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动车组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901887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速动车组新风系统,包括新风口及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一端与所述新风口连接,另一端与空调室内机连接,所述新风口设置在车体侧墙的弧顶处。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新风口设置在车体侧墙的弧顶处,此位置不但空气质量好,而且压力波动相对于车体其它位置较小,对于减小客室内压力波动有积极效果,确保客室的气密性,提高乘客乘车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风道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在更高速度等级动车组上使用的新风系统,属于轨道车辆空调制造

技术介绍
在中、高速动车组中,每节车厢一般配备有两台空调机组,每台空调机组采用单元式结构,空调机组整机布置在车体底部,在车体底部还设置有换气装置。空调机组通过送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与车内的送风口和回风口连接,在卫生间和通过台设置有废排风口,废排风口通过废排风道与换气装置连接,换气装置通过新风道与位于车体端部的新风入口连接,新风入口一般设置在端墙的顶部或车下。对于更高速度等级动车组,无论是速度还是设计结构,都与以往车型有较大区别,现有动车组的空调新风系统无法满足对气密性及车内送风均匀性、洁净度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针对高速度等级动车组的实际情况设计研制适宜的新风系统,才能使客室内的空气参数、空气品质及气密性达到要求,为旅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气密性好,并能保证客室内空气质量的高速动车组新风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速动车组新风系统,包括新风口及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一端与所述新风口连接,另一端与空调室内机连接,所述新风口设置在车体侧墙的弧顶处。进一步,所述新风口由装饰板和/或雨水分离器和/或用于开闭所述新风口的新风压力保护阀组成。进一步,所述装饰板设置在所述新风口的最外侧,在所述装饰板上开有至少一个通风孔。进一步,所述通风孔为冲孔结构,或所述通风孔为风量可调节结构。进一步,所述雨水分离器由框架和迷宫式挡雨格栅组成,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车体侧墙和/或装饰板固定连接,所述挡雨格栅固定在所述框架上。进一步,所述挡雨格栅由并排排列的多个V形挡板组成,在所述挡板端部及中部设置有折弯部。进一步,在所述新风口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车外连通。进一步,在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新风口连接的端部的底壁上具有一向下的V形折弯,在所述折弯的最低点处设置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接入车辆排水系统。进一步,所述排水管具有一 U形弯。进一步,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排水管之间通过一段软管连接。综上内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高速动车组新风系统,将新风口设置在车体侧墙的弧顶处,此位置不但空气质量好,而且压力波动相对于车体其它位置较小,对于减小客室内压力波动有积极效果,确保客室的气密性,提高乘客乘车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向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新风口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雨水分离器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新风风道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7所示,新风口 1,新风风道2,室内机3,回风混合箱4,回风风道5,侧墙6,装饰板7,雨水分离器8,新风压力保护阀9,螺栓10,通风孔11,框架12,挡雨格栅13,安装座14,安装框架15,软管16,排水孔17,V形折弯18,排水管19,U形弯20,螺栓21。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更高速度等级动车组中,每节客室车厢都配备有一台空调机组,用于调节车厢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及新鲜度。空调机组由室内机和室外机两部分组成,室外机安装于车下,室内机则安装于车厢的一端,室内机固定于车厢的地板上,室内机的出风口通过送风风道与车厢内的送风口连通,用于向车厢内送风,车厢内的回风通过回风风道与新风混合后一起送回至室内机,完成空气循环。空调室内机3通过新风风道与车外连通,用于随时向车厢内输送新鲜的空气,保证车厢内空气的新鲜度,在向车厢内输送新鲜空气的同时,一部分废气通过设置在车内的废排装置排出车外。如图1所示,高速动车组新风系统包括新风口 I及新风风道2,新风风道2的一端与新风口 I连接,新风风道2的另一端与空调室内机3连接,新风与回风混合后再与室内机3内的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在更高速度等级动车组中,室内机3的进风口处会设置一回风混合箱4,车厢内的回风风道5及新风风道2均与回风混合箱4连通,回风及新风首先在回风混合箱4内混合,再一起进入室内机3内,这样可以减小整个系统的噪音,提高乘车的舒适性。如图1所示,新风口 I设置在车体侧墙6的弧顶处,每节车厢设置一个新风口 I或多个新风口 I。弧顶处的空气质量优于车下设备舱处,可以保证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而且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弧顶处的的压力波动相对于车体的其它位置较小,对于减小车厢内的压力波动有积极效果,这些都可以有效保证乘车的舒适性。新风口 I由装饰板7、雨水分离器8、新风压力保护阀9中的任一部件或多个部件组合而成,在新风口 I处设置一安装框架15,安装框架15焊接固定在车体侧墙6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在新风口 I处由车外向车内方向依次设置装饰板7、雨水分离器8及新风压力保护阀9。其中,如图4所示,装饰板7设置在新风口 I的最外侧,因为装饰板7安装在车体的外侧,从外观上可以很明显地看见,所以装饰板7在安装后要满足车体外部美观要求,装饰板7通过螺钉固定在安装框架15上,也可以焊接固定在安装框架15上。如图3所示,在装饰板7上开有通风孔11,以保证新风进气量,通风孔11为如图3所示的冲孔结构,固定风量,也可以采用流量可调节的结构(图中未示出),如采用大小可调的节流板结构,通过节流板开口的大小,调整新风口 I的进气量。节流板可以为单板式结构,向一侧移动,以调节开口的大小;也可以是采用对开的双板式结构,向两侧对开移动,以调节开口的大小;还可以采用双层板的结构,在双层板上开有用于空气流通的通孔,通过调节双层板之间相对错开的位移,以调节通孔的大小,进而调节流量。节流板可以自动调节,也可以手动调节。如图5和图6所示,雨水分离器8由框架12和迷宫式挡雨格栅13组成,挡雨格栅13的两端焊接固定在框架12上,框架1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座14,如图3所示,一部分安装座14通过螺栓10与安装框架15固定连接,一部分安装座14通过螺栓21与装饰板7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挡雨格栅13由并排排列的多个V形挡板组成,在挡板端部及中部设置有呈钩形的折弯部,V字型挡板实现了缝隙之间的交错互补,通过折弯部较好地改变了新风流经格栅的路径,有效地将新风中的雨水分离,能极大程度地减少吸入室内侧的雨水量,通过实验验证,不但能满足车辆新风量的要求,同时能够通过铁标的淋雨试验要求。在装饰板7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17,排水孔17与车外连通,经挡雨格栅13分离的雨水落入新风口 I的底部,顺着排水孔17流出车外,避免雨水直接进入后侧的新风压力保护阀9及新风风道2内。排水孔17可以开在装饰板7上,也可以利用装饰板7底部的边缘与车体侧墙6之间形成的间隙作为排水孔17。新风压力保护阀9固定在安装框架15上,其与车辆的供风管路连接,由供风管路向其供风以控制其开闭。新风压力保护阀9由车辆控制系统统一控制,当车外压力波动较大时,新风压力保护阀9自动关闭新风口 1,阻断车外压力向车内的传递,保证车厢内的压力波动在800Pa/3s以下,提高更高速度等级动车组乘坐舒适性。新风风道2与新风口 I连接的端部,通过螺栓与安装框架15固定连接,经过雨水分离器8的第一次分离,仍会有少量雨水进入新风风道2,为了完全避免雨水进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速动车组新风系统,包括新风口及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一端与所述新风口连接,另一端与空调室内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口设置在车体侧墙的弧顶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兴旺王宗昌蒲业伟夏建军袁博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