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杆联动式行走越障装置,属于行走越障机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车厢、前轮、中轮、和悬架,所述的悬架为连杆结构,它包括:底梁、前支腿、中后轮支腿、均角悬挂机构和前支腿与中后轮支腿之间的联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越障能力,对地面情况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地形行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探测器用越障装置,属于行走越障机械
技术介绍
探测器或者其它行走越障机构需要在复杂地形运行必须有可靠灵活的悬架机构。其悬架机构的性能,应当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地形,保证整个越障装置对地面有很好的附着能力,对地面情况有良好的适应性,不会因地面凹凸不平而引起某个车轮的悬空或某个车轮压强增大,同时需要悬架机构有减幅减振效果、安全可靠。现有技术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杆联动式行走越障装置,对地面情况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地形行走。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导杆联动式行走越障装置,它包括车厢、一对前轮、一对中轮、一对后轮和悬架,悬架是连接车厢与所述的前轮、中轮和后轮的装置,车轮与悬架相对于车厢的纵向等分面左右对称,所述的悬架为连杆结构,它包括:底梁、前支腿、中后轮支腿、均角悬挂机构和前支腿与中后轮支腿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的底梁为一端平直、另一端为弧形的杆状体,底梁的中部通过铰接轴II与车厢铰接,底梁的后端通过减震器与均角悬挂机构连接,均角悬挂机构中部与车厢连接;所述的中后轮支腿为倒“V”字形杆状体,倒“V”字形杆状体的两条边分别为后轮分支腿和中轮分支腿,后轮分支腿连接后轮,中轮分支腿连接中轮,所述的中后轮支腿的中部通过铰接轴I与底梁铰接;所述的前支腿与连杆为一体式结构,两者组成倒“V”字形,前支腿与连杆的交接处通过铰接轴IV与底梁的前端铰接,前支腿连接前轮,连杆连接支腿联动机构;所述的支腿联动机构由导轨和导向块组成,所述的导轨为圆管体,圆管体通过连接板与中轮分支腿连接,圆管体的管壁上制作导向槽,所述的导向块滑配合插装在导向槽中,导向块通过铰接轴III与连杆铰接。所述的前轮、中轮和后轮均为驱动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良好的越障能力,对地面情况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地形行走。不论路面情况如何,悬架机构总有相应的构型与之相适应,机构自由度数合理,提高了悬架的整体可靠性。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立体图。图中:1、后轮,2、中后轮支腿,2-1、后轮分支腿,2-2、中轮分支腿,2-3、连接板,3、底梁,4、减震器,5、铰接轴I,6、车厢,7、导轨,7-1、导向槽,8、导向块,9、铰接轴11,10、铰接轴III,11、连杆,12、铰接轴IV,13、前支腿,14、前轮,15、中轮,16、均角悬挂机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一种导杆联动式行走越障装置,它包括车厢6、一对前轮14、一对中轮15、一对后轮I和悬架,悬架是连接车厢6与所述的前轮14、中轮15和后轮I的装置,车轮与悬架相对于车厢6的纵向等分面左右对称,所述的悬架为连杆结构,它包括:底梁3、前支腿13、中后轮支腿2、均角悬挂机构16和前支腿与中后轮支腿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的底梁3为一端平直、另一端为弧形的杆状体,底梁3的中部通过铰接轴II 9与车厢6铰接,底梁3的后端通过减震器4与均角悬挂机构16连接,均角悬挂机构16中部与车厢6连接;所述的中后轮支腿2为倒“V”字形杆状体,倒“V”字形杆状体的两条边分别为后轮分支腿2-1和中轮分支腿2-2,后轮分支腿2-1连接后轮1,中轮分支腿2-2连接中轮15,所述的中后轮支腿2的中部通过铰接轴I 5与底梁3铰接;所述的前支腿13与连杆11为一体式结构,两者组成倒“V”字形,前支腿13与连杆11的交接处通过铰接轴IV 12与底梁3的前端铰接,前支腿13连接前轮14,连杆11连接支腿联动机构;所述的支腿联动机构由导轨7和导向块8组成,所述的导轨7为圆管体,圆管体通过连接板2-3与中轮分支腿2-2连接,圆管体的管壁上制作导向槽7-1,所述的导向块8滑配合插装在导向槽7-1中,导向块8通过铰接轴III 10与连杆11铰接。本技术为六轮全驱,所述的前轮14、中轮15和后轮I均为驱动轮。本技术悬架机构前支腿与中后轮支腿之间有联动机构,不论路面情况如何,悬架机构总有相应的构型与之相适应。具有良好的越障性能,对地面情况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地形行走。安全可靠。权利要求1.一种导杆联动式行走越障装置,它包括车厢(6)、一对前轮(14)、一对中轮(15)、一对后轮(I)和悬架,悬架是连接车厢(6)与所述的前轮(14)、中轮(15)和后轮(I)的装置,车轮与悬架相对于车厢(6)的纵向等分面左右对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架为连杆结构,它包括:底梁(3)、前支腿(13)、中后轮支腿(2)、均角悬挂机构(16)和前支腿与中后轮支腿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的底梁(3)为一端平直、另一端为弧形的杆状体,底梁(3)的中部通过铰接轴II O)与车厢(6)铰接,底梁(3)的后端通过减震器(4)与均角悬挂机构(16)连接,均角悬挂机构(16)中部与车厢(6)连接; 所述的中后轮支腿(2)为倒“V”字形杆状体,倒“V”字形杆状体的两条边分别为后轮分支腿(2-1)和中轮分支腿(2-2 ),后轮分支腿(2-1)连接后轮(I),中轮分支腿(2-2 )连接中轮(15),所述的中后轮支腿(2)的中部通过铰接轴I (5)与底梁(3)铰接; 所述的前支腿(13)与连杆(11)为一体式结构,两者组成倒“V”字形,前支腿(13)与连杆(11)的交接处通过铰接轴IV (12)与底梁(3)的前端铰接,前支腿(13)连接前轮(14),连杆(11)连接支腿联动机构;所述的支腿联动机构由导轨(7)和导向块(8)组成,所述的导轨(7)为圆管体,圆管体通过连接板(2-3)与中轮分支腿(2-2)连接,圆管体的管壁上制作导向槽(7-1),所述的导向块(8)滑配合插装在导向槽(7-1)中,导向块(8)通过铰接轴III(10)与连杆(11)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杆联动式行走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轮(14)、中轮(15)和后轮(I)均为驱动轮。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杆联动式行走越障装置,属于行走越障机械
本技术包括车厢、前轮、中轮、和悬架,所述的悬架为连杆结构,它包括底梁、前支腿、中后轮支腿、均角悬挂机构和前支腿与中后轮支腿之间的联动机构;本技术具有良好的越障能力,对地面情况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地形行走。文档编号B62D61/10GK203032790SQ20122071928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3日专利技术者魏毅龙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杆联动式行走越障装置,它包括车厢(6)、一对前轮(14)、一对中轮(15)、一对后轮(1)和悬架,悬架是连接车厢(6)与所述的前轮(14)、中轮(15)和后轮(1)的装置,车轮与悬架相对于车厢(6)的纵向等分面左右对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架为连杆结构,它包括:底梁(3)、前支腿(13)、中后轮支腿(2)、均角悬挂机构(16)和前支腿与中后轮支腿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的底梁(3)为一端平直、另一端为弧形的杆状体,底梁(3)的中部通过铰接轴Ⅱ(9)与车厢(6)铰接,底梁(3)的后端通过减震器(4)与均角悬挂机构(16)连接,均角悬挂机构(16)中部与车厢(6)连接;所述的中后轮支腿(2)为倒“V”字形杆状体,倒“V”字形杆状体的两条边分别为后轮分支腿(2?1)和中轮分支腿(2?2),后轮分支腿(2?1)连接后轮(1),中轮分支腿(2?2)连接中轮(15),所述的中后轮支腿(2)的中部通过铰接轴Ⅰ(5)与底梁(3)铰接;所述的前支腿(13)与连杆(11)为一体式结构,两者组成倒“V”字形,前支腿(13)与连杆(11)的交接处通过铰接轴Ⅳ(12)与底梁(3)的前端铰接,前支腿(13)连接前轮(14),连杆(11)连接支腿联动机构;所述的支腿联动机构由导轨(7)和导向块(8)组成,所述的导轨(7)为圆管体,圆管体通过连接板(2?3)与中轮分支腿(2?2)连接,圆管体的管壁上制作导向槽(7?1),所述的导向块(8)滑配合插装在导向槽(7?1)中,导向块(8)通过铰接轴Ⅲ(10)与连杆(11)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毅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