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装置、真空铸造用模具以及真空铸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53701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铸造装置、真空铸造用模具以及真空铸造方法,铸造装置(1)包括第1模具(11)、第2模具(12)、以及脱模剂(14)。第1模具(11)设置有凹部(13)以及被该凹部(13)包围的第1模面(111)。第2模具(12)与第1模具(11)接合。脱模剂(14)被涂布在各个模具(11、12)的至少比凹部(13)位于更内侧的区域,且通过加热而胶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涉及一种具有涂布有脱模剂的模具的铸造装置,涂布脱模剂而使用的真空铸造(vacuum casting)用模具以及利用该模具的真空铸造方法。
技术介绍
存在以下的模具:在对熔融后的铝(Aluminum)或铝合金进行真空铸造时,为了对腔体(cavity)内进行减压,设置有包围腔体周围的槽且安装有密封填料(sealingpacking)。为了使工件(work)易于从模具分离而在腔体内表面上涂布有脱模剂,作为此时所使用的脱模剂,已知有通过加热而胶化(gel)从而粘性增加或适用于铸造温度高的情况中的脱模剂。作为公知文献,有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 — 149358号公报、以及特开平11 一 277211号公报。在腔体形状复杂时,为了使熔融金属(molten metal)遍及各处,有将熔融金属和模具的温度较高地设定的情况。另外,和铝相比镁(Magnesium)必须采用更高温铸造。然而,由于真空铸造中所使用的密封填料在镁的铸造温度条件下使用,耐久性变低,作为消耗品必须频繁地替换。当真空度低时,工件氧化且在细小部位上熔融金属不会顺畅地流通,因此维持密封性是重要的。在铸造温度高而无法使用密封填料的情况,通过提高分模面的配合精度且降低模具的分模面的表面粗糙度,或许可以确保腔体的密闭性。然而,不仅模具的制造成本(cost)变高,而且在制造工序中必须管理使分模面不会被刮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使用密封填料且也无需提高分模面的加工精度,即可维持腔体真空。一实施形态的铸造装置具有第I模具、第2模具、以及脱模剂。第I模具,其设置有凹部,以及被该凹部包围的第I模面。第2模具,其与第I模具接合。脱模剂,其被涂布在各个模具的至少比凹部位于更内侧的区域,且通过加热而胶化。并且,一实施形态的真空铸造用模具具有多个模具和脱模剂。多个模具,其在接合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模面以及包围该模面的周围的凹部。脱模剂,其至少被涂布在比凹部位于更内侧的区域,且通过加热而胶化。并且,一实施形态的真空铸造方法,在包围模面的外周上形成凹部,该模面形成在分模后的多个模具的接合部的至少一方上。在各个模具的凹部的内侧区域,涂布通过加热而胶化的脱模剂,将多个模具合模后加热而密封凹部的内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I实施形态的真空铸造用模具的第I模具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真空铸造用模具的第2模具的立体图。图3是使用图1及图2所示的真空铸造用模具进行铸造的真空铸造装置的概略图。图4是在图3所示的真空铸造用模具的腔体内表面上涂布了脱模剂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是图4所示的真空铸造用模具的第I模具和第2模具即将合模前的剖面图。图6是图5所示的第I模具和第2模具合模后的状态的剖面图。图7是在图6所示的真空铸造用模具中注入熔融金属后的状态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第2实施形态·的真空铸造用模具的第I模具的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的真空铸造用模具的第I模具和第2模具即将合模前的剖面图。图10是图9所示的第I模具和第2模具合模后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1是在图10所示的真空铸造用模具中注入熔融金属后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真空铸造用模具的第I模具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对于第I实施形态的真空铸造用模具10,参照图1至图7进行说明。此真空铸造用模具10具有作为图1所示的型腔模具的第I模具11、作为图2所示的型芯(core)模具的第2模具12、形成在第I模具11上的凹部13、以及脱模剂14。如图1所示,第I模具11具有第I模面111。第I模面111相对于通过此真空铸造用模具10所铸造的制品的分模线而形成第I侧的外形。如图2所示,第2模具12具有第2模面121。第2模面121相对于制品的分模线形成第2侧的外形。分别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I模面111以及第2模面121具有射出部112、122、制品部113、123、溢出(overflow)部114、124。如图3所示,第I模面111以及第2模面121通过第I模具11和第2模具12合模而形成腔体C。射出部112与图3所示的真空铸造装置I的熔融金属供给口 2连接,供给成为制品的金属或合金的熔融金属(molten metal)M。制品部113、123是形成制品的部分。溢出部114、124相对于射出部112、122设置在制品部113、123的熔融金属M的流动下游侧。此溢出部114、124是为了使熔融金属M充分地到达制品部113、123的各角落而必需的部分。凹部13形成在第I模具11以及第2模具12的至少一方上。如图1所示,在第I实施形态中凹部13形成在第I模具11上。此凹部13形成在沿第I模面111以及第2模面121的接合部仅离开一定的距离的位置上,且连续地包围第I模面111的外周。即,当第I模具11以及第2模具12合模时,凹部13包围第I模面111以及第2模面121。如图5至图7所示,第I实施形态的凹部13的截面形状是方形。然而,只要满足相同功能,凹部13的截面形状除方形以外也可以采用半圆形、楔形、梯形等。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I实施形态的情况,在与凹部13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凸部15。如图6所示,此凸部15在与凹部13之间残留间隙的状态下与凹部13嵌合。通过与凹部13嵌合,凸部15还具有对第I模具11和第2模具12定位的功能。相对于凹部13包围腔体C的外周,也可以局部地设置凸部15。脱模剂14使用通过加热而胶化的材料。在第I模具11以及第2模具12的至少由凹部13所包围的内侧区域上涂布脱模剂14。在第I实施形态的情况,第2模具12在与凹部13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凸部15,因此容易识别应该涂布脱模剂的区域。如图4所示,在第I模具11以及第2模具12合模之前,脱模剂14被涂布在包括第I模面111以及第2模面121在内的凹部13的内侧区域。如图5所示,涂布有脱模剂14的第I模具11以及第2模具12合模时,涂布在腔体C和凹部13之间部分上的脱模剂14进入凹部13和凸部15之间形成的间隙内。真空铸造用模具10加热至可流入熔融金属M的温度。如图6所示,脱模剂14通过加热而胶化。因此,进入凹部13和凸部15之间形成的间隙的脱模剂14被加热而胶化,从而实现与密封材料相同的效果,即使在将腔体C抽成真空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气密。另夕卜,在腔体C侧流动的脱模剂14被熔融金属M冲走。另外,在图5以及图6中,夸大地图示了在腔体C上涂布的脱模剂14。如以上这样构成的真空铸造用模具10安装在图3所示的真空铸造装置I上而对制品进行真空铸造。真空铸造装置I具有柱塞(plunger) 3、熔融金属容器(molten metaltank) 31、真空容器(vacuum tank) 40、真空泵(vacuum pump) 4、吸引配管 102、阀(valve)103、脱模剂回收机5、以及控制装置6。柱塞3将熔融金属M从熔融金属容器31经由熔融金属供给口 2挤压进真空铸造用模具10中,该熔融金属容器31储存熔化后的金属的熔融金属M。真空容器40通过吸引配管102与吸出口 101连接,该吸出口 101设置在真空铸造用模具10的溢流部114、124的下游。真空容器40的容量相 对腔体C的容量充分大。真空泵4对所连接的真空容器40抽真空。阀103以及脱模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铸造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模具(11),其设置有凹部(13),以及被所述凹部(13)包围的第1模面(111);第2模具(12),其与所述第1模具(11)接合;以及脱模剂(14),其被涂布在各个所述模具(11、12)的至少比所述凹部(13)位于更内侧的区域,且通过加热而胶化。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6.18 JP 2010-1397911.一种铸造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I模具(11),其设置有凹部(13),以及被所述凹部(13)包围的第I模面(111); 第2模具(12),其与所述第I模具(11)接合;以及 脱模剂(14),其被涂布在各个所述模具(11、12)的至少比所述凹部(13)位于更内侧的区域,且通过加热而胶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13)设置在离开所述第I模面(111)的外缘一定距离以上的位置, 所述第2模具(12)具有第2模面(121 ), 所述脱模剂(14)被涂布在所述第I模具(11)以及所述第2模具(12)的至少由所述凹部(13)所包围的内侧区域。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模具(12)具有凸部(15),该凸部(15)与所述凹部(13)嵌合成为残留有间隙,涂布在从所述第I模面(111)的外缘到所述凹部(13)之间的所述脱模剂(14)的一部分通过使所述第I模具(11)以及所述第2模具(12)合模而进入所述间隙内。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模面(111)以及所述第2模面(121)包括:供给成为所述制品的金属的熔融金属(M)的射出部(112、122);形成所述制品的制品部(113、123);以及相对于所述射出部(112、12 2 )而设置在所述制品部(113、12 3 )的所述熔融金属(M )的流动下游侧的溢出部(114,124), 所述凹部(13)连续地包围所述第I模面(111)以及所述第2模面(121)的外周。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13)形成在从离开所述外缘一定距离以上的位置到所述第I模具(11)以及所述第2模具(12)的外周部的整个区域。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模具(11)以及所述第2模具(12)的至少一方在从所述外缘到所述凹部(13)的区域内具有孔(115),该孔(115)在使所述第I模具(11)以及所述第2模具(12)合模的方向上贯通, 该铸造装置(I)还具有: 销(105),其穿过所述孔(115),用于将所述第I模具(11)从所述第2模具(12)推出而使它们分离,以及 槽(116 ),其从所述凹部(13 )连通至所述孔(115)。7.一种真空铸造用模具(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模具(11、12),其在接合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模面(111、121)以及包围所述模面(111、121)的周围的凹部(13); 脱模剂(14),其至少被涂布在各个所述模具(11、12)的比所述凹部(13)位于更内侧的区域,且通过加热而胶化。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铸造用模具(10),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模具包括: 第I模具(11),其具有第I模面(111);第2模具(12),其具有第2模面(121)并与所述第I模具(11)接合, 所述凹部(13)形成在所述第I模具(11)以及所述第2模具(12)的至少一方上的离开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井裕一平尾浩昭中岛雄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