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及包括其的前端模块、微型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3429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悬下纵臂与车身结构的安装结构,适用于前端结构空间较小的电动汽车。本安装结构将前悬下纵臂与水箱下横梁安装在一起,缩短了前悬下纵臂与防撞梁之间的距离。与传统下纵臂安装结构相比,本安装结构没有将下纵臂安装在汽车纵梁上,而是直接与汽车水箱下横梁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电动车前悬下纵臂的承力需求,有效地改善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提高了电动汽车的正面碰撞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的结构设计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型电动汽车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更进一步地,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前述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的前端模块及微型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为了降低汽车排放、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电动汽车的发展成为当前国际、国内汽车
的重要研究方向。电动汽车以传统电源为能源,充电方便,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的安全性和蓄电能力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改善。电动汽车使用清洁能源,不排放有害于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有害气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另外,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噪音较小,提高了驾驶舒适性。电动汽车由于电池质量较大,为了降低整车整备质量,就要求降低汽车车身零件等结构件的质量,所以电动汽车车身结构主要向小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大多数电动汽车采用微型车结构,这样就降低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的刚度、强度、耐撞性能。与传统动力的微型车结构相比,电动汽车质量较大,不需要发动机来驱动,汽车前端结构空间较小,这样就使得电动汽车的正面碰撞性能降低。以往的传统动力汽车前端空间较大,前悬下纵臂直接安装到汽车纵梁前端,这有利于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能,节省零件材料,节约成本。但是由于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较小,其抗撞性能相对较差,需要改善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在传统安装方式下,碰撞力通过防撞梁直接传递到纵梁上,防撞梁和纵梁前端是主要的承力结构。电动汽车纵梁较短,若采用这种方式纵梁变形非常严重,直接影响到乘员的生存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型电动汽车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其优化了汽车前段模块结构、提高了电动汽车的正面碰撞性能。进一步地,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包括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的前端模块和微型电动汽车。前述技术问题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解决。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微型电动汽车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其中,左前悬下纵臂的前端和右前悬下纵臂的前端分别与车架的水箱下横梁相连接,所述左前悬下纵臂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的后端分别与车身相连接。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左前悬下纵臂的前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的前端与车架的水箱下横梁的连接分别为通过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和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的间接连接,并且所述左前悬下纵臂的前端和所述右前悬下纵臂的前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和所述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上。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和所述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分别通过螺栓与横向稳定杆安装在一起。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和所述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与所述横向稳定杆分别通过螺栓与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和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相连接。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和所述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分别焊接到所述水箱下横梁上。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左前悬下纵臂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的后端与车身的连接分别为通过左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和右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的间接连接,并且所述左前悬下纵臂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左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和所述右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上。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左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和所述右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分别焊接在车身上。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安装结构中,所述水箱下横梁与车架的防撞梁结构相连接。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左前悬下纵臂和所述右前悬下纵臂分别为带有加强筋的槽型梁结构。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前端模块,所述前端模块设置有如前述第一方面中的一项所述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前端模块中,防撞梁总成和左纵梁、右纵梁通过螺栓安装在左防撞安装支柱和右防撞梁安装支柱上,并且,所述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的水箱下横梁与车辆的左防撞梁安装支柱及右防撞梁安装支柱相连。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前端模块中,所述左纵梁、右纵梁与所述左前悬下纵臂、右前悬下纵臂形成互相平行的结构。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前端模块中,所述左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和所述右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通过左下纵臂支架和右下纵臂支架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连接在一起。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微型电动汽车,所述微型电动汽车设置有如前述第二方面中的一项所述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或者设置有如前述第三方面中的一项所述的前端模块。由以上可以看出,本技术中的安装结构将前悬下纵臂与水箱下横梁相连接,同时由于水箱下横梁与防撞梁安装立柱相连接,可见,此安装方式能够将碰撞力直接通过悬架下纵臂传递掉一部分,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减小了传递到纵梁上的力,提高了车辆的正面碰撞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更加显然。应当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前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设置有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说明仅是说明性或示例性的,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图中,1、10表示横向稳定杆;2、11分别表示左、右前悬下纵臂;3、9分别表示左、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5、7分别表示左、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6表示水箱下横梁;12、13分别表示左、右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14表示防撞梁总成;15、22分别表示左、右防撞梁安装支柱;16、21分别表示左、右纵梁;17、20分别表示左、右下纵臂支架;18、19分别表示车身零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可以包括横向稳定杆1、10,左、右前悬下纵臂2、11,左、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3、9,左、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5、7,水箱下横梁6 ;左、右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12、13等,这些结构互相连接,构成的安装结构能够承担正面冲击。具体地,可以看出,为了使左前悬下纵臂2以及右前悬下纵臂11实现承担冲击的作用,左前悬下纵臂2的前端和右前悬下纵臂11的前端可以分别与车架的水箱下横梁6相连接,左前悬下纵臂2的后端以及右前悬下纵臂11的后端可以分别与车身相连接,在水箱下横梁6承受到正前方的冲击时,前悬下纵臂2和11会将冲击力进行缓冲并传递到车身,能够减小车辆正面冲击时对车辆内部乘员的伤坏。但是,应当了解,这些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例如通过螺栓直接将相关的这些部件相连,或者也可以是间接连接,例如通过中间传递构件间接连接。图1中的示例即为优选的间接连接方式,其中左前悬下纵臂2的前端以及右前悬下纵臂11的前端与车架的水箱下横梁6的连接可以分别为通过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3和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9的间接连接,并且左前悬下纵臂2的前端和右前悬下纵臂11的前端可以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3和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9上,这种间接连接方式使得前悬下纵臂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微型电动汽车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前悬下纵臂(2)的前端和右前悬下纵臂(11)的前端分别与车架的水箱下横梁(6)相连接,所述左前悬下纵臂(2)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11)的后端分别与车身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型电动汽车的前悬下纵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前悬下纵臂(2)的前端和右前悬下纵臂(11)的前端分别与车架的水箱下横梁(6)相连接,所述左前悬下纵臂(2)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11)的后端分别与车身相连接。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悬下纵臂(2)的前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11)的前端与车架的水箱下横梁出)的连接分别为通过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3)和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9)的间接连接,并且所述左前悬下纵臂(2)的前端和所述右前悬下纵臂(11)的前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3)和所述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9)上。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3)和所述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9)分别通过螺栓与横向稳定杆(10)安装在一起。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3)和所述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9)与所述横向稳定杆(10)分别通过螺栓与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5)和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X)相连接。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5)和所述右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加强板(7)分别焊接到所述水箱下横梁(6)上。6.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悬下纵臂(2)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11)的后端与车身的连接分别为通过左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13)和右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12)的间接连接,并且所述左前悬下纵臂(2)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悬下纵臂(11)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左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13)和所述右下纵臂衬套支架连接板(12)上。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 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纵臂衬套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祥王光耀曹广军臧宏建孙成智关鹏沈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