑座(4)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沛群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