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696495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包括增压喷油装置、机油泵、机油箱、燃油泵、燃油箱、机油共轨管、燃油共轨管,增压喷油装置包括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机油泵分别连通机油共轨管和机油箱,燃油泵分别连通燃油共轨管和燃油箱,机油共轨管分别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燃油共轨管分别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磁阀的配合控制,能够灵活快速地控制系统的喷油压力,克服了船用大中型柴油机共轨管容积大,压力改变速率慢的不足,并且能够实现多种喷油速率,可以满足柴油机在不同转速和工况下对喷油压力和喷油规律的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能,降低有害排放。(*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柴油机,具体地说是柴油机的喷油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船舶柴油机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采用新型电控喷油系统已成为船舶柴油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电控共轨喷油系统能够快速、精确、灵活地实现对柴油机喷油量和喷油规律控制,有效提高柴油机的经济性能和动力性能,同时大幅降低有害排放,是当前最为先进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之一,已经在船舶柴油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船用大中型柴油机循环喷油量大,为提供足够的喷油量同时平抑供油和喷油过程中引起的压力波动,要求柴油机上配备较大容积的共轨管,由此会造成共轨管内压力建立速度慢,并且会同时增加共轨管内恒高压密封的难度和成本。因此许多船用大中型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通常采用增压式电控共轨喷油系统,系统中的共轨管不再用于积蓄直接用于喷射的高压燃油,而是用于蓄积压力较低的燃油或者液压工作油,利用增压活塞按一定的比例将共轨管内蓄积的燃油压力放大,对即将进行喷射的燃油进行增压,供给电控喷油器用于喷射。应用于船舶大中型柴油机的增压式电控共轨喷油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轨压的建立速度,有效减少共轨管内恒高压密封的难度和成本,并且能够实现高压喷射,但是仍存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对于船用大中型柴油机应用的增压式电控共轨喷油系统,虽然共轨管内的燃油压力得以大幅降低,但是大中型柴油机的循环喷油量大,为提供足够的喷油量并尽量减小压力波动对喷油过程的干扰,共轨管的容积仍然较大,轨内燃油多,轨压变化滞后时间长,系统无法实现对轨压进行快速,灵活的控制,系统的轨压无法进行快速变化,通常为一确定值。同时增压式电控共轨喷油系统仅有一个增压活塞,对于确定的共轨压力,经过增压活塞对燃油压力进行一定比例的放大后,系统仅能以某一确定的喷射压力将燃油喷入气缸中。因此在当前船用大中型柴油机上所应用的增压式电控共轨喷油系统,难以实现对轨压快速灵活地控制,从而无法实现对喷油压力的灵活控制,只能在单一喷射压力下完成燃油的喷射过程,难以满足大中型柴油机在不同转速和工况下对不同燃油喷射压力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于船用大中型柴油机上能够实现对燃油喷射压力进行灵活控制的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增压喷油装置、机油泵、机油箱、燃油泵、燃油箱、机油共轨管、燃油共轨管,增压喷油装置包括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机油泵分别连通机油共轨管和机油箱,燃油泵分别连通燃油共轨管和燃油箱,机油共轨管分别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燃油共轨管分别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本技术还可以包括:1、所述的增压控制部分包括增压控制单元,增压控制单元包括电磁控制阀、增压活塞、进油单向阀,增压活塞上方设置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增压活塞下方设置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增压活塞里设置增压活塞复位弹簧,增压活塞复位弹簧与增压活塞之间设置增压活塞液压控制腔,电磁控制阀分别连通机油共轨管和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连通电控喷油器,增压活塞液压腔通过进油单向阀连通燃油共轨管。2、所述的增压控制单元有两个,两个增压控制单元对称布置,两个增压控制单元的增压活塞液压控制腔相互连通后通过增压活塞回油单向阀连通燃油箱,两个增压控制单元的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相互连通,两个增压控制单元的增压压力分别为6倍机油共轨管内的轨压和9倍机油共轨管内的轨压,所述的电磁控制阀为二位三通电磁控制阀。3、所述的电控喷油器包括控制活塞、针阀、针阀复位弹簧、电控喷油电磁阀,控制活塞上方设置压力控制腔,电控喷油电磁阀分别连通压力控制腔和燃油箱,针阀复位弹簧安装在控制活塞外面、顶在针阀上,针阀设置盛油槽,盛油槽和压力控制腔通过管路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燃油共轨管。4、所述的压力控制腔与电控喷油电磁阀之间设置出油节流孔,压力控制腔与管路之间设置进油节流孔。5、所述的电控喷油电磁阀为二位二通高速电磁阀。6、所述的增压喷油装置有四组,四组增压喷油装置并联。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通过电磁阀的配合控制,能够灵活快速地控制系统的喷油压力,克服了船用大中型柴油机共轨管容积大,压力改变速率慢的不足,并且能够实现多种喷油速率,可以满足柴油机在不同转速和工况下对喷油压力和喷油规律的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能,降低有害排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增压控制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控喷油器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举例对本技术做更详细地描述:结合图1 4,图1为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主要包括机油箱1、燃油箱12、滤清器2、6、11、13、高压机油泵3、机油共轨管8、燃油泵10、燃油共轨管14、增压控制部分15、电控喷油器16以及油管等。机油箱I中的燃油经过机油滤清器2和6的过滤后被高压机油泵3通过高压机油管4、5送入机油共轨管8中。机油共轨管8上安装有限压阀7和压力传感器9。限压阀7用于限定轨压,当轨压超过限值时,限压阀7开启,机油共轨管内的机油由回油管泄放到机油箱I中,从而降低轨压。压力传感器9用于实时测量机油共轨管内的机油压力,并将压力信号反馈给电子控制单元用于轨压的控制。机油共轨管8具有蓄积机油压力和平抑管内机油压力波动的作用,并负责将机油分配到增压活塞上方的液压腔内。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的工作油为机油,利用机油对燃油进行增压。图2为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4分别为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增压控制部分15与共轨管和电控喷油器相连,包括进油单向阀17、30,增压活塞21、26,二位三通电磁控制阀23、24,增压活塞复位弹簧20、27,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18、29,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22、25,增压活塞液压控制腔19、28和增压活塞回油单向阀31。电磁阀23、24用于控制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22、25与机油共轨管8之间的进油通路和与机油箱I之间的回油通路。增压活塞液压控制腔19和28分别通过进油单向阀17、30与燃油共轨管14相连,并通过回油单向阀31与燃油箱12相连。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18、29与电控喷油器16相通并通过进油单向阀32与燃油共轨管14相连。回油单向阀31的开启压力大于进油单向阀17和30的开启压力。增压控制部分利用二位三通电磁阀控制增压活塞是否对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内的燃油进行增压。当电磁阀不通电时,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与机油共轨管相通的油路被密封,与机油箱相通的油路开启,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内机油压力为常压,增压活塞在增压活塞液压控制腔和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内低压燃油的压力以及增压活塞复位弹簧力的共同作用被压至上止点,增压活塞上方控液压内的机油流回机油箱,增压活塞不对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内的燃油实施增压作用。当电磁阀通电时,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与机油共轨管相连的进油通道开启,同时液压腔与机油箱相连的回油通道关闭,机油共轨管内的高压机油进入增压活塞上方的液压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增压喷油装置、机油泵、机油箱、燃油泵、燃油箱、机油共轨管、燃油共轨管,增压喷油装置包括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机油泵分别连通机油共轨管和机油箱,燃油泵分别连通燃油共轨管和燃油箱,机油共轨管分别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燃油共轨管分别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

【技术特征摘要】
1.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增压喷油装置、机油泵、机油箱、燃油泵、燃油箱、机油共轨管、燃油共轨管,增压喷油装置包括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机油泵分别连通机油共轨管和机油箱,燃油泵分别连通燃油共轨管和燃油箱,机油共轨管分别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燃油共轨管分别连通增压控制部分和电控喷油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增压控制部分包括增压控制单元,增压控制单元包括电磁控制阀、增压活塞、进油单向阀,增压活塞上方设置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增压活塞下方设置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增压活塞里设置增压活塞复位弹簧,增压活塞复位弹簧与增压活塞之间设置增压活塞液压控制腔,电磁控制阀分别连通机油共轨管和增压活塞上方液压腔,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连通电控喷油器,增压活塞液压腔通过进油单向阀连通燃油共轨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喷油压力双增压共轨喷油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增压控制单元有两个,两个增压控制单元对称布置,两个增压控制单元的增压活塞液压控制腔相互连通后通过增压活塞回油单向阀连通燃油箱,两个增压控制单元的增压活塞下方液压腔相互连通,两个增压控制单元的增压压力分别为6倍机油共轨管内的轨压和9倍机油共轨管内的轨压,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丙奇范立云马修真王昊白云刘鹏宋恩哲李文辉刘友姚崇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