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60373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5 1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由氮化硅薄膜和金属扩散阻挡层共同组成。由氮化硅和金属扩散阻挡层共同组成的这种复合阻挡层能有效地阻挡铜在隔离层或器件内的扩散,达到有效的铜扩散的阻挡效果,使得铜填充得以实现。与钨相比,铜的电阻率小,解决铜的扩散问题,让铜取代钨有利于提高器件性能和降低功耗。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打开接触孔并对其进行清洗,之后进行非晶氮化硅的沉积,接着通过刻蚀去除接触孔底部的氮化硅,最后再进行金属扩散阻挡层的沉积。该方法能简单方便地得到复合铜扩散阻挡层,使得铜取代钨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铜互连技术指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互连层的制作中采用铜金属材料取代传统铝金属互连材料的新型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传统的铜互连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在半导体基底10上形成的低介电常数介质层11,在低介电常数介质层11中形成有互连通孔,覆盖所述互连通孔的底壁和侧壁形成有抗铜扩散阻挡层12,在所述互连通孔内所述抗铜扩散阻挡12之上形成有铜互连线13,在铜互连线13之上还形成有氮化硅薄膜作为刻蚀阻挡层以及同一层铜互连线的绝缘。如上所述,在集成电路中采用铜互连结构,必须使用扩散阻挡层来增强热稳定性和提高结合力,以防止漏电等一些列问题的发生。随着半导体器件尺寸的不断缩小,扩散阻挡层材料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现代铜互连集成电路中,扩散阻挡层材料的选择以及扩散阻挡层的微结构在保护工作器件免受铜毒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在连接后道的铜互连与到前道器件的接触孔工艺集成中,铜扩散的问题仍不能有效地解决。由于对其造成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的问题和担心,铜在接触孔的填充仍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扩散阻挡层,以利于铜互连的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 的是提供一种,以更有效地阻挡铜在隔离层或器件内的扩散,提高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用于接触孔的铜集成应用中,该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包括:氮化硅薄膜,位于接触孔的侧壁上;金属扩散阻挡层,位于所述氮化硅薄膜上以及接触孔的底部。可选的,所述氮化硅薄膜中掺杂有氮或氢。可选的,所述氮化硅薄膜通过CVD或ALD的方式沉积。可选的,所述氮化娃薄膜的厚度为0.5nm lOOnm。可选的,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由钽、钛、钨,及其氮化物、硅化物、或硅氮化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复合薄膜。可选的,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由PVD或MOCVD或ALD的方式沉积。可选的,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的厚度为0.5nm lOOnm。同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用于接触孔的铜集成应用中,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刻蚀打开接触孔,并经过湿法清除晶片的杂质和残留,露出源漏极;在晶片的表面和接触孔的侧壁沉积一层氮化硅薄膜;通过刻蚀或离子物理轰击移除接触孔底部的氮化硅薄膜;沉积一层金属扩散阻挡层,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覆盖所述氮化硅薄膜以及接触孔的底部。可选的,该方法在沉积金属扩散阻挡层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沉积一层PVD/ALD铜种子层以及ECP铜填充;通过CMP移除表面多余的铜和扩散阻挡层,完成铜接触的集成。可选的,所述铜种子层的厚度为0.5nm IOOnm, ECP铜填充的厚度为200nm 2000nm。可选的,所述氮化硅薄膜膜中掺杂有氮或氢。可选的,所述氮化硅薄膜通过用CVD或ALD的方式沉积得到。可选的,所述氮化娃薄膜的厚度为0.5nm lOOnm。可选的,所述移除接触孔底部的氮化硅薄膜可通过干刻或氩离子轰击来进行。可选的,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由钽、钛、钨,及其氮化物、硅化物、或硅氮化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复合薄膜。可选的,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由PVD或MOCVD或ALD的方式沉积。 可选的,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的厚度为0.5nm lOOn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由氮化硅薄膜和金属扩散阻挡层共同组成。由氮化硅和金属扩散阻挡层共同组成的这种复合阻挡层能有效地阻挡铜在隔离层或器件内的扩散,达到有效的铜扩散的阻挡效果,使得铜填充得以实现。与钨相比,铜的电阻率小,解决铜的扩散问题,让铜取代钨有利于提高器件性能和降低功耗。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技术的铜互连结构的截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截面图;图3A至图3F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各步骤对应的器件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由氮化硅薄膜和金属扩散阻挡层共同组成。由氮化硅和金属扩散阻挡层共同组成的这种复合阻挡层能有效地阻挡铜在隔离层或器件内的扩散,达到有效的铜扩散的阻挡效果,使得铜填充得以实现。与钨相t匕,铜的电阻率小,解决铜的扩散问题,让铜取代钨有利于提高器件性能和降低功耗。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打开接触孔并对其进行清洗,之后进行非晶氮化硅的沉积,接着通过刻蚀去除接触孔底部的氮化硅,最后再进行金属扩散阻挡层的沉积。该方法能简单方便地得到复合铜扩散阻挡层,使得铜取代钨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请参照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用于接触孔的铜集成应用中,该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包括:氮化硅薄膜104,位于接触孔的侧壁上,即位于接触孔两侧的两隔离层103的内侧壁上;其中隔离层103位于半导体衬底101上,且接触孔底部暴露出器件的源漏极102 ;金属扩散阻挡层105,位于所述氮化硅薄膜104上以及接触孔的底部。其中,氮化硅薄膜104非晶氮化硅薄膜,且其中可掺杂有氮或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氮化硅薄膜104可通过CVD或ALD的方式沉积,且其厚度为0.5nm lOOnm。其中,金属扩散阻挡层105由钽、钛、钨,及其氮化物、硅化物、或硅氮化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复合薄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金属扩散阻挡层105由PVD或MOCVD或ALD的方式沉积,且其厚度为0.5nm lOOnm。请继续参考图3A至图3F,图3A至图3F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各步骤对应的器件截面示意图,结合图3A至图3F,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用于接触孔的铜集成应用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通过刻蚀打开接触孔110,并经过湿法清除晶片的杂质和残留,露出源漏极102 ;其中,接触孔110具体是通过刻蚀位于半导体衬底101上的隔离层103形成;该步骤完成后的器件的截面图如图3A所示。步骤二:在晶片的表面和接触孔的侧壁沉积一层氮化硅薄膜104,如图3B所示。其中,该氮化硅薄膜膜104中可掺杂有氮或氢。具体地,该氮化硅薄膜104可通过用CVD或ALD的方式沉积得到,且其厚度为0.5nm lOOnm。步骤三:通过刻蚀或离子物理轰击移除接触孔底部的氮化硅薄膜104,该步骤完成后的器件的截面图如图3C所示。其中,接触孔底部的氮化硅薄膜104的移除具体地可通过干刻或氩离子轰击来进行。步骤四:沉积一层金属扩散阻挡层105,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105覆盖所述氮化硅薄膜104以及接触孔的底部,如图3D所示。其中,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105的材料由过渡金属构成,包含钽、钛、钨等金属以及它们的氮化物、硅化物、或硅氮化物。金属扩散阻挡层105可由其中一种或由一种以上材料组成的复合薄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105可由PVD或MOCVD或ALD的方式沉积,且其厚度为0.5nm lOOnm。至此,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制备已经完成。但是要完成铜接触的集成还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用于接触孔的铜集成应用中,其特征在于,该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包括:氮化硅薄膜,位于接触孔的侧壁上;金属扩散阻挡层,位于所述氮化硅薄膜上以及接触孔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用于接触孔的铜集成应用中,其特征在于,该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包括: 氮化硅薄膜,位于接触孔的侧壁上; 金属扩散阻挡层,位于所述氮化硅薄膜上以及接触孔的底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硅薄膜中掺杂有氮或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硅薄膜通过CVD或ALD的方式沉积。4.如权利要求3所 述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硅薄膜的厚度为0.5nm IOOnm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由钽、钛、钨,及其氮化物、硅化物、或硅氮化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复合薄膜。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由PVD或MOCVD或ALD的方式沉积。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铜扩散阻挡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的厚度为 0.5nm IOOnm08.一种复合铜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用于接触孔的铜集成应用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刻蚀打开接触孔,并经过湿法清除晶片的杂质和残留,露出源漏极; 在晶片的表面和接触孔的侧壁沉积一层氮化硅薄膜; 通过刻蚀或离子物理轰击移除接触孔底部的氮化硅薄膜; 沉积一层金属扩散阻挡层,所述金属扩散阻挡层覆盖所述氮化硅薄膜以及接触孔的底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忻周军雷通石刚张慧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