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联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1343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1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联轴器,筒形导体转子包括筒状轭铁和导体环,筒形永磁转子包括筒状转子体和永磁体;导体环组合成多个设在筒状轭铁内侧的导体圈,而筒状轭铁安装在输入轴上;永磁体按照N极和S极交替布置的方式排列成偶数个设在筒状转子体外侧的永磁体圈,筒状转子体安装在输出轴上;永磁体圈位于导体圈内侧,且每组永磁体圈分别与一个导体圈相对应;永磁体圈和导体圈之间还设有空气间隙;输入轴的轴线与输出轴的轴线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联轴器,该联轴器结构简单,传递的转矩大,且调速行程短,能应用于无轴封、无泄漏以及耐高温的磁力泵、磁力搅拌釜、磁力阀及其它器械的传动系统中。(*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传动
中的一种联轴器,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联轴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一些厂家和学者对非接触式联轴器进行了研究,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认为非接触式联轴器由一个筒状导体转子和筒状永磁转子组成,筒状导体转子与筒状永磁转子之间通过空气间隙相连,二者绕各自轴线旋转,且筒状永磁转子置于筒状导体转子内;其中,筒状导体转子由轭铁和导体组成,安装在电机轴上,导体材料为铜或铝;筒状永磁转子由筒状转子体、磁座和永磁体组成,安装在负载轴上。电机与筒状导体转子同步运动,筒状导体转子与筒状永磁转子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导体上产生了涡流,形成感应磁场,感应磁场与永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带动永磁转子与导体转子同方向转动,结果是将电机轴的转矩传递到负载轴上,但是其传递的转矩较小,如果要传递较大的转矩,必须要增大非接触式联轴器的体积,这样就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除此之外,现有的非接触式联轴器从工作状态调整到空转状态时,需要将筒状导体转子和筒状永磁转子完全分离,调速行程较长,需要的轴向场地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非接触式联轴器传递的转矩小、调速行程长等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接触式联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形导体转子和筒形永磁转子,其中,所述筒形导体转子包括筒状轭铁(3)和多个导体环(4),所述筒形永磁转子包括筒状转子体(7)和多个永磁体(6);所述导体环(4)组合成多个设在筒状轭铁(3)内侧的导体圈,而筒状轭铁(3)安装在输入轴(1)上;所述永磁体(6)按照N极和S极交替布置的方式排列成偶数个设在筒状转子体(7)外侧的永磁体圈,所述筒状转子体(7)安装在输出轴(8)上;所述永磁体圈位于导体圈内侧,其中每两个永磁体圈为一组,且每组永磁体圈分别与一个导体圈相对应;所述永磁体圈和导体圈之间还设有空气间隙(5);所述输入轴(1)的轴线与输出轴(8)的轴线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式联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形导体转子和筒形永磁转子,其中,所述筒形导体转子包括筒状轭铁(3)和多个导体环(4),所述筒形永磁转子包括筒状转子体(7)和多个永磁体(6); 所述导体环(4)组合成多个设在筒状轭铁(3)内侧的导体圈,而筒状轭铁(3)安装在输入轴(I)上; 所述永磁体(6)按照N极和S极交替布置的方式排列成偶数个设在筒状转子体(7)外侧的永磁体圈,所述筒状转子体(7 )安装在输出轴(8 )上; 所述永磁体圈位于导体圈内侧,其中每两个永磁体圈为一组,且每组永磁体圈分别与一个导体圈相对应;所述永磁体圈和导体圈之间还设有空气间隙(5); 所述输入轴(I)的轴线与输出轴(8)的轴线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军盛振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润维科技中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