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及其配重定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53814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4 0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的配重定位机构,包括沿车架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架体,所述支架体包括固定体和铰接在所述固定体前端上部的活动体,所述固定体具有与所述起重机车架的上表面相平行的第一支撑面;所述活动体具有第二支撑面,所述活动体可转动为打开状态或收起状态,且配置成:所述活动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平齐;所述活动体处于收起状态时,所述活动体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分体式配重定位机构,活动体可转动为收起状态,从而使拆装可拆卸式支架时,无须拆装配重定位机构,简化工作流程,并减轻了重量,降低了成本。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如前所述配重定位机构的起重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具体涉及起重机及其配重定位机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配重装置是起重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配重装置通常为铸造件,用于平衡起重机整机的工作载荷,其重量对起重机的稳定性能和起重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小吨位起重机的配重装置一般采用固定配重的结构形式,但是对于中、大型越野起重机,受整机行驶状态自重的限制,固定配重的重量有限,因此就限制了起重机的稳定性能和起重性能。为此,现有的中、大型越野起重机普遍采用了固定配重与活动配重组合的结构形式,在行驶状态下,起重机上仅有固定配重,在作业时,再将活动配重与固定配重组合为一体,既能满足越野起重机行驶状态的自重限制要求,又能进一步的提升起重机的稳定性能和起重性能。下面结合图1和图2具体介绍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现方式,请参见图1和图2,图1为现有越野起重机中活动配重放置在配重支架上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现有越野起重机中活动配重的安装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固定配重7固定在起重机的转台5后端,固定配重7上设有两根配重升降油缸6以及两根配重锁定油缸,车架4的前端设置有一个整体式配重支架2,用作活动配重I的拆装支撑,配重支架2与配重升降油缸6处于以回转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弧上,并通过螺栓固定。组合活动配重与固定配重时,首先将活动配重I放置在配重支架2上,然后将转台5转动180度,使配重升降油缸6位于活动配重I的正上方,利用配重升降油缸6提起活动配重1,转台5再转180度回到原始位置,配重锁定油缸伸出将活动配重I与固定配重7组合为一体。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大型越野起重机采用了分体式车架这种新结构,请参见图3,车架由车架主体41以及分别设置在车架主体41前、后端的可拆卸前支腿42和可拆卸后支腿43组成。分体式车架的优点在于可降低整车的长度及自重,方便运输,并且在特定工况下可拆除前支腿42和后支腿43以有效提高整机切入角及离去角,提高整机的越野能力;同时,因整机自重的降低,还可以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请参见图4,对于采用了分体式车架的越野起重机,配重支架2固定在车架主体41的前端且配重支架2的前端位于前支腿42的正上方,这样,在拆装前支腿42时,必须首先拆除整体式配重支架2。由此可见,现有的整体式配重支架存在以下一些明显的缺点:(I)为方便运输而拆卸前支腿42时,需要首先拆除配重支架2,并且在前支腿42拆卸完成后还需要重新装配配重支架2。此过程涉及拆卸、装配及两次的吊装作业,耗时耗力,与可拆卸支腿的便捷性相悖。(2)组合活动配重I时,因较难保证两个配重安装通孔中心与配重升降油缸中心同处于以回转中心为圆心的圆弧上,故需反复调整活动配重I的位置,效率低;(3)配重支架2自重较大且用途单一,形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且不能全人工装配;(4)配重支架2需与大型焊接结构件刚性装配,精度要求高,制造难度大;(5)请参见图5,配重支架2位于车架正前方,较大的高度及宽度影响行车视野(图5中阴影线代表的A部区域表示对驾驶员视野的影响区域),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起重机的配重支架进行优化设计,以简化活动配重的装卸,降低支架重量并改善行车视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的配重定位机构,以简化工作流程,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并可有效改善行车视野。本技术提供的起重机的配重定位机构,包括沿起重机车架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架体,所述支架体包括固定体和铰接在所述固定体前端的活动体,所述固定体具有与所述起重机车架的上表面相平行的第一支撑面;所述活动体具有第二支撑面,所述活动体的后端上部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在所述固定体的前端面上部,所述活动体可绕所述第一销轴转动,并分别通过第二销轴固定在所述固定体上形成打开状态或收起状态,且配置成:所述活动体处于打开状态位置时,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平齐;所述活动体向下转动并处于收起状态位置时,所述活动体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之下。优选地,所述活动体包括活动体顶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活动体顶板的顶面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面;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活动体顶板固定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端面上,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销轴相适配的第一销孔以及与所述第二销轴相适配的第二销孔。优选地,所述固定体包括固定体顶板,底板、前立柱和后立柱,所述底板用于固定在起重机车架上;所述前立柱和后立柱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分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前立柱的底部设有用于匹配所述第二销轴的第三销孔,所述后立柱的上部设有用于匹配所述第二销轴的第四销孔;所述固定体顶板固定在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的顶面上,所述固定体顶板的顶面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能够容纳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优选地,所述固定体的顶面上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配重块上的配重安装通孔相适配。优选地,所述定位块具有圆柱形的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顶面上的定位凸台,所述底座和所述定位凸台的外圆周面分别与配重块上的配重安装通孔相适配,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侧面平齐的切面沿所述底座的轴向切割所述底座形成第一切面,所述第一切面的上部为由水平面和垂直面形成的直角台阶面,两个所述定位块上的第一切面相对设置。优选地,所述固定体通过多个第一安装通孔固定在起重机车架上,所述定位块通过多个第二安装通孔固定在所述固定体上,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和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均为条形长孔,且长度方向相互垂直。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通孔沿起重机车架的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通孔沿起重机车架的前后方向设置。优选地,用于锁定所述活动体打开状态的第三销孔位于所述前立柱的下部,用于锁定所述活动体收起状态的第四销孔位于所述后立柱的上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顶面前端设有上述结构的配重定位机构。优选地地,所述起重机为越野起重机。本技术提供的起重机的配重定位机构,设计成了分体式结构,包括沿起重机车架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架体,并且每个支架体由固定体和铰接在固定体前端上部的活动体组成,活动体可转动并固定为打开状态或收起状态,从而使拆装可拆卸式支架时,无须拆装配重定位机构,简化工作流程,并减轻了重量,降低了成本。此外,如此设置可使得整体宽度大幅降低,降低了配重定位机构对行车视野的影响,改善行车视野。在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中,固定体的顶面上设有定位块,定位块与配重块上的配重安装通孔相适配,进一步可有效进行活动配重的定位。在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中,定位块具有圆柱形的底座和设置在底座顶面上的定位凸台,与第一支撑面的侧面平齐的切面沿底座的轴向切割底座形成第一切面,两个定位块上的第一切面相对设置。这种设计,使得固定体顶板的宽度小于底座的直径,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支架体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越野起重机中活动配重放置在配重支架上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现有越野起重机中活动配重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现有越野起重机中了分体式车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分体式车架的越野起重机中配重支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5为现有越野起重机中驾驶员的视野范围示意图;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配重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支架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起重机的配重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起重机车架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架体,所述支架体包括:固定体,具有与所述起重机车架的上表面相平行的第一支撑面;活动体,具有第二支撑面,所述活动体的后端上部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在所述固定体的前端面上部,所述活动体可绕所述第一销轴转动,并分别通过第二销轴固定在所述固定体上形成打开状态或收起状态,且配置成:所述活动体处于打开状态位置时,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平齐;所述活动体向下转动并处于收起状态位置时,所述活动体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之下。

【技术特征摘要】
1.起重机的配重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起重机车架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架体,所述支架体包括: 固定体,具有与所述起重机车架的上表面相平行的第一支撑面; 活动体,具有第二支撑面,所述活动体的后端上部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在所述固定体的前端面上部,所述活动体可绕所述第一销轴转动,并分别通过第二销轴固定在所述固定体上形成打开状态或收起状态,且配置成: 所述活动体处于打开状态位置时,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平齐;所述活动体向下转动并处于收起状态位置时,所述活动体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之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的配重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体包括: 活动体顶板,其顶面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左侧板和右侧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活动体顶板固定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端面上,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销轴相适配的第一销孔以及与所述第二销轴相适配的第二销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的配重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包括: 底板,用于固定在起重机车架上; 前立柱和后立柱,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分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前立柱的底部设有用于匹配所述第二销轴的第三销孔,所述后立柱的上部设有用于匹配所述第二销轴的第四销孔; 固定体顶板,固定在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的顶面上,所述固定体顶板的顶面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面; 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能够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善华龚彭陈伟刚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