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80429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31 22:32
一种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贴合装置,放出连续带状的三个不同的层状部件并切断成所期望的长度方向尺寸,将得到的三个不同的层状部件片体依次贴合在面板部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贴合装置具有用于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将三个层状部件贴合在四边形的面板部件上的、相邻地并列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将贴合工序所需的全部构成要件排列在这些并列地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光学薄膜片体连续三次贴合在矩形的面板部件上的贴合装置。尤其,虽然没有限定的意图,但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贴合装置,适用于如下装置,该装置将由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构成的片体通过三次贴合而贴合在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上,由此来连续地制造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采用TN模式、VA模式或IP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使用TN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分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的偏光片体由相对于其延伸方向以45°方向裁切成的偏光膜的片体构成。而且,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的偏光片体以其延伸方向相互大致正交的关系,即,成为正交尼科耳(々口 7 二- >)关系的方式配置。由此,通常情况下,采用偏光膜的片体与其他膜部件重叠结构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该偏光膜的片体以形成长边或短边相对于延伸方向成45°方向或135°方向的长方形的方式被冲压。而当前成为主流的、作为液晶显示面板使用VA模式或IPS模式的结构中,偏光膜的片体是沿相对于延伸方向垂直或水平方向裁切而形成的。而且,如此形成的偏光膜的片体以吸收轴相互正交,即,成为正交尼科耳的关系的方式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由此,在使用VA模式或IPS模式的结构 中,通过将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裁切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而形成多个片体,能够将这些多个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以支承在载体膜上的状态送入到层叠体与液晶显示面板进行贴合的贴合工位,在该工位从载体膜剥离该片体,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这些多个片体包括所谓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依次贴合到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多个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以被支承在连续带状的剥离膜或载体膜上的状态被送入贴合工位,在贴合工位从该载体膜被剥离,而连续地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由于这些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是连续的贴合装置,所以为与独立贴合系统相区别,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连续贴合”或“卷筒到面板”系统,即“RTP”系统,所述独立贴合系统是预先准备以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作成的多个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并将这些多个片体按每个液晶显示面板一片体一片体地贴合来制造液晶显示装置。日本专利第4307510号(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4451924号(专利文献2)及日本专利第4669070号(专利文献3)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以透射轴相互正交的方式将偏光膜的片体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装置。这些专利文献的图1及图2中作为具体例示出的制造系统具有配置在直线状的路径上的第一及第二贴合工位,在该直线状的路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将连续带状的包含偏光膜的第一及第二光学薄膜层叠体朝向该路径放出的放出线。另外,设置有:沿与该路径的第一贴合工位正交的方向送入长方形的面板部件的面板部件送入线;将两面贴合有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的面板部件沿与该路径的第二贴合工位正交的方向送出的送出线。而且,在第一及第二贴合工位之间,设置有使单面以支承在载体膜上的状态贴合有第一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的面板部件在包含该面板部件在内的平面内旋转90°的机构。日本特开2009-122641号公报(专利文献4)及日本特开2005-37417号公报(专利文献5)也公开了以透射轴相互正交的方式将偏光膜的片体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装置。例如专利文献4的图7或专利文献5的图6及图7所示的系统具有相互正交的两个路径。而且,在该两个路径中的第一路径内,矩形的液晶显示面板以长边为前端被连续地输送。在该第一路径内,通过将在偏光膜上层叠有其他光学薄膜的结构的、连续带状光学薄膜层叠体切断成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对应的尺寸,由此形成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被贴合在沿该路径送来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个面上。一个面贴合有该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的液晶显示面板沿与该第一路径正交的第二路径正反面翻转地被输送。在该第二路径上,液晶显示面板以短边为前端被连续地输送,与上述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相同结构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个面上。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贴合装置都是通过两次贴合工序将两片体偏光膜的片体以其透射轴相互正交的方式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的贴合装置。而日本特开2009-271516号公报(专利文献 6)公开了通过三次贴合工序将光学部件贴合在光学显示单元上的贴合装置。参照专利文献6的图3,这里公开了依次将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贴合在能够作为液晶显示面板构成的光学显示单元上的贴合装置。该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分别是例如偏光片体保护膜、偏光片体、偏光片体保护膜。专利文献6还记载了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的与上述不同的组合。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分别作为将粘接剂层和脱模膜层叠在该光学部件上而成的层叠带状体被制造,该层叠带状体以被卷绕成卷筒状的原料卷筒的形态被准备。在该贴合装置中,设置有将光学显示单元向一方向输送的输送路径,沿该输送路径在该路径的上部设置有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的放出线,自从此处放出的层叠带状体剥离脱模膜,然后,各个光学部件通过粘接剂层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被贴合在光学显示单元上。这里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被贴合的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构成了层叠这些光学部件而实现所期望的光学功能的光学薄膜层叠体。另一方面,近年来,作为电池内置的多功能便携终端,智能电话及平板电脑终端等广泛在市场流通。这些便携终端被称为平板电脑,大多情况下,作为光学显示装置使用了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而且,开发了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反射型偏光膜的结构。其理由是着眼于以下优点,即,反射型偏光膜能够通过将反射或吸收的光切换成透射光,来提高显示画面的亮度,从对电池充电的电力的有效活用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这些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一般情况下包括5 10英寸(120 250mm)左右大小的液晶(LC)单元,在该液晶(LC)单元的可见侧配置彩色滤光片(CF),而在非可见侧配置薄膜晶体管(TFT),液晶单元的厚度为0.5mm左右,重量为15 40g左右。与其相应地,TV用LC单元是小型的情况下具有18英寸(450_)的尺寸,大型的情况下超过60英寸(1500mm)。与平板电脑的液晶单元相比,厚度也是其3倍以上即1.4mm,重量为300 3500go在平板电脑所使用的这些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要求具有TV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无法达到的处理能力。例如,液晶显示面板和贴合在其两面的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之间的贴合精度、贴合速度、用于减轻重量的处理的容易度或难度、以及作为在无尘室中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措施,要求使死角最小、使所使用的连续带状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处理容易而使处理台维持在的适当等级等、要求具有与TV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不同的功能。而且,使用反射型偏光膜的情况下,谋求连续地执行如下工序,即,以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的吸收轴和反射型偏光膜的片体的反射轴相互平行的方式将反射型偏光膜的片体重合地贴合在吸收型偏光膜的面上的工序,该吸收型偏光膜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反射型偏光膜也称为亮度提高膜。该反射型偏光膜与一般的偏光膜即吸收型偏光膜的构造及功能不同。美国专利6113811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三次贴合阶段将三个层状部件贴合在四边形的面板部件(w)上,具有并列地相邻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所述贴合装置具有:第一贴合工位(101),在所述第一路径(10)内被设置在从所述第一路径(10)的一端以第一规定距离离开的位置;面板输送线(102),在从所述第一路径(10)的所述一端到所述第一规定距离的范围内被设置在该第一路径(10)内,并构成为将所述面板部件(w)朝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隔着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被配置在与所述面板输送线(102)相反的一侧,并将第一层状部件(f1)朝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第一贴合机构(104),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对被送入该第一贴合工位(101)的所述面板部件(w)和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的片体(s1)进行彼此贴合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利用接受侧端部(31)接受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形成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将所接受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向所述第二路径(20)移送,并在交接侧端部(32)向所述第二路径(20)交接;第二贴合工位(201),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上,并以从所述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的所述交接端部(32)接受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方式配置;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在所述第二路径(20)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之间以与所述面板输送线(102)并列的方式被配置在该第二路径(20)内,并构成为将第二层状部件(f2)从所述一端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第二贴合机构(204),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将被送入该第二贴合工位(102)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和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片体(s2)彼此贴合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第三贴合工位(301),在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与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相反的一侧,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和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之间,并将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在相对于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相反的一侧,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并构成为将第三层状部件(f3)向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输送;第三贴合机构(304),被设置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将被送入该第三贴合工位(301)的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和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的片体(s3)彼此贴合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产品送出线(305),将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形成的所述层叠体产品(300)向所述第一路径(10)移送。...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1.31 JP 2012-017632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三次贴合阶段将三个层状部件贴合在四边形的面板部件(W)上,具有并列地相邻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 所述贴合装置具有: 第一贴合工位(101 ),在所述第一路径(10)内被设置在从所述第一路径(10)的一端以第一规定距离离开的位置; 面板输送线(102),在从所述第一路径(10)的所述一端到所述第一规定距离的范围内被设置在该第一路径(10)内,并构成为将所述面板部件(w)朝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 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隔着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被配置在与所述面板输送线(102)相反的一侧,并将第一层状部件(fl)朝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 第一贴合机构(104),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对被送入该第一贴合工位(101)的所述面板部件(w)和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l)的片体(Si)进行彼此贴合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 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利用接受侧端部(31)接受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形成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将所接受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向所述第二路径(20)移送,并在交接侧端部(32)向所述第二路径(20)交接; 第二贴合工位(201),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上,并以从所述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的所述交接端部(32)接受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方式配置; 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在所述第二路径(20)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之间以与所述面板输送线(102)并列的方式被配置在该第二路径(20)内,并构成为将第二层状部件(f2)从所述一端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 第二贴合机构(204),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将被送入该第二贴合工位(102)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和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片体(s2)彼此贴合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第三贴合工位(301),在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与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相反的一侧,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 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和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之间,并将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 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在相对于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相反的一侧,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并构成为将第三层状部件(f3)向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输送; 第三贴合机构(304),被设置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将被送入该第三贴合工位(301)的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和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的片体(s3)彼此贴合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 产品送出线(305 ),将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形成的所述层叠体产品(300 )向所述第一路径(10)移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产品送出线(305)上还配置有用于排出产品的路径(50 ),该路径(50 )在所述层叠体产品(300 )被移送到所述第一路径(10 )之后,沿所述第一路径(10)向与所述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所述产品。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贴合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fl、f2、f3)的片体(S1、s2、S3)依次重叠地被贴合在所述面板部件(W)的同一侧。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贴合装置(I),其特征在于, 该贴合装置(I)使用具有长边及短边的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作为所述面板部件来制造液晶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构成为使用第一层状部件(f I)的卷筒,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l)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对应的宽度并用于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P1)、和通过粘接剂层层叠在该吸收型偏光膜(Pl)上的第一载体膜(Cl), 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构成为使用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对应的宽度并用于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P2)、和通过粘接剂层层叠在该吸收型偏光膜(P2) 上的第二载体膜(c2), 所述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构成为使用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另一方对应的宽度并用于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反射型偏光膜(RP)、和通过粘接剂层层叠在所述反射型偏光膜(RP)上的第三载体膜(c3), 所述贴合装置(I)具有:用于从第一层状部件(fl)的卷筒放出该第一层状部件(H )的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110)、用于从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210)、用于从第三层状部件(fl)的卷筒放出该第三层状部件(f3)的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310), 所述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具有: 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对于从所述第一层状部件(H)的卷筒放出的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l),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所述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另一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以仅保留所述第一载体膜(Cl)的方式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被所述第一载体膜(Cl)连续支承的多个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i); 第一输送机构(130),在被所述第一载体膜(Cl)支承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i)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 第一剥离机构(140),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 ),将所述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i)从所述第一载体膜(Cl)剥离; 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具有: 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对于从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的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一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以仅保留所述第二载体膜(c2)的方式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被所述第二载体膜(c2)连续支承的多个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第二输送机构(230 ),将被所述第二载体膜(c2 )支承的所述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 )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 第二剥离机构(240),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将所述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从所述第二载体膜(c2)剥离; 所述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具有: 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对于从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放出的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一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以仅保留所述第三载体膜(c3)的方式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被所述第三载体膜(c3)连续支承的多个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 第三输送机构(330 ),将被所述第三载体膜(c3 )支承的所述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 )向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输送; 第三剥离机构(340),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将所述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从所述第三载体膜(c3)剥离。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一方为长边,所述另一方为短边。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l、f2)包含已经完成了内部缺陷检查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 所述层状部件(H、f2)被放出,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110、210)分别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载体膜(Cl、c2)上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时,所述切入线形成机构(110、210)基于所述缺陷的位置,对于所述层状部件(H、f2),在从所述缺陷的位置距所述层状部件(fl、f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规定距离的位置,以仅保留所述载体膜(cl、c2)的方式形成切入线,由此,在该切入线和该切入线的前一个切入线之间还形成有不良层状部件的片体(dl、d2), 还设置有包含排除装置的排除机构(150、250),该排除装置用于将该不良层状部件的片体(dl、d2)排除,使其不贴合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上。7.—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贴合装置(I),其特征在于, 贴合装置(I)使用具有长边及短边的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作为所述面板部件来制造液晶显示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由良友和峠田彰小盐智中园拓矢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