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8902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通过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设置通孔,之后在该墙体两侧设置钢筋网片,并且通过拉结钢筋穿过上述通孔并与该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绑扎固定,再在该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外侧支设模板,之后在模板内表面与该墙体侧面之间泵送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该混凝土材料具有高粘结、低收缩、自密实、免振捣特性,如此免去振捣工序而加快了施工速度,并且养护时间短,由于采用泵送灌注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人工浇筑慢的问题,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指。
技术介绍
地震灾害是常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会引起大量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建筑状況,在役建筑中大部分是砌体结构,校舎和住宅建筑基本以砌体结构为主,而且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绝大多数砌体房屋未进行抗震设防。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始实施的校安エ程,将原来未设防和普通设防的校舍建筑提高为重点设防,核心就是对校舍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砌体结构。校安工程抗震加固工作量大面广,快捷有效的加固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房屋的抗灾能力是关键,后续的抗震加固工程更是任重道远,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兴未艾。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即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而在墙体两侧或单侧增设钢筋混凝土墙体,并通过适当的拉结措施使二者共同工作,形成钢筋混凝土和砖的复合墙体,以提高原结构抗震承载能力是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俗称板墙加固法)。但这一方法由于混凝土振捣和养护时间长,大大降低了工程效率,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而且,由于混凝土需要振捣,增设的混凝土墙不能太薄,不仅造成工程浪费,还明显减小了房间的使用面积。另外,由于普通混凝土收缩性大,往往导致混凝土墙与原结构墙体不能紧密结合而影响加固效果。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以解决传统方法施工速度慢、结构尺寸大、加固效果差等多个问题,并保证墙体抗震加固效果、减小结构尺寸、简化施工エ艺及提高施工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砌体结构墙体快捷抗震加固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施工速度慢、结构尺寸大、加固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包括如下步骤:清除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表面粉刷层;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设置通孔;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设置钢筋网片,并且通过拉结钢筋穿过上述通孔并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绑扎固定;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外侧支设模板;在模板内表面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侧面之间的空间泵送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0_100Kg/M3,聚合物外加剂ト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_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 %,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养护后拆除模板完成砌体结构墙体的加固。依据上述主要特征,其中养护的时间为I天。依据上述主要特征,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7天达到设计强度。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模板内表面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表面之间的距离为3 5cm。依据上述主要特征,如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为多片墙体或多楼层墙体,并需要连续加固时,该钢筋网片需穿过所遇垂直方向的墙体或楼板而连续布置。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粗骨料为碎石或天然卵石。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细骨料为天然砂、人工砂或工业渣。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补偿收缩掺合料选自磨细煅烧明矾石或各种 UEA、HEA。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聚合物外加剂为萘系混凝土减水剂或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或可溶性聚合物。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纤维为短切的聚丙烯纤维或聚乙烯醇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所用的混凝土材料具有高粘结、低收缩、自密实、免振捣特性,如此免去振捣工序而加快了施工速度,并且养护时间短,并且采用泵送灌注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人工浇筑慢的问题,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同时可以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面同时加设混凝土墙体,并通过拉结钢筋与钢筋网片绑扎固定形成一整体,如此加固效果更好。由于混凝土不需振捣,增设的混凝土墙比现有技术的混凝土墙薄很多,不仅节省了工程材料,还避免了房间使用面积的明显减小。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图2A至图2D为在不同墙体加固节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图3A与图3B为在墙体根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与图2A等所示,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清除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10表面粉刷层;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10设置通孔12 ;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10两侧设置钢筋网片11,并且通过拉结钢筋13穿过上述通孔12并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10两侧的钢筋网片11绑扎固定;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10两侧的钢筋网片11外侧支设模板14 ;在模板14内表面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10侧面之间的空间15泵送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0_100Kg/M3,聚合物外加剂l_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_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养护后拆除模板14完成砌体结构墙体的加固。上述的自密实混凝土材料中应用的水泥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5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硫率酸盐水泥。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粗骨料可単独使用碎石或天然卵石,也可以同时使用碎石和天然卵石。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细骨料可単独使用天然砂、人工砂或エ业渣,也可以同时使用天然砂、人工砂和エ业渣。其中エ业渣可以是水淬粒化高炉矿洛、磷洛等。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_。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补偿收缩掺合料可以单独使用磨细煅烧明矾石、各种UEA或HEA,也可以同时使用磨细煅烧明矾石、各种UEA和HEA。加入补偿收缩掺合料能使混凝土材料水化硬化后无收缩,从而使加固过程中新增构件与原结构的同步受カ性能良好。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聚合物外加剂可以単独使用萘系混凝土减水剂、聚羧酸类混凝土減水剂或可溶性聚合物,也可以同时使用萘系混凝土减水剂、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和可溶性聚合物。其中可溶性聚合物可以是乳胶粉等。聚合物外加剂的作用是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流动性及与原混凝土和钢筋的粘结力。纤维为短切的聚丙烯纤维或聚こ烯醇纤維。纤维的作用在于增强混凝土材料的耐火性和耐久性。硅灰的添加也是为了增强凝土材料的流动性。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可达到如表I所示的技术指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清除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表面粉刷层;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设置通孔;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设置钢筋网片,并且通过拉结钢筋穿过上述通孔并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绑扎固定;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外侧支设模板;在模板内表面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侧面之间的空间泵送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0?100Kg/M3,聚合物外加剂1?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养护后拆除模板完成砌体结构墙体的加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清除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表面粉刷层; 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设置通孔; 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设置钢筋网片,并且通过拉结钢筋穿过上述通孔并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绑扎固定; 在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外侧支设模板; 在模板内表面与需加固的砌体结构墙体侧面之间的空间泵送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O-lOOKg/Μ3,聚合物外加剂l_15Kg/M3,硅灰0_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 %,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 养护后拆除模板完成砌体结构墙体的加固。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养护的时间为I天。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克旭徐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美创建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