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是固定电池于座管内,而其包括一管件、一帽套及一外套件,其中:该管件内贯通有一置纳通道;该帽套包括一组接部,该组接部一端组设于管件的置纳通道,另一端则凸伸有一抓持块,且该抓持块凸露于座管外,另设有一管线通道贯通组接部与抓持块,且该管线通道与置纳通道相连通,而电池置设于置纳通道内,且正极部位靠抵于管线通道;该外套件位于座管内与管件间,且紧密套束于管件外周;管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凸段、一第二凸段及一位于第一、第二凸段间的颈段,而该外套件套束于颈段外周,且限位于该第一、第二凸段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将外接电池固定于自行车座管内,且可快速拆离外接电池而不伤及座管与外接电池。(*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详而言之为能将外接电池固定于自行车座管内,且可快速拆离外接电池而不伤及座管与外接电池,一种实用性极佳的技术。
技术介绍
在这自行车兴盛的时代里,并配合科技的进步,使得自行车逐渐提供骑乘者知晓各项状况,例如:骑乘时间、哩数、自行车转速、自行车来令片温度等状况,甚至还可以侦测骑乘者的心跳、体温或卡路里等体能状态,让骑乘者于骑乘运动间不会因突发状况而叨扰骑乘的心情与时间。在骑乘时为了知晓上述的状态,仰赖的就是一些电子仪器设备,而这些电子仪器无法通过市电提供所需的电力来源,所以必须利用外接电池提供电力才得以运作,然而,一般在自行车上为了提供外接电池的装设,则必须在自行车车体上装设有袋子让外接电池所容置,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M358634「电动辅助自行车蓄电池袋」,其包含有两可装容蓄电池的袋体,袋体具一防雨罩盖,而将袋口拉炼装置藏盖于内,两袋体背部上方相对设有可结合调整单元以供置放于后座架上;在其中一袋体背部设有两自黏扣带,相对该自黏扣带的袋体上设有可穿合的口型框,而可供穿合于前车杆上;另于背部设有可环绕支撑后座架支架的第三自黏扣带,借此, 可依车型及使用的需要,将蓄电池固定于后座架或前车杆上,为其特征。上述即为一般现有用来装设外接电池的方式,为了避免外接电池直接受到风吹、日晒或雨淋等情形,而造成导电不良或生锈损坏,进而利用袋体装设外接电池,以隔绝外接电池受到外界因素所影响,但是此方式却易占据自行车上的空间,且增加了自行车整体重量。因次,相关业者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进而推想出一种避免外接电池外露,又不占据自行车空间的方式,是利用自行车车架体具中空的特性,将外接电池缩小放置入车架体内,并有效利用空间且解决上述的缺点。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开号201215534「可将电池隐藏于中管的电动自行车架」,是包含有一车架主体、一电池以及一封闭件,车架主体具有一中管,中管具有一容室,容室是用来容置电池,且容室于中管顶端形成有一开口,封闭件是封闭此一开口。上述为相关业者所推想出的方法,利用车架体的空间来装设电池,以避免增加自行车的重量,且降低占据的空间,但是,利用车架体内的空间来装设外接电池却存有一项问题,就在于要如何将电池固定于车架体内,避免掉落到最底部,导致日后无法取出,而市面上大多利用具黏性的胶体黏固,要不然就在车架体内装设C型扣环以抵住外接电池,但是,当需要拆卸外接电池时,则会因为必须先将胶体或C型扣环清除及拔离,而导致容易伤害到车架体与外接电池。故,相关业者必须再详加思考并加以改善,才可符合大众所需的使用。有鉴于上述两项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人利用许多时间投入研究相关知识,并加以比较各项优劣,且进行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历经多次实验与测试,而终于推出一种「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其改善以往外接电池固定于自行车车架体内时,因利用胶体或C型扣环的固定,在拆卸时易损伤到外接电池与自行车车架体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有效固定外接电池于自行车车架体内,且通过胶体或C型扣环的定位,易造成在拆卸外接电池时,自行车车架体与外接电池的损坏的缺点,而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能将外接电池固定于自行车座管内,且可快速拆离外接电池而不伤及座管与外接电池。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是固定电池于座管内,而其包括一管件、一帽套及一外套件,其中:该管件内贯通有一置纳通道;该帽套包括一组接部,该组接部一端组设于管件的置纳通道,另一端则凸伸有一抓持块,且该抓持块凸露于座管外,另设有一管线通道贯通组接部与抓持块,且该管线通道与置纳通道相连通,而电池置设于置纳通道内,且正极部位靠抵于管线通道;该外套件位于座管内与管件间,且紧密套束于管件外周。本技术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下列技术特征:*该管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凸段、一第二凸段及一位于第一、第二凸段间的颈段,而该外套件套束于颈段外周,且限位于该第一、第二凸段间。*该颈段由连接第一凸段的一端渐扩至连接第二凸段的一端,且该第一凸段与第二凸段皆外伸于颈段外周。*该管件的置纳通道内壁对应帽套设有一内螺段,而帽套的组接部外周则设有一外螺段与内螺段相互螺合。*该帽套内的管线通道内壁凸伸有一阶缘。借由上述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可达成下列功效:一.电池借由本技术管件、外套件及帽套的组装,以架设于自行车座管内,不会因风吹、日晒或雨淋而坏损或漏电。二.该管件借由外套件填塞入自行车座管内,并通过外套件与自行车座管内壁所产生摩擦力,以稳固管件的填塞,并防止管件与电池一同掉落。三.该帽套的凸露方便使用者能快速且简便将电池与管件拆离自行车座管内,以减少座管及管件的损伤。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与座管、电池的状态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管件及电池装设于座管内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与座管、电池装设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I电池2座管3管件31置纳通道32第一凸段 33第二凸段34颈段35内螺段4帽套41组接部411外螺段 42抓持块43管线通道 44阶缘5外套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以较佳实施型态说明,且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一种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是用以固定电池I于座管2内,而其包括一管件3、一帽套4及一外套件5,其中:该管件3内贯通有一置纳通道31 ;该帽套4包 括有一组接部41,该组接部41 一端组设于管件3,另一端则凸伸有一抓持块42,且该抓持块42凸露于座管2外,另设有一管线通道43贯通组接部41与抓持块42,且该管线通道43与置纳通道31相连通,而电池I置设于置纳通道31内,且电池I的正极部位靠抵于管线通道43 ;该外套件5位于座管2内与管件3间,且紧密套束于管件3外周;如此,借由管件3外周套束有外套件5,以紧密填塞于座管2内,并支撑电池I架设于座管2内,以便于日后的更换与拆卸(前述为本技术主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请参阅图1与图5所示,前述说明本技术是用以将电池I固定于座管2内,以防止电池I的脱落,而所利用的是通过该外套件5与座管2内壁间所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具弹性收缩的功效,借以稳固套束管件3装设于自行车座管2内,又该外套件5采用对金属材质有较高摩擦力的泡棉为最佳实施例,且泡棉具有能绝缘的功效,以防止电池漏电时,电力通过座管2而导电至使用者(本技术以能稳固管件3与电池I于自行车座管2内为出发点,故而采用对金属具有较高的摩擦力的泡棉为实施例,但并非用以限定其它可与金属有摩擦力的材质)。然而,请接续参阅图3所示,为了稳固外套件5套束于管件3上,且避免在抽取管件3时,该外套件5脱离管件3,因此该管件3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凸段32、一第二凸段33,以及位于第一、第二凸段32、33间的颈段34,而该颈段34由连接第一凸段32的一端朝第二凸段33方向呈渐扩设置,且该第一凸段32与该第二凸段33皆外伸于颈段34外周,又该外套件5紧密套束于颈段34上,并限位于该第一、第二凸段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固定电池于座管内,而其包括一管件、一帽套及一外套件,其中:该管件内贯通有一置纳通道;该帽套包括一组接部,该组接部一端组设于管件的置纳通道,另一端则凸伸有一抓持块,且该抓持块凸露于座管外,另设有一管线通道贯通组接部与抓持块,且该管线通道与置纳通道相连通,而电池置设于置纳通道内,且正极部位靠抵于管线通道;该外套件位于座管内与管件间,且紧密套束于管件外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固定电池于座管内,而其包括一管件、一帽套及一外套件,其中: 该管件内贯通有一置纳通道; 该帽套包括一组接部,该组接部一端组设于管件的置纳通道,另一端则凸伸有一抓持块,且该抓持块凸露于座管外,另设有一管线通道贯通组接部与抓持块,且该管线通道与置纳通道相连通,而电池置设于置纳通道内,且正极部位靠抵于管线通道; 该外套件位于座管内与管件间,且紧密套束于管件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电池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凸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木荣,
申请(专利权)人:李木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