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抗HIV活性的3-氨基丙酸哌啶酰胺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8760167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6 2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式I所示的3-氨基丙酸哌啶酰胺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合物,其中各个取代基的定义同权利要求,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制备用于治疗与HIV感染有关的疾病和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抗HIV活性的3-氨基丙酸哌啶酰胺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3-氨基丙酸哌啶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制备用于治疗与HIV感染有关的疾病和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传染疾病。已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至今为止,已有21种抗HIV-1药物以及5种由这些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临床。根据作用机制,这些药物可分为3类,第1类是抑制HIV逆转录酶活性的药物;第2类是抑制病毒蛋白水解的蛋白酶抑制剂;第3类是阻止病毒进入的HIV-1穿入抑制剂。HIV的显著特点是病毒的高速复制和极高的内在突变率,因此临床上多采取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所组成的联合用药。由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或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加上蛋白酶抑制剂(PIs)组成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方案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在HIV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式I化合物:其中,m表示1至5的整数;R1选自H、直链或支链的C1~6烷基、直链或支链的C2~6烯基、直链或支链的C2~6炔基、未取代或者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C3~8环烷基、未取代或者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C3~8杂环基、未取代或者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芳基、未取代或者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C5~10杂芳基,其中所述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OH、NH2、NO2、CN、CF3、COOH、COOR′、CONH2、OCONH2、SH、OR′、SR′、NHR′、N(R′)2、SO3H、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R2独立地选自H、卤素、OH、NH2、NO2、CN、CF3、...

【技术特征摘要】
1.式I化合物:其中,m表示1至5的整数;R1选自H、直链或支链的C1~6烷基、未取代或者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苯基,其中所述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OH、NH2、NO2、CN、CF3、COOH、COOR′、CONH2、OCONH2、SH、OR′、SR′、NHR′、N(R′)2、SO3H、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R2独立地选自H、卤素、OH、NH2、NO2、CN、CF3、COOH、COOR′、CONH2、OCONH2、SH、OR′、SR′、NHR′、N(R′)2、SO3H、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R3选自H、直链或支链的C1~6烷基、未取代或者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苯基,其中所述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OH、NH2、NO2、CN、CF3、COOH、COOR′、CONH2、OCONH2、SH、OR′、SR′、NHR′、N(R′)2、SO3H、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R4选自直链或支链的C1~6烷基、-COR5,其中所述的R5选自:直链或支链的C1~6烷基、未取代或者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苯基;各R′独立地选自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饱和或不饱和的C3~6碳环基,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选自:N-{3-[4-(丙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乙酰胺(I-1);N-{3-[4-(丙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丁酰胺(I-2);N-{3-[4-(丙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苯甲酰胺(I-3);N-{3-[4-(丙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I-4);N-{3-[4-(丙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3-硝基苯甲酰胺(I-5);N-{3-[4-(苯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乙酰胺(I-6);N-{3-[4-(苯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丁酰胺(I-7);N-{3-[4-(苯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苯甲酰胺(I-8);N-{3-[4-(苯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I-9);N-{3-[4-(苯氨基-丙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3-硝基苯甲酰胺(I-10);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乙酰胺(II-1);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丁酰胺(II-2);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苯甲酰胺(II-3);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II-4);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3-硝基苯甲酰胺(II-5);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氟苯基)乙酰胺(II-6);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氟苯基)丁酰胺(II-7);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氟苯基)苯甲酰胺(II-8);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氟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II-9);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氟苯基)-3-硝基苯甲酰胺(II-10);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甲基苯基)乙酰胺(II-11);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甲基苯基)丁酰胺(II-12);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甲基苯基)苯甲酰胺(II-13);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甲基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II-14);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甲基苯基)-3-硝基苯甲酰胺(II-15);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4-硝基苯基)乙酰胺(II-16);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4-硝基苯基)丁酰胺(II-17);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4-硝基苯基)苯甲酰胺(II-18);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4-硝基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II-19);N-{3-[4-(乙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4-硝基苯基)-3-硝基苯甲酰胺(II-20);N-{3-[4-(丁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乙酰胺(II-21);N-{3-[4-(丁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丁酰胺(II-22);N-{3-[4-(丁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苯甲酰胺(II-23);N-{3-[4-(丁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II-24);N-{3-[4-(丁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苯基-3-硝基苯甲酰胺(II-25);N-{3-[4-(丁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氟苯基)乙酰胺(II-26);N-{3-[4-(丁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氟苯基)丁酰胺(II-27);N-{3-[4-(丁酰氨基-苯基)哌啶-1-基]-3-羰基丙基}-N-(2,4-二氟苯基)苯甲酰胺(II-28);N-{3-[4-(丁酰氨基-苯基)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再新蒋龙夏正君马堰启王明林林送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亚邦制药有限公司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江苏亚邦生缘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