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241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2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拆卸工具,特别是一种能方便将轴承、齿轮或带轮等零件与轴相分离的一种拉马。主要由左侧板组合、加力机构、右侧板组合、下丝杆I和下丝杆II构成;左侧板组合和右侧板组合结构相同,主要由侧板、上螺母、下螺母、上垫圈和下垫圈构成。加力机构主要由加力丝杆、加力螺母、光杆和上丝杆构成。侧板有光杆孔、上孔和两只对称分布的下孔。加力丝杆与加力螺母配合。光杆和加力螺母固定连接,上丝杆和加力螺母固定连接。光杆和上丝杆平行。光杆与光杆孔配合并能自由移动。上螺母与上丝杆配合,上螺母的外圆柱与上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下螺母与下丝杆I、下丝杆II配合,下螺母的外圆柱与下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该一种拉马结构合理、调节方便、操作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拆卸工具,特别是一种能方便将轴承、齿轮或带轮等零件与轴相分离的一种拉马。主要由左侧板组合、加力机构、右侧板组合、下丝杆I和下丝杆II构成;左侧板组合和右侧板组合结构相同,主要由侧板、上螺母、下螺母、上垫圈和下垫圈构成。加力机构主要由加力丝杆、加力螺母、光杆和上丝杆构成。侧板有光杆孔、上孔和两只对称分布的下孔。加力丝杆与加力螺母配合。光杆和加力螺母固定连接,上丝杆和加力螺母固定连接。光杆和上丝杆平行。光杆与光杆孔配合并能自由移动。上螺母与上丝杆配合,上螺母的外圆柱与上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下螺母与下丝杆I、下丝杆II配合,下螺母的外圆柱与下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该一种拉马结构合理、调节方便、操作可靠。【专利说明】一种拉马
本技术涉及拆卸工具,特别是一种能方便将轴承、齿轮或带轮等零件与轴相分离的一种拉马。
技术介绍
在产品装配或维修过程中,经常需要拆卸轴承、齿轮或带轮等零件,然而一般的拉马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它的两只或三只爪是活动的因而很容易滑出,给拆卸工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拉马,能方便高效将轴承、齿轮或带轮等零件与轴相分尚。 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一种拉马主要由左侧板组合、加力机构、右侧板组合、下丝杆I和下丝杆II构成。所述下丝杆I和所述下丝杆II结构相同。所述左侧板组合和所述右侧板组合结构相同,主要由侧板、上螺母、下螺母、上垫圈和下垫圈构成。所述加力机构主要由加力丝杆、加力螺母、光杆和上丝杆构成。所述侧板有光杆孔、上孔和两只对称分布的下孔。所述加力丝杆与所述加力螺母配合。所述光杆和所述加力螺母固定连接,所述上丝杆和所述加力螺母固定连接。所述光杆和所述上丝杆平行。所述光杆与所述光杆孔配合并能自由移动。所述上螺母与所述上丝杆配合,所述上螺母的外圆柱与所述上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所述下螺母与所述下丝杆1、所述下丝杆II配合,所述下螺母的外圆柱与所述下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取一只所述侧板,将所述上螺母的外圆柱插入所述上孔,接着装上所述上垫圈然后铆接。将两只所述下螺母的外圆柱分别插入两只所述下孔,接着各装上一只所述下垫圈然后铆接,这样就构成所述左侧板组合。同理构成所述右侧板组合。接着将所述左侧板组合、所述右侧板组合与所述加力机构进行螺纹连接即可。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一种拉马结构合理、调节方便、操作可靠。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本技术的图形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所述左侧板组合、所述右侧板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加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上螺母和所述下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侧板组合,2.加力机构,3.右侧板组合,4.下丝杆I,5.下丝杆II,6.侦J板,7.上螺母,8.下螺母,9.上垫圈,10.下垫圈,11.加力丝杆,12.加力螺母,13.光杆, 14.上丝杆,15.光杆孔,16.上孔,17.下孔。 【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一种拉马主要由所述左侧板组合(I)、所述加力机构(2)、所述右侧板组合 (3)、所述下丝杆I (4)和所述下丝杆II (5)构成。所述下丝杆I (4)和所述下丝杆II (5)结构相同。所述左侧板组合(I)和所述右侧板组合(3)结构相同,主要由所述侧板(6)、所述上螺母(7)、两只所述下螺母(8)、所述上垫圈(9)和两只所述下垫圈(10)构成。所述加力机构(2)主要由所述加力丝杆(11)、所述加力螺母(12)、所述光杆(13)和所述上丝杆(14)构成。所述侧板(6)有所述光杆孔(15)、所述上孔(16)和两只对称分布的所述下孔(17)。所述加力丝杆(11)与所述加力螺母(12)配合。所述光杆(13)和所述加力螺母(12)固定连接,所述上丝杆(14)和所述加力螺母(12)固定连接。所述光杆(13)和所述上丝杆(14)平行。所述光杆(13)与所述光杆孔(15)配合并能自由移动。所述上螺母(7)与所述上丝杆(14)配合,所述上螺母(7)的外圆柱与所述上孔(16)配合并能自由转动。所述下螺母 (8)与所述下丝杆I (4)、所述下丝杆II (5)配合,所述下螺母(8)的外圆柱与所述下孔(17)配合并能自由转动。取一只所述侧板(6),将所述上螺母(7)的外圆柱插入所述上孔(16),接着装上所述上垫圈(9)然后铆接。将两只所述下螺母(8)的外圆柱分别插入两只所述下孔(17),接着各装上一只所述下垫圈(10)然后铆接,这样就构成所述左侧板组合(I)。同理构成所述右侧板组合(3)。接着将所述左侧板组合(I)、所述右侧板组合(3)与所述加力机构(2)进行螺纹连接即可。 使用时,交替旋动所述上螺母(7)和两只所述下螺母(8),使所述左侧板组合(I)、所述右侧板组合(3)之间的距离合适,使两只所述侧板¢)的下钩刚好钩住需要拉拔的轴承、齿轮或带轮等零件,旋动所述加力丝杆(11),使所述加力丝杆(11)的尖头顶住装有轴承、齿轮或带轮等零件的轴的中心孔,继续慢慢均匀旋动所述加力丝杆(11)就能将轴承、齿轮或带轮等零件缓缓拉出。【权利要求】1.一种拉马,主要由左侧板组合、加力机构、右侧板组合、下丝杆I和下丝杆II构成,其特征是:所述下丝杆I和所述下丝杆II结构相同;所述左侧板组合和所述右侧板组合结构相同,主要由侧板、上螺母、下螺母、上垫圈和下垫圈构成;所述加力机构主要由加力丝杆、加力螺母、光杆和上丝杆构成;所述侧板有光杆孔、上孔和两只对称分布的下孔;所述加力丝杆与所述加力螺母配合;所述光杆和所述加力螺母固定连接,所述上丝杆和所述加力螺母固定连接;所述光杆和所述上丝杆平行;所述光杆与所述光杆孔配合并能自由移动;所述上螺母与所述上丝杆配合,所述上螺母的外圆柱与所述上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所述下螺母与所述下丝杆1、所述下丝杆II配合,所述下螺母的外圆柱与所述下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所述左侧板组合、所述右侧板组合与所述加力机构螺纹连接。【文档编号】B25B27/02GK204248805SQ201420794488【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2日 【专利技术者】倪兆荣, 杨绍荣 申请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马,主要由左侧板组合、加力机构、右侧板组合、下丝杆I和下丝杆II构成,其特征是:所述下丝杆I和所述下丝杆II结构相同;所述左侧板组合和所述右侧板组合结构相同,主要由侧板、上螺母、下螺母、上垫圈和下垫圈构成;所述加力机构主要由加力丝杆、加力螺母、光杆和上丝杆构成;所述侧板有光杆孔、上孔和两只对称分布的下孔;所述加力丝杆与所述加力螺母配合;所述光杆和所述加力螺母固定连接,所述上丝杆和所述加力螺母固定连接;所述光杆和所述上丝杆平行;所述光杆与所述光杆孔配合并能自由移动;所述上螺母与所述上丝杆配合,所述上螺母的外圆柱与所述上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所述下螺母与所述下丝杆I、所述下丝杆II配合,所述下螺母的外圆柱与所述下孔配合并能自由转动;所述左侧板组合、所述右侧板组合与所述加力机构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兆荣杨绍荣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