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57213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5 0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在设有外把手的门设有闩锁装置,闩锁装置能够根据电动致动器的工作和锁止解除操作力的机械式输入而解除锁止,所述电动致动器根据正确的车辆用户的预定操作而工作,紧急用操作部件具有能够供车辆用户从车外进行操作的操作部,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以能够使锁止解除操作力作用于闩锁装置的方式配设于门,在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中,不需要覆盖紧急用操作部件的罩部件,并且,能够将紧急用操作部件配设在门的外表面侧以提高可操作性。紧急用操作部件(28)的操作部(28a)具有与外把手(7)的外表面共面地连接的外表面,并且与该外把手(7)邻接地配设于门(D)的外表面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其中,在门的外表面设有用于进行开闭操作的外把手,在所述门设置有闩锁装置,所述闩锁装置具有能够产生用于解除门的锁止状态的动力的电动致动器,所述闩锁装置能够根据所述电动致动器的工作和锁止解除操作力的机械式输入而解除锁止,所述电动致动器根据车辆用户的预定操作而工作,紧急用操作部件具有能够供车辆用户从车外进行操作的操作部,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以能够使所述锁止解除操作力作用于所述闩锁装置的方式配设于所述门。
技术介绍
由专利文献I已知这样的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通过对设置于车辆的门开关等的预定操作使闩锁装置的电动致动器工作,由此解除锁止,其中,在因电池用尽等而无法以电动的方式解除闩锁装置的锁止的情况下,能够从车外操作用于将锁止解除操作力以机械方式输入闩锁装置的紧急用操作部件,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配设于门。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598668号公报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公开的结构中,外把手设置于门,能够将手插入到设于车体侧的凹部来操作外把手,在该外把手以被外部遮盖起来的方式配设有紧急用操作部件,当操作紧急用操作部件时,需要将手插入到外把手的里侧进行操作,很难说紧急用操作部件的可操作性良好。因此,为了提高可操作性,可以考虑将紧急用操作部件配设在门的外表面侧,但在单纯地将紧急用操作部件配设于门的外表面侧的结构中,可能损害车辆的外观,并且,如果是很容易知道为紧急用操作部件这样的外观形状的话,需要用于防止被恶意操作的罩部件等,从而导致部件数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不需要覆盖紧急用操作部件的罩部件,同时能够将紧急用操作部件配设在门的外表面侧以提高可操作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门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进行开闭操作的外把手,在所述门设置有闩锁装置,所述闩锁装置具有能够产生用于解除门的锁止状态的动力的电动致动器,所述闩锁装置能够根据所述电动致动器的工作和锁止解除操作力的机械式输入而解除锁止,所述电动致动器根据车辆用户的预定操作而工作,紧急用操作部件具有能够供车辆用户从车外进行操作的操作部,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以能够使所述锁止解除操作力作用于所述闩锁装置的方式配设于所述门,所述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具有与所述外把手的外表面共面地连接的外表面,并且与该外把手邻接地配设在所述门的外表面侧。并且,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20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致动器,实施方式的前部侧门D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由于紧急用操作部件的操作部配设在门的外表面侧,因此能够提高紧急用操作部件的可操作性。另外,由于操作部与外把手邻接地配置,且具有与所述外把手的外表面共面地连接的外表面,因此,能够获得外把手和操作部犹如被一体化那样的外观,不仅不会破坏车辆的外观,而且第三者也不容易知道是紧急用操作部件的操作部,还无需设置用于防止被恶意操作的罩部件,从而能够避免部件数量增加。附图说明图1是乘用车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的3-3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4-4线的剖视图。图5是操作紧急用操作部件的状态下的对应于图4的剖视图。标号说明7:外把手;18:闩锁装置;20:作为电动致动器的电动马达;28:紧急用操作部件;28a:操作部;D:作为门的前部侧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1 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和图2中,在该乘用车辆具备的门、例如前部侧门D的外面板6的外表面,安装有用于供车辆用户在开闭前部侧门D时握持的合成树脂制的外把手7,该外把手7由下述部分构成:把持部7a,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前部支承部7b,其连续设置于该把持部7a的前端;以及后部支承部7c,其连续设置于所述把持部7a的后端。而且,后部支承部7c由下述部分构成:厚壁部分7ca,其具有与所述把持部7a的外表面共面地连接的外表面,并且构成该后部支承部7c的前半部;和薄壁部分7cb,在该薄壁部分7cb与厚壁部分7ca之间形成阶梯差,且该薄壁部分7cb构成所述后部支承部7c的后半部。在所述外把手7的前部支承部7b与所述外面板6的外表面之间夹装有密封部件8,在与所述前部支承部7b的前部内表面模压结合的螺母9螺合有螺栓10,所述螺栓10贯插于所述外面板6和所述密封部件8,通过紧固该螺栓10,将所述外把手7的前部支承部7b固定于所述外面板6。另外,在所述外面板6上,在与所述外把手7的后部支承部7c对应的部分固定有基座部件11,该基座部件11具有:平板状的基板部11a,其从外侧与所述外面板6的外表面抵接;和支架部11b,其与所述基板部Ila —体地连续设置,并且所述支架部Ilb贯穿在所述外面板6设置的开口部12而向外面板6的内侧延伸。所述基板部Ila不仅是配置在所述外把手7的后部支承部7c与所述外面板6之间的部分,所述基板部Ila还形成为比所述后部支承部7c的后端向后方伸出,所述支架部Ilb在比所述后部支承部7c的后端向后方伸出的部分与所述基板部Ila—体地连续设置。另一方面,在所述后部支承部7c的薄壁部分7cb模压结合有螺母14,螺栓15从该外面板6的内侧贯插于与所述基板部Ila的整个外表面抵接的密封部件13、所述基板部Ila以及所述外面板6,通过将该螺栓15螺合并紧固于所述螺母14,由此,所述外把手7的后部支承部7c和所述基座部件11在将密封部件13夹在所述后部支承部7c与所述基板部Ila之间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外面板6。在所述外面板6的外表面,在与所述外把手7的所述把持部7a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插入凹部16,该插入凹部16用于供握持所述把持部7a的手部插入。另外,在所述把持部7a附设有触摸传感器17,为了使车辆用户打开前部侧门D,触摸传感器17用于确认握持住了外把手7这一情况。另外,闩锁装置18具有作为电动致动器的电动马达20,并配置在前部侧门D,该闩锁装置18能够在锁止状态和非锁止状态间切换,在锁止状态下,通过使闩锁装置18卡合于车体侧来保持前部侧门D关闭的状态,在非锁止状态下,能够对前部侧门D进行打开操作。该闩锁装置18能够在非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间切换,在非锁定状态下,能够解除对前部侧门D的锁止,在锁定状态下,不能解除对前部侧门D的锁止,并且,该闩锁装置18能够根据所述电动马达20在非锁定状态下的工作和锁止解除操作力的机械式输入而解除锁止。在进行了闭锁的前部侧门D的锁止状态下,正确的车辆用户进行预定操作,由此,所述电动马达20工作以解除闩锁装置18的锁止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触摸传感器17确认到车辆用户为了打开前部侧门D而握持住了外把手7这一情况时,在车辆用户携带的便携器与车辆之间进行无线的ID信号的收发,在通过该ID信号确认到用户为正确的车辆用户时,所述闩锁装置18从锁定状态切换为非锁定状态,所述电动马达20工作,从而所述闩锁装置18解除锁止状态。另一方面,圆柱锁21的圆柱体22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11的基板部Ila的前部,所述圆柱锁21防备因电池用尽等而无法以电动方式解除闩锁装置18的锁止的情况,所述圆柱锁21用于将所述闩锁装置18从锁定状态切换为非锁定状态,该圆柱锁21的所述圆柱体22收纳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在门(D)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进行开闭操作的外把手(7),在所述门(D)设置有闩锁装置(18),所述闩锁装置(18)具有能够产生用于解除门(D)的锁止状态的动力的电动致动器(20),所述闩锁装置(18)能够根据所述电动致动器(20)的工作和锁止解除操作力的机械式输入而解除锁止,所述电动致动器(20)根据车辆用户的预定操作而工作,紧急用操作部件(28)具有能够供车辆用户从车外进行操作的操作部(28a),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28)以能够使所述锁止解除操作力作用于所述闩锁装置(18)的方式配设于所述门(D),所述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28)的操作部(28a)具有与所述外把手(7)的外表面共面地连接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28)的操作部(28a)与该外把手(7)邻接地配设于所述门(D)的外表面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1.24 JP 2012-0123851.一种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在门(D)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进行开闭操作的外把手(7),在所述门(D)设置有闩锁装置(18),所述闩锁装置(18)具有能够产生用于解除门(D)的锁止状态的动力的电动致动器(20),所述闩锁装置(18)能够根据所述电动致动器(20)的工作和锁止解除操作力的机械式输入而解除锁止,所述电动致动器(20)根据车辆用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妻宏行谷山雅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