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3462 阅读:3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包括2扇门板本体,每扇门板本体均由上门板、下门板和过渡梁组成,其中上门板和下门板由过渡梁进行连接,整个门板形成了可拆分结构;每扇门板通过安装在上门板上部的上摆臂、安装在上门板下部的中摆臂、以及安装在下门板的下摆臂,共3个摆臂铰链在公交车内设的内摆门转轴上,上述3个摆臂带动门板本体在公交车上做内摆式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采用可拆分结构,将原有的门板分成上下两块,很好的解决了BRT公交与普通公交的通用性,使公交车能够运行于两种不同系统,避免了因更换运行系统时的大量改装,很好的降低了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结构,具体为一种能够同时适用于普通公交车及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
技术介绍
BRT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Rapid Rail Transit,简称RRT)与常规公交(Normal Bus Transit,简称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BRT的车站采用水平登乘及站外售检票方式。BRT车站站台位置比较高,直接与车内地板齐平,没有普通公交车梯步结构,类似于普通公交低地板。由于BRT车内无梯步且地板较高,因此其乘客门的位置也偏高。可见,BRT的乘客门是不可能在普通公交车上使用的。当然,在普通公交车的乘客门也不能在BRT上使用。因此,若需要让公交车能够在BRT运营,也可以作为普通公交使用,则需要对乘客门的结构进行一定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其能够通用于有梯步与无梯步的客车。本技术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包括2扇门板本体,每扇门板本体均由上门板、下门板和过渡梁组成,其中上门板和下门板由过渡梁进行连接,整个门板本体形成了可拆分结构;每扇门板本体通过安装在上门板上部的上摆臂、安装在上门板下部的中摆臂、以及安装在下门板的下摆臂,共3个摆臂铰链在公交车内设的内摆门转轴上,上述3个摆臂带动门板本体在公交车上做内摆式运动。上述方案中,所述过渡梁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凹槽,上门板的下表面和下门板的上表面均设有凸棱,上门板的下表面的凸棱内嵌到过渡梁上表面的凹槽内,下门板的上表面的凸棱内嵌到过渡梁下表面的凹槽内。上述方案中,所述过渡梁通过螺栓与上门板和下门板进行固定。上述方案中,所述下门板的高度等于公交车内设梯步的总高度。上述方案中,所述下门板还通过一角铁支座与公交车内设梯步侧壁后的车身型钢螺栓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内摆门转轴采用内倾斜角设置,此时下摆臂的长度短于上摆臂的长度。上述方案中,所述公交车内设梯步的左右侧壁上安装有一个供活动地板放置的支撑支架。上述方案中,所述公交车内设梯步的左右侧壁上开设有供支撑支架调节上下高度的长圆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设计的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采用可拆分结构,将原有的门板分成上下两块,很好的解决了 BRT公交与普通公交的通用性,使公交车能够运行于两种不同系统,避免了因更换运行系统时的大量改装,很好的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普通公交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在BRT状态下的示意图。图中标号:1、上门板;2、过渡梁;3、下门板;4、内摆门转轴;5、上摆臂;6、下摆臂;7、中摆臂;8、梯步;9、活动地板;10、支撑支架;11、角铁支座。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包括2扇门板本体,每扇门板本体均由上门板1、下门板3和过渡梁2组成,其中上门板I和下门板3由过渡梁2进行连接,整个门板本体形成了可拆分结构。每扇门板本体通过安装在上门板I上部的上摆臂5、安装在上门板I下部的中摆臂7、以及安装在下门板3的下摆臂6,共3个摆臂铰链在公交车内设的内摆门转轴4上,上述3个摆臂带动门板本体在公交车上做内摆式运动。在本技术中,过渡梁2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凹槽,上门板I的下表面和下门板3的上表面均设有凸棱,上门板I的下表面的凸棱内嵌到过渡梁2上表面的凹槽内,下门板3的上表面的凸棱内嵌到过渡梁2下表面的凹槽内。为了进一步加强过渡梁2与上门板I和下门板3的稳固性,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梁2还通过螺栓与上门板I和下门板3进行固定连接。为了能够让本技术能够兼容有梯步8与无梯步8的公交车或客车,使得上门板I和下门板3分离后能够使乘客门的底部与无梯步8公交车的地板相平,而下门板3安装后能够使乘客门的底部与有梯步8公交车的地板相平,所述下门板3的高度等于公交车内设梯步8的总高度。而为了能够让原设有梯步8的普通公交车变为无梯步8的BRT公交车,所述公交车内还增设有活动地板9。该活动地板9通过支撑支架10连接在公交车内设梯步8的上部侧壁上。而为了能够对活动地板9的安装高度进行微调,公交车内设梯步8的左右侧壁上开设有供支撑支架10调节上下高度的长圆孔,通过螺栓将支撑支架10安装在梯步8壁上。为了增加密封性,活动地板9与下门板3的衔接处卡上还增设密封胶条。此夕卜,下门板3还可以通过一角铁支座11与公交车内设梯步8侧壁后的车身型钢螺栓连接,这样在上下门板分离状态时,下门板3采用角铁支座11与梯步8侧壁后的车身型钢连接固定,分上下两角铁支座11固定。所述内摆门转轴4可以呈垂直方式进行安装,但为了增大了车门最大开度,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摆门转轴4采用内倾斜角设置,此时下摆臂6的长度短于上摆臂5的长度。图1和2为本技术在普通公交车上的使用状态,即在使用梯步8结构时,乘客门分为上下两段,将上门板I和下门板3用过渡梁2连接,最上摆臂5与最下摆臂6与门板连接安装。开关门时,上门板I和下门板3同时运动,乘客可以从第一级踏步上车。图3为本技术在BRT公交车上的使用状态,即在不使用梯步8结构时(梯步8是存在的),乘客门的上门板I和下门板3分离,去除过渡梁2,并将连接在下门板3上的下摆臂6的连接断开。同时在梯步8侧壁加装支撑支架10,在支撑支架10上盖上活动地板9,梯步8完全被活动地板9盖住。开关门时只是上门板I运动,下门板3固定。乘客可以直接在站台上进入公交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包括2扇门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每扇门板本体均由上门板(1)、下门板(3)和过渡梁(2)组成,其中上门板(1)和下门板(3)由过渡梁(2)进行连接,整个门板本体形成了可拆分结构;每扇门板本体通过安装在上门板(1)上部的上摆臂(5)、安装在上门板(1)下部的中摆臂(7)、以及安装在下门板(3)的下摆臂(6),共3个摆臂铰链在公交车内设的内摆门转轴(4)上,上述3个摆臂带动门板本体在公交车上做内摆式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包括2扇门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每扇门板本体均由上门板(I)、下门板(3)和过渡梁(2)组成,其中上门板(I)和下门板(3)由过渡梁(2)进行连接,整个门板本体形成了可拆分结构;每扇门板本体通过安装在上门板(I)上部的上摆臂(5)、安装在上门板(I)下部的中摆臂(7)、以及安装在下门板(3)的下摆臂(6),共3个摆臂铰链在公交车内设的内摆门转轴(4)上,上述3个摆臂带动门板本体在公交车上做内摆式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门,其特征在于:过渡梁(2)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凹槽,上门板(I)的下表面和下门板(3)的上表面均设有凸棱,上门板(I)的下表面的凸棱内嵌到过渡梁(2)上表面的凹槽内,下门板(3)的上表面的凸棱内嵌到过渡梁(2)下表面的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多功能公交车内摆式乘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永任古曼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大宇客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