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螺旋双作用制滤浆系统,属于一种煤矿用浆液制备系统。包括箱式给料机、带式输送机、上料装置、螺旋双作用制浆机、螺旋双作用滤浆机,箱式给料机的出料口与带式输送机连接,带式输送机的出料端与螺旋双作用制浆机的进料口连接,螺旋双作用制浆机的出料管与螺旋双作用滤浆机的进料口连接;滤浆机的出浆管伸入蓄浆池,通往井下的注浆管路上安装有管道压力计和浆液电磁流量计。制浆过程中,通过外螺旋叶片可解决设备易留死角,造成土堆积的问题。内螺旋叶片可解决石子、杂草等杂质不易排出的问题,提高排渣效果。在制浆机的出浆管路上安装有管道压力计和浆液流量计,可监测所制备浆液的压力和流量,方便调整。该系统可有效提高浆液质量、改善制浆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煤矿用浆液制备系统,具体为一种新型螺旋双作用制滤浆系统。
技术介绍
注浆防灭火是将不燃性注浆原料(粘土、粉煤灰等固体材料)与水按一定配比制成浆液后利用静压或动压,经由输浆管路输送至矿井防灭火区,以阻止煤炭氧化或扑灭已自燃的煤体的有效方法。性能优良的浆液制备技术是注浆防灭火的核心环节。目前,有水力冲刷制浆、搅拌池机械制浆、自动化连续制浆等多种制浆形式。在现有技术中,有一件公开号为CN 201723240 U的技术专利于2011年I月26日公开,它是一种黄土、粉煤灰制浆系统;一件公开号为CN 101592037 B的专利技术专利于2011年7月27日公开,它是一种用于煤矿防灭火的地面制衆系统;还有一件公开号为CN 202100272 U的技术专利于2012年I月4日公开,它是一种用于煤矿防灭火的制浆系统。上述几件现有技术都能使制浆原料与水充分融合,实现自动化连续作业,满足煤矿灌浆防灭火制浆注浆要求。但普遍存在以下缺陷:进料口土料易堆积;制浆设备进料口处浆液易溢出;浆液混合不充分;进水速度跟不上配比要求的进土速度,易造成设备堵塞;不溶解于浆液中的杂草等残渣虽在制浆过程中被滤出与浆液分离,但易缠绕在刮板上影响排渣效果。导致制备浆液无法达到性能优良,制浆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提高浆液质量、改善制浆效果的新型螺旋双作用制滤浆系统。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螺旋双作用制滤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式给料机、带式输送机、上料装置、螺旋双作用制浆机、螺旋双作用滤浆机及供水管路,箱式给料机的出料口与带式输送机连接,带式输送机的出料端与螺旋双作用制浆机的进料口连接,螺旋双作用制浆机的出料管与螺旋双作用滤浆机的进料口连接;滤浆机的出浆管伸入蓄浆池,通往井下的注浆管路上安装有管道压力计和浆液电磁流量计。所述的螺旋双作用制浆机,包括外壳、制浆滚筒、动力装置、主轴、进料口、出浆管、扬料板、过滤网、排渣口,主轴是通轴,在主轴上焊有固定滚筒、出料端旋转盘,在主轴下方、制浆滚筒中部设有溢流槽,出浆管连接在溢流槽的下端,在过滤网外侧设有扬浆板,在制浆机进料口端安装外螺旋叶片,外螺旋叶片位于制浆滚筒的外圆上、溢流槽的前端,其中间与扬浆板连接;内螺旋叶片安装在过滤网的内圈中,其前端与固定滚筒连接,后端与出料端旋转盘相接,中间与扬料板连接。在制浆机进料口端的主轴上设有过渡板及挡圈,过渡板搭在挡圈的上方,焊在外壳上。所述的扬料板的宽度要小于内螺旋叶片的宽度。在出料端旋转盘上设有刮渣板。所述螺旋双作用制浆机的出浆管与螺旋双作用滤浆机的侧上方连接。所述供水管路包括:水幕及冲击直管,在水幕下端安装冲击水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新型螺旋双作用制滤浆系统,箱式给料机可定量连续地为系统输送原料。设备采用可更换式运输带,皮带磨损后可快速更换。制浆时,制浆原料通过箱式给料机上可更换式运输带和带式输送机的输送,进入螺旋双作用制浆机的进料口中。制浆原料在螺旋双作用制浆机中被充分混合,大颗粒固体被滤出。浆液自流进入螺旋双作用滤浆机。在制浆机的内部设置外螺旋叶片和内螺旋叶片。螺旋双作用制浆过程中,利用外螺旋叶片推进,把料渣往出浆口方向推,防止浆液沉淀堆积在滚筒内。通过外螺旋叶片可解决设备易留死角,造成土堆积的问题。内螺旋叶片可解决石子、杂草等杂质不易排出的问题,提高排渣效果。制浆机内部设置了扬料板,起双重作用,既可连接内螺旋叶片,又可在制浆滚筒旋转时把土、石扬起来,打向液体中,起到扬料作用,使水土混合更加充分。在制浆机的出浆管路上安装有管道压力计和浆液流量计,可监测所制备浆液的压力和流量,方便调整。螺旋双作用制浆机的出浆管与螺旋双作用滤浆机的侧上方连接,使系统布局更紧凑,可有效节省空间。在供水系统在水幕下端加冲击水管,可缓解供水量不足,并加大水冲土的力度,提高水土混合、溶解效果。该系统可有效提高浆液质量、改善制浆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制滤浆系统平面布置图。图2为制滤浆系统侧视图。图3为供水管路结构示意图。图4为螺旋双作用制浆机结构示 意图。图5为螺旋双作用制浆机中制浆滚筒结构示意图。图中件号说明:1、箱式给料机,2、带式输送机,3、上料装置,4、螺旋双作用制浆机,5、螺旋双作用滤浆机,6、蓄浆池,7、电磁流量计,8、管道压力计,9、水幕,10、冲击直管,11、制浆滚筒,12、外壳,13、链轮,14、动力装置,15、出浆管,16、排污管,17、排渣口,18、溢流槽,19、过渡板,20、挡圈,21、底架,22、轴承座,23、护料槽,24、进料口,25、主轴,26、外螺旋叶片,27、固定滚筒,28、过滤网,29、固定板,30、扬浆板,31、固定圈,32、内螺旋叶片,33、扬料板,34、出料端旋转盘,35、刮渣板,36、排渣口固定筒,37、轴承套,38、通往井下的注浆管路,39、供水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新型螺旋双作用制滤浆系统,如图1-3所示,包括箱式给料机1、带式输送机2、上料装置3、螺旋双作用制浆机4、螺旋双作用滤浆机5、通往井下的注浆管路38、供水管路39等设备。箱式给料机I的进料斗处设有间距IOOmm格子筛,箱式给料机I的出料口与带式输送机2连接,为确保水土配比的准确性,可在带式输送机2上安装有电子皮带秤,有计量显示功能,以便准确掌握进土数据。带式输送机2的出料端与螺旋双作用制浆机4的进料口连接,在螺旋双作用制浆机4的进料口处设有上料装置3,螺旋双作用制浆机4的出浆管15与螺旋双作用滤浆机5的侧上方进料口连接。螺旋双作用滤浆机5的出浆管伸入蓄浆池6,通往井下的注浆管路38上安装有管道压力计8和浆液电磁流量计7。供水管路39包括水幕9及冲击直管10,在水幕9下端安装冲击直管10。其中螺旋双作用制浆机4结构如图4-5所示:制浆滚筒11安装在底架21上,其中进料口 24置于护料槽23内,与外壳12用螺栓紧固,主轴25是通轴,在主轴25两端设有轴承座22,主轴25上焊有固定滚筒27、出料端旋转盘34,主轴25的端部通过链轮13与动力装置14连接,在制浆机进料口 24端的主轴25上设有过渡板19及挡圈20,过渡板19搭在挡圈20的上方,焊在外壳12上,过渡板19的折弯度为120° 150°。在主轴25下方、制浆滚筒11中部距离进料口 150(Tl600mm处设有溢流槽18,制浆滚筒11内壁设有过滤网28,过滤网28外的扬衆板30通过固定圈31和固定板29固定在制衆滚筒11上。在制衆机进料口 24端安装外螺旋叶片26,外螺旋叶片26位于制浆滚筒11的外圆上、溢流槽18的前端,其中间与扬浆板30连接;内螺旋叶片32安装在过滤网28的内圈中,通过扬料板33固定在固定滚筒27和出料端旋转盘34上,其前端与固定滚筒27连接,后端与出料端旋转盘34相接,中间与扬料板33连接,扬料板33的宽度要小于内螺旋叶片32的宽度。在出料端旋转盘34上固定有刮渣板35。内螺旋叶片32、外螺旋叶片26的螺距为40(T800mm,优选600mm。在主轴25的端部固定排渣口固定筒36,排渣口固定筒36的侧板中间镶有轴承套37,排渣口 17焊接在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螺旋双作用制滤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式给料机(1)、带式输送机(2)、上料装置(3)、螺旋双作用制浆机(4)、螺旋双作用滤浆机(5)及供水管路(39),箱式给料机(1)的出料口与带式输送机(2)连接,带式输送机(2)的出料端与螺旋双作用制浆机(4)的进料口连接,螺旋双作用制浆机(4)的出料管与螺旋双作用滤浆机(5)的进料口连接;滤浆机(5)的出浆管伸入蓄浆池(6),通往井下的注浆管路(38)上安装有管道压力计(8)和浆液电磁流量计(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红林,刘景顺,李平,王权,
申请(专利权)人:抚顺正工矿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