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954516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在行李室内,且具有与直流电源电连接的供电口的供电连接器;与燃料电池机动车(电动车辆)不同体地设置,且配置在行李室内的逆变器装置,其中,在行李室内设有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能够将逆变器装置设置在与供电口不重叠的位置上的逆变器设置空间,在逆变器装置上设有从侧面引出且在前端部具有与供电口连接的连接器部的连接线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电动车辆的直流电源的电力向外部的交流设备供给的车辆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有利用搭载于电动机动车或燃料电池机动车等电动车辆中的蓄电池或燃料电池等直流电源向家庭用的电气设备供电的车辆供电系统(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06-325392 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325392号公报中记载的电力供给系统(车辆供电系统)具备:具有将电力向车辆外部供给的机构的车辆;具备直流交流转换用的逆变器的固定型燃料电池系统;由固定型燃料电池系统供给电力的负载装置;向固定型燃料电池系统供给电力的系统电源。该电力供给系统在系统电源停电时,将车辆与固定型燃料电池系统连接,从而将车辆的直流电源的电力经由固定型燃料电池系统的逆变器向负载装置供给。然而,在日本国特开2006-325392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器设置在固定型燃料电池系统内。因此,能够从车辆的蓄电池向外部供给电力的场所被限制在固定型燃料电池系统的设置场所的附近,对使用者来说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受供电场所的限制而能够在任意的场所向外部供电的车辆供电系统。另外,在日本国特开2006-325392号公报中没有记载具体的车辆结构,面向实用化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的余地。尤其在使用外部的逆变器来将能够使直流电成为交流电进行供电的功能设置于电动车辆的情况下,与不进行供电的车辆相比,需要将直流电的供电电路布设至供电口,从而需要对供电电路的保护结构进行研究。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方式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占有车辆上的有效空间地保护用于将搭载在车身上的直流电源与不同体的逆变器装置连接的直流电的供电电路的电动车辆。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方式。(I)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方式为车辆供电系统,其将搭载在电动车辆上的直流电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而向该电动车辆的外部的交流设备供给,所述车辆供电系统具备:设置于所述电动车辆且收纳行李的行李室;具有设置在所述行李室内且与所述直流电源电连接的供电口的供电连接器;与所述电动车辆不同体地设置,且配置在所述行李室内而将所述直流电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器装置,其中,在所述行李室内设有从所述电动车辆的前后方向观察时能够将所述逆变器装置设置在与所述供电口不重叠的位置上的逆变器设置空间,在所述逆变器装置上设有从侧面引出且在前端部具有与所述供电口连接的连接器部的连接线缆。(2)在上述(I)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供电口朝向所述电动车辆的后方且下方而形成,将所述逆变器装置设置在所述行李室内的所述逆变器设置空间中时,所述连接线缆从所述逆变器装置的侧面中的配置有所述供电口的一侧的侧面的下方朝向上方延伸。(3)在上述(I)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车辆供电系统还具备:覆盖左右的后轮的外侧的一对后车轮罩;配置在所述一对后车轮罩之间,在车室的下方侧外部由车架支承,且配置在所述行李室的车身前方侧的所述气体罐;从所述行李室的底壁朝向车身前方侧而向上方鼓起,将所述气体罐与车室内侧分隔的罐隔壁面板;进行所述直流电源与所述供电连接器之间的电力的连接和切断的接触器,其中,在所述罐隔壁面板的鼓起部与所述一对后车轮罩中的一方之间设有向上方侧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所述接触器。(4)在上述(3)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气体罐经由包围该气体罐的外侧的矩形框状的副框架而安装到所述车架上,所述接触器设置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与安装到所述车架上的所述副框架重叠的区域。(5)在上述(3)或(4)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供电连接器通过具有柔软性的线缆与所述接触器连接,并且所述供电连接器配置在所述行李室内的从所述接触器向车身后方侧离开的位置。(6)在上述(3)至(5)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凹部内的所述接触器的车身后方侧位置设有与该凹部的底壁和左右的侧壁结合的托架,所述供电连接器经由所述托架固定在所述凹部内。(7)在上述(3)至¢)中的任 一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接触器设置于在车身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车架中的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架重叠的位置。(8)在上述(3)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电动车辆为燃料电池车辆,该燃料电池车辆具备作为所述气体罐的氢罐和以填充到该氢罐中的氢气为燃料而进行发电的燃料电池,且利用该燃料电池的发电电力来进行行驶。根据上述(I)方式,由于在行李室内设置有供电口和逆变器设置空间,因此能够将与电动车辆不同体的逆变器装置装入到行李室内并向任意的场所移动,来向电动车辆的外部的交流设备供给电力。因而,车辆供电系统能够不受供电场所的限制而在任意的场所向外部供电。另外,行李室内的逆变器设置空间以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能够将逆变器装置设置在与供电口不重叠的位置上的方式进行设置,因此能够在供电时将逆变器装置紧凑地配置在行李室内,并且能够容易进行逆变器装置的连接器部相对于供电口的连接作业。在上述(2)的情况下,由于逆变器装置的连接线缆从配置有供电口的一侧的侧面的下方朝向上方延伸,因此能够在不使连接线缆过度弯曲的情况下将连接器部与朝向下方的供电口对应连接。并且,在供电口与连接线缆的连接器部的连接时,连接线缆的弹性复原力以克服在连接线缆的前端部的连接器部作用的重力的方式向上作用,因此能够利用连接线缆的弹性复原力而以小的力将连接器部嵌合于供电口。因此,能够提高供电口与连接器部的连接时的作业性。另外,由于逆变器装置的连接线缆从配置有供电口的一侧的侧面延伸出,因此能够将连接线缆的全长设定得较短。尤其在与高电压大电流对应而采用了直径粗的高电压大电流用的连接线缆的情况下,除了需要用于使连接线缆弯曲的大的力以外,连接线缆的每单位长度的成本也变高。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方式尤其适合于使用直径粗的高电压大电流用的连接线缆来将大电力向外部供给的车辆供电系统。在上述(3)的情况下,由于在一对后车轮罩之间配置有气体罐,并通过从行李室的底壁朝向车身前方侧而向上方鼓起的罐隔壁面板来将气体罐与车室内侧分隔,并且在罐隔壁面板的鼓起部与一方的后车轮罩之间设置有向上方侧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电力切断连接用的接触器,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在气体罐的端部与后车轮罩之间形成的无用空间来配置接触器,并且能够将处理直流电的接触器和处理高压气体的气体罐可靠地分隔开。在上述(4)的情况下,由于接触器配置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与包围气体罐的外侧的矩形框状的副框架重叠的区域,因此能够通过副框架来保护气体罐的周围,并且还能够通过副框架可靠地保护接触器的前后。在上述(5)的情况下,由于供电连接器通过具有柔软性的线缆与接触器连接,并且供电连接器配置在行李室内的从接触器向车身后方侧离开的位置,因此即使万一从车身后方侧向供电连接器部分输入大的载荷,也能够将该大的载荷从供电连接器向接触器传递的情况防患于未然。因而,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更可靠地保护接触器。在上述¢)的情况下,在凹部内的接触器的车身后方侧位置设置有与凹部的底壁和左右的侧壁结合的托架,供电连接器经由该托架而固定在凹部内,因此能够将在逆变器装置的连接时或连接解除时(插拔时)作用有大的载荷的供电连接器以高的刚性支承于车身侧。在上述(7)的情况下,由于接触器配置在车架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供电系统,其将搭载在电动车辆上的直流电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而向该电动车辆的外部的交流设备供给,所述车辆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于所述电动车辆且收纳行李的行李室;具有设置在所述行李室内且与所述直流电源电连接的供电口的供电连接器;与所述电动车辆不同体地设置,且配置在所述行李室内而将所述直流电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器装置,在所述行李室内设有从所述电动车辆的前后方向观察时能够将所述逆变器装置设置在与所述供电口不重叠的位置上的逆变器设置空间,在所述逆变器装置上设有从侧面引出且在前端部具有与所述供电口连接的连接器部的连接线缆。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1.24 JP 2012-012168;2012.01.24 JP 2012-01211.一种车辆供电系统,其将搭载在电动车辆上的直流电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而向该电动车辆的外部的交流设备供给,所述车辆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于所述电动车辆且收纳行李的行李室; 具有设置在所述行李室内且与所述直流电源电连接的供电口的供电连接器; 与所述电动车辆不同体地设置,且配置在所述行李室内而将所述直流电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器装置, 在所述行李室内设有从所述电动车辆的前后方向观察时能够将所述逆变器装置设置在与所述供电口不重叠的位置上的逆变器设置空间, 在所述逆变器装置上设有从侧面引出且在前端部具有与所述供电口连接的连接器部的连接线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口朝向所述电动车辆的后方且下方而形成, 将所述逆变器装置设置在所述行李室内的所述逆变器设置空间中时,所述连接线缆从所述逆变器装置的侧面中的配置有所述供电口的一侧的侧面的下方朝向上方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供电系统还具备: 覆盖左右的后轮的外侧的一对后车轮罩; 配置在所述一对后车轮罩之间,在车室的下方侧外部由车架支承,且配置在所述行李室的车身前方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利峰知久山和彦江口博之小川诚东功一钟江健后藤武士野中大维神保拓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