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齿轮传动抛光磨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5949 阅读:2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行星齿轮传动抛光磨头装置,属于陶瓷制品加工机械技术领域。通过在抛光磨头装置中采用二级齿轮传动增加传动比,在不增大抛光磨头装置直径尺寸和主轴公转速度的前提下,能使磨轮获得更高的自转速度,从而提高磨削效率。并可在行星齿轮轴上加装弹性元件,使磨轮在轴向上可以自由伸缩,适应产品凹凸表面的磨削抛光要求。(*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陶瓷制品加工机械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陶瓷制品加工设备的行星轮抛光磨头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陶瓷制品磨削抛光技术当中,使用主轴公转带动其内的若干个行星轮自转对产品进行磨削的抛光磨头是常用的加工设备,具有较好的磨削效果。为了提高磨削效率,要求磨轮有较高的旋转速度,但目前的行星轮抛光磨头采用一级行星齿轮传动方式,要提高磨轮的转速必须提高行星轮自转或者主轴公转的转速。如提高磨头的自转速度,需要增大传动齿轮的齿数比,在齿轮模数一定的情况下,就会增加抛光磨头装置的直径尺寸;如果增加主轴的转速(公转速度),则会使磨轮在磨削过程中易产生崩角、震动等现象,容易打伤磨轮,对抛光过程产生不良影响。此结构还有一个不足,就是行星轮轴在轴向方向的位置是固定的,各个磨轮的端面处在同一平面内,对具有凹凸表面的瓷砖磨削不均匀,在凹面处会出现漏抛等抛光缺陷,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陶瓷制品抛光磨头,它能够在不增大抛光磨头装置直径尺寸和主轴公转速度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磨轮的自转速度,从而提高抛光磨头的磨削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抛光磨头装置主轴通过联轴器带动外壳旋转,装在外壳内侧上的内齿轮带动装在固定盖上的若干个小齿轮旋转,每个小齿轮带动双联齿轮装置中的双联齿轮I旋转,双联齿轮装置中与双联齿轮I同轴结合成一整体的双联齿轮II随之带动固定在外壳上的行星齿轮轴旋转,使磨轮产生自转,同时也随外壳一起公转,通过磨轮公转和自转的复合运动对瓷砖表面进行磨削抛光。为进一步改善所述抛光磨头的磨削效果,在行星齿轮轴上加装有弹性元件,使行星齿轮轴在轴向可以产生压缩位移,磨轮便可以上下浮动,可对具有凹凸表面的瓷砖进行磨削抛光。上述抛光磨头采用了二级齿轮传动装置,通过二级行星齿轮传动增加传动比,在不增大抛光磨头直径尺寸和主轴公转速度的前提下,行星磨轮可以获得更高的自转速度,因而提高抛光磨头的磨削效率,并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同时在行星轮轴上可加装弹性元件,使磨轮在轴向可以自由伸缩,始终紧贴抛光表面,实现具有凹凸表面瓷砖的磨削抛光,不会漏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抛光磨头装置的结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抛光磨头装置的原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磨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抛光磨头装置最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图中11主轴 12联轴器13太阳轮14固定盖15双联齿轮I 16小齿轮17双联齿轮II18内齿轮19外壳 20止推轴承 21弹性元件 22行星齿轮轴23轴承 24磨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为准确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先将现有的抛光磨头装置工作过程做一说明,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抛光磨头装置的结构剖面图,其工作过程是抛光磨头主轴11通过联轴器12带动外壳19旋转,行星齿轮轴22固定安装在外壳19上,行星齿轮轴22随外壳19公转,装在行星齿轮轴22上的齿轮与固定的太阳轮13相啮合,使行星齿轮轴22产生自转,带动磨轮24旋转对瓷砖表面进行磨削抛光。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为抛光磨头装置由主轴11、联轴器12、固定盖14、外壳19、内齿轮18和若干个磨轮装置组成,磨轮装置由装在固定盖14上的小齿轮16、双联齿轮I15、双联齿轮II17、安装在外壳19上的行星齿轮轴22组成。工作时主轴11通过联轴器12带动外壳19旋转,装在外壳19内部的内齿轮18带动装在固定盖14上的小齿轮16旋转,小齿轮16带动双联齿轮I15旋转,双联齿轮II17与双联齿轮I15同轴结合成一整体旋转,并带动行星齿轮轴22旋转,使装在行星齿轮轴22上的磨轮24产生自转,同时随外壳19一起公转,通过磨轮24公转和自转的复合运动对陶瓷制品表面进行磨削抛光。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磨轮装置做进一步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磨轮装置中的行星齿轮轴22上套装有弹性元件21,由止推轴承20固定弹性元件的上端,使磨轮24能够沿轴向产生压缩位移,使磨轮在磨削过程中实现柔性伸缩,始终与瓷砖的表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弹性元件是柱形弹簧,如使用蝶形弹簧、橡胶或者塑料等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上述抛光磨头装置中的磨轮装置一般可取3至6个。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以主轴11转速200rpm为例。内齿轮18的齿数为Z1=88,双联齿轮I15的齿数为Z2=44,双联齿轮II17的齿数为Z3=60,行星齿轮轴22的齿数为Z4=22。可以算出行星齿轮轴件22的转速为200*=1636rpm。而现有技术中普通行星结构磨头在磨轮中心距和齿轮模数相同时,则磨轮自转速为765rpm(取最小齿数为17),本专利技术结构是普通结构转速的2.14倍,因此磨削效率大大提高。权利要求1.一种行星齿轮传动抛光磨头装置,包括主轴、固定盖、外壳和若干个磨轮装置,磨轮装置与外壳固定相连,其特征在于在外壳内部设有内齿轮(18),内齿轮(18)与小齿轮(16)啮合,小齿轮(16)与双联齿轮装置中的双联齿轮I(15)啮合,双联齿轮装置中的双联齿轮II(17)与磨轮装置中的行星齿轮轴(22)啮合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传动抛光磨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轴(22)轴向上装有弹性元件(2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齿轮传动抛光磨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磨轮装置个数为3~6个。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齿轮传动抛光磨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21)是柱形弹簧、蝶形弹簧、橡胶或者塑料。专利摘要一种行星齿轮传动抛光磨头装置,属于陶瓷制品加工机械
通过在抛光磨头装置中采用二级齿轮传动增加传动比,在不增大抛光磨头装置直径尺寸和主轴公转速度的前提下,能使磨轮获得更高的自转速度,从而提高磨削效率。并可在行星齿轮轴上加装弹性元件,使磨轮在轴向上可以自由伸缩,适应产品凹凸表面的磨削抛光要求。文档编号B24B41/00GK2758016SQ20042011875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3日专利技术者丘兆才 申请人: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齿轮传动抛光磨头装置,包括主轴、固定盖、外壳和若干个磨轮装置,磨轮装置与外壳固定相连,其特征在于:在外壳内部设有内齿轮(18),内齿轮(18)与小齿轮(16)啮合,小齿轮(16)与双联齿轮装置中的双联齿轮Ⅰ(15)啮合,双联齿轮装置中的双联齿轮Ⅱ(17)与磨轮装置中的行星齿轮轴(22)啮合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丘兆才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