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19690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4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前部设有进口,后部设有出口,在箱体内的下部设有至少一层由阻流分离板和梳柱阵列组成的阻流装置;箱体上方密封连接一个自后向前、自左右向中间逐渐升高形成锥形结构的箱盖;在箱盖外壁上锥形结构的最高处竖向设有集油井,集油井与箱体的内部以及外部大气均相通,集油井内设有油位检测计,集油井的管壁上设有连接侧管,连接侧管上设有电磁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油水分离装置关于箱体的中心线呈左右对称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尤其适用于微米级薄油膜的油水分离及回收。(*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油水分离设备
,尤其涉及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海上漏油溢油污染事故频发,对海洋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油污水通常以油水分层流的形式存在,油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很薄的油膜,甚至油花,如2011年6月渤海蓬莱19-3油田发生渗漏,附近海面出现油膜。对于这种油层很薄的油污水,通常是围而不收,或采用化学分散剂喷洒,使浮油集结成小球,沉于水面或海面下4 5米处,任其漂流或自然降解;由于化学分散剂会对湖泊或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各国海事局和海洋环保组织都限制化学分散剂的使用。针对目前难以回收的海面薄油层,中国专利02142835.2公开了一种磁流体动力回收海面浮油的方法和装置,海水在磁流体推进通道中受到与流动方向一致的电磁力推动,做增压增速平行流动,同时借助海水与油层之间的粘滞力,带动浮油一起平行流动进入油水分离箱;在油水比重差产生的浮力的作用下,实现油水分离回收。在基于油水的比重差产生的浮力将油水分离的分离装置中,在分离箱进口至出口之间的油水流体射流的核心区,特别是分层流中上层的油层与下层水之间的中间过渡层中,流体的流速较高,夹带的油珠不易分离和上浮至液面,通常采用阻流装置增加流体进入分离箱至出口的停留时间,以便油上浮。中国专利201210073954.6采用梳柱阵列和阻流分离板使流体核心的流速降低,增加流体整体的停留时间,使油充分上浮,提高油水分离效果。但上述专利适用于油层厚度为几毫米的海面溢油的回收分离,对于油膜厚度小于Imm,甚至于微米级的油膜(如目前康菲在渤海的漏油事故),由于进入油水分离箱内的油量极少,且油水分离箱的矩形截面面积很大,使得长时间运行后油水分离箱表面的油层厚度仍达不到上述装置的排油油层厚度。因而,不能完成微米级油膜的回收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以适用于微米级薄油膜的油水分离及回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所述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由底面板、前面板、后面板、左面板和右面板围成,所述箱体呈上部开口状;所述前面板的外壁上部设有进口,所述后面板的外壁下部设有出口,所述箱体内的下部设有至少一层阻流装置,所述阻流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阻流分离板,所述阻流分离板上均布有若干与其垂直设置的柱子,若干所述的柱子形成梳柱阵列,所述阻流分离板将所述箱体的内部至少分割成连通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下部空间与所述出口相通;还包括箱盖,所述箱盖设置于所述箱体上方,且与所述前面板、后面板、左面板和右面板的上沿密封连接;所述箱盖自后向前、自左右向中间逐渐升高形成锥形结构;—个管状的集油井,所述集油井竖向设置于所述箱盖的外壁上且位于锥形结构的最高处,所述集油井的横截面小于所述箱体的截面,所述集油井的下部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所述集油井的上部与大气相通,所述集油井内设有油位检测计,所述集油井的管壁上设有连接侧管,所述连接侧管上设有电磁阀。作为优选,所述箱盖包括由外向内倾斜设置的箱盖左侧板、箱盖右侧板,由后向前倾斜设置的箱盖后侧板,以及竖向设置的箱盖前侧板;所述箱盖左侧板、箱盖右侧板、箱盖后侧板和箱盖前侧板共同围成具有顶部开口的所述锥形结构,所述集油井设置于所述顶部开口处。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箱体的前面板的上部呈梯形状,所述前面板的垂直高度高于所述后面板的垂直高度;梯形状的所述前面板的上部用作所述箱盖前侧板。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阻流装置上下设置有两层或多层;自下往上数,处在奇数层的所述阻流分离板与所述箱体的前面板之间留有前部缝隙,处在偶数层的所述阻流分离板与所述箱体的后面板之间留有后部缝隙。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阻流分离板为整体式平板,处在奇数层的所述整体式平板的左边、右边和后边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左面板、右面板和后面板的内壁上,处在偶数层的所述整体式平板的左边、右边和前边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左面板、右面板和前面板的内壁上;其中第一层所述阻流分离板的后边与所述后面板的连接处高于所述出口的上沿。作为另一种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层阻流分离板呈阶梯式结构,包括安装有所述梳柱阵列的第一平板、密封连接于所述后面板内壁上的第二平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平板与所述第二平板的竖向连接板。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后面板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出口上方的清洁口。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的下部设有至少一层阻流装置,箱体上方密封设置有箱盖,箱盖自后向前、自左右向中间逐渐升高形成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的最高处竖向设置一个集油井;利用本技术的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进行油水分离回收时,油污水从设置于箱体前面板上的进口平行流入箱体之后,受到阻流装置中梳柱阵列的阻力,核心流的流速减小,比重小的浮油集中于箱体的上部空间,由于箱体上方的箱盖自后向前、从两边向中间逐渐收缩升高形成锥形结构,使得浮油集中在箱体顶部靠前区域,再向上进入集油井,由于集油井内部的横截面面积远小于箱体内部的截面面积,即使箱体内上部的油层很薄,集油井内的油层也能迅速增厚至设定的排油厚度,当油位检测计测得达到排油厚度时,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开启电磁阀,即可将集油井内聚集的油排出并回收,而比重大的水在水压推动下,向箱体下部流动,通过阻流分离板与箱体面板之间的缝隙进入箱体的下部空间,经过设置于箱体后面板上的出口流出,从而完成微米级薄油膜的分离与回收。还可根据需要将阻流装置上下设置为两层或多层,自下往上数,处在奇数层的阻流分离板与箱体的前面板之间留有前部缝隙,处在偶数层的阻流分离板与箱体的后面板之间留有后部缝隙;设置两层或多层阻流装置后,两层或多层的梳柱阵列的阻力使流体核心的流速进一步降低,可进一步延长流体在箱体内的停留时间,使油充分上浮,进一步提高油水分离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箱盖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6是图5的B-B首I]视不意图;图中:1_进口 ;2_集油井;3-箱体;31_后面板;32_底面板;33_前面板;34_右面板;35_左面板;4_梳柱阵列;5_油位检测计;6_阻流分离板;61_第一平板;62_竖向连接板;63-第二平板;7-出口 ;8-电磁阀;9-连接侧管;10-清洁口 ;11_箱盖;111-箱盖右侧板;112_箱盖后侧板;113_箱盖左侧板;114_箱盖前侧板;115-顶部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图2和图3共同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其中,前、后、左、右方向的界定按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箱体3,该箱体3由底面板32、前面板33、后面板31、左面板35和右面板34共同围成,箱体3呈上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状;在前面板33的外壁上部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薄油膜分离回收的油水分离装置,所述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由底面板、前面板、后面板、左面板和右面板围成,所述箱体呈上部开口状;所述前面板的外壁上部设有进口,所述后面板的外壁下部设有出口,所述箱体内的下部设有至少一层阻流装置,所述阻流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阻流分离板,所述阻流分离板上均布有若干与其垂直设置的柱子,若干所述的柱子形成梳柱阵列,所述阻流分离板将所述箱体的内部至少分割成连通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下部空间与所述出口相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盖,所述箱盖设置于所述箱体上方,且与所述前面板、后面板、左面板和右面板的上沿密封连接;所述箱盖自后向前、自左右向中间逐渐升高形成锥形结构;一个集油井,所述集油井竖向设置于所述箱盖的外壁上且位于锥形结构的最高处,所述集油井的横截面小于所述箱体的截面,所述集油井的下部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所述集油井的上部与大气相通,所述集油井内设有油位检测计,所述集油井的管壁上设有连接侧管,所述连接侧管上设有电磁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王兆连彭燕陈雷赵凌志刘风亮沙次文刘世昌贾洪利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