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开关门的开关操作装置,把手和用于将解锁操作力传递至闩锁机构的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开关门,抵接面在从把手的转动支点偏移的位置形成于该把手,杆的一端部抵接于该抵接面,使得杆对应于把手的转动操作而进行转动动作,其中,抵接面(47)中的至少在将把手(23)向开关门的打开侧操作的操作初期与杆(46)的一端部抵接的部分形成为以如下方式倾斜或弯曲:随着在沿平面(PL)的方向上靠近杆(46)的转动支点而靠近移动方向(52)的前方位置,并且与所述平面(PL)交叉,所述平面(PL)与抵接面(47)的随着把手(23)的转动而移动的移动方向(52)正交。由此,至少在把手的操作初期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对杆赋予较大的转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开关门的开关操作装置,其中,用于通过转动操作来开关所述开关门的把手、和用于向闩锁机构传递解锁操作力的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开关门,所述闩锁机构以能够保持所述开关门的关闭上锁状态的方式设于所述开关门,抵接面在从所述把手的转动支点偏移的位置形成于该把手,所述杆的一端部抵接于所述抵接面,使得所述杆对应于所述把手的转动操作而进行转动动作。
技术介绍
通过专利文献I等已知下述这样的车辆的把手装置: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辆的上下用门的把手在其另一端部一体地具有引导臂部,杆以能够将解锁操作力传递至闩锁机构的方式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上下用门,所述杆的一端部与形成于所述引导臂部的抵接面抵接,与所述把手的朝向使所述上下用门打开的一侧的操作对应地利用所述抵接面推压所述杆,从而驱动该杆转动。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86070号公报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公开的技术中,引导臂部的抵接面形成为与所述抵接面的伴随着所述把手的操作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因此,动作初期所需要的转矩比较大,与此相对,在对应于把手的操作从所述引导臂部的抵接面作用于所述杆的旋转分力不大、而且为了增大杆的转动范围而将杆的转动支点设定在靠近所述引导臂部的位置时,杠杆比变小,因此,在把手的朝向使开关门打开的一侧的操作初期会感到载荷较重。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至少在把手的操作初期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对杆赋予较大的转矩的车辆用开关门的开关操作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开关门的开关操作装置中,用于通过转动操作来开关所述开关门的把手、和用于向闩锁机构传递解锁操作力的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开关门,所述闩锁机构以能够保持所述开关门的关闭上锁状态的方式设于所述开关门,抵接面在从所述把手的转动支点偏移的位置形成于该把手,所述杆的一端部抵接于所述抵接面,使得所述杆对应于所述把手的转动操作而进行转动动作,其第I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中的至少在将所述把手向所述开关门的打开侧操作的操作初期与所述杆的一端部抵接的部分形成为以如下方式倾斜或弯曲:随着在沿平面的方向上靠近所述杆的转动支点而靠近移动方向的前方位置,并且与所述平面交叉,所述平面与所述抵接面的随着所述把手的转动而移动的所述移动方向正交。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在于,在第I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抵接面由初期抵接部和后期抵接部构成,所述初期抵接部形成为以如下方式倾斜或弯曲:随着在沿与所述抵接面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的方向上靠近所述杆的转动支点而靠近所述移动方向的前方位置,并且与所述平面交叉,且所述初期抵接部在所述把手的操作初期与所述杆的一端部抵接,所述后期抵接部以沿着所述平面的方式形成,并且与所述初期抵接部相连,且在所述把手的操作后期与所述杆的一端部抵接。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在于,在第I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把手一体地具有把持部和引导臂部,所述把持部配置在所述开关门所具备的面板的外侧,所述引导臂部的基端部与该把持部连续设置且所述引导臂部插入所述开关门内,并且在所述引导臂部的末端侧形成有面对所述把持部侧的所述抵接面,基座部件具有使所述引导臂部移动自如地贯穿插入的插入孔和通过支轴将所述杆支承成能够转动的杆支承部,所述基座部件安装于所述面板,所述杆支承部由一对侧壁构成,该一对侧壁同轴地具有供所述支轴的两端部贯穿插入并对其进行支承的支承孔,所述支轴贯穿于在所述杆设置的轴孔,且所述一对侧壁配置在所述杆的两侧,组装引导部和止挡配置在所述两侧壁之间且设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组装引导部如下进行引导:在以复位弹簧的一端部与所述杆卡合的方式进行组装的状态下,将处于该状态的所述杆以使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部与所述两侧壁中的一方卡合并使该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抵接面抵接的方式压入两侧壁之间,其中,所述复位弹簧以对所述杆向使所述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抵接面抵接的一侧转动施力的方式设在所述杆支承部与所述杆之间,所述止挡将被压入所述两侧壁之间的所述杆限制在所述轴孔与所述两侧壁的所述支承孔对应的位置,所述杆在被压入所述两侧壁之间直至被所述止挡限制的状态下由所述复位弹簧发挥的弹力转动施力,通过所述杆与所述抵接面和所述基座部件抵接而限制所述杆的转动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在于,在第3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对所述侧壁中的与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部卡合的侧壁设有突起和弹簧支承部,在处于组装有所述复位弹簧的状态下的所述杆被所述组装引导部引导而被压入所述两个侧壁之间时,所述突起卡挂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部,随着所述杆被所述组装引导部引导而被压入所述两个侧壁之间,所述弹簧支承部使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部从所述突起脱离,并使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部一边维持卡合状态一边滑 动。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在于,在第3或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组装引导部以在所述基座部件相对于所述开关门的安装状态下从上方覆盖所述复位弹簧的至少所述面板侧的部分的方式设于所述基座部件。本专利技术的第6特征在于,在第I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具有把持部的所述把手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面板,所述把持部配置在所述面板的外侧,所述面板构成所述开关门的至少一部分,基座部件一体地具有基座部件主体部和引导部且安装于所述面板,所述基座部件主体部具有供引导臂部插入的插入孔,所述把手在其另一端部具有所述引导臂部,在所述引导臂部的末端侧形成有所述抵接面,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基座部件主体部连续设置,并对插入所述插入孔的所述引导臂部进行引导,在所述基座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一方设有用于使通孔的缘部嵌合的嵌合槽,所述通孔以至少供所述引导部插入的方式设于所述面板,在所述基座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方设有向该嵌合槽的敞开方向的相反侧敞开的卡合槽,安装部件能够在与所述基座部件主体部之间至少夹着所述面板的状态下紧固于所述基座部件,通过以与所述面板的背面滑动接触的方式滑动,限制所述安装部件的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同时使得所述安装部件卡合于所述卡合槽。本专利技术的第7特征在于,在第6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一方设有向水平方向一方敞开的位置限制凹部,在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另一方设有位置限制突部,在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卡合槽卡合时,所述位置限制突部卡合于所述位置限制凹部来限制所述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8特征在于,在第6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安装部件在所述把手的长度方向两 端部之间的范围形成,在所述安装部件设有能够从上方与把手支承部卡合的卡合臂部,所述把手支承部以将所述把手的一端部支承成能够转动的方式突入于所述面板的内侧。本专利技术的第9特征在于,在第6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与所述卡合槽卡合的卡合突部一体地设于所述安装部件,密封部件夹设在所述基座部件主体部的至少周缘部与所述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在所述密封部件的背面突出设置有限制突部,所述限制突部一边与所述面板的背面滑动接触一边卡合于所述安装部件,以便限制所述安装部件的朝向卡合于所述卡合槽的一侧的滑动方向的移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10特征在于,在第6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以保护圆柱锁的方式围绕该圆柱锁的圆柱锁安装部一体地设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达郎,富士原泰斗,中村裕一,山冈祐一郎,足立正寿,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制锁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