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菁专利>正文

一种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22357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墙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墙体,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本体、位于连接本体一端的折弯部和位于连接本体另一端的锁钩,折弯部和锁钩均与连接本体垂直,并沿连接本体同一方向延伸,折弯部下端面靠近锁钩的一侧设置有凸缘,凸缘垂直于连接本体方向并沿折弯部向外延伸,连接本体、折弯部、凸缘和锁钩共同围成用于放置墙体的容腔,锁钩与折弯部相互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结构,通过将其两端设置相互配合的折弯部和锁钩,使得两个连接结构在连接时配合严密,安装方便、快捷;另外,在锁钩槽口处安装固定件,更有利于两个连接结构之间以及连接结构与龙骨之间的固定,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墙体
本技术涉及墙体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墙体。
技术介绍
墙体是建筑物中承重、围护或者分隔空间的主体。传统建筑中通常采用单一材料作为墙体,但是这些墙体往往难以同时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随着建材科技的发展和节能的需要,墙体由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发展,采用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和合理的结构复合而成一板多功能的墙体,已经成为建筑墙体的主流。在采用复合墙体搭建集成房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复合墙体的耐久性和稳固性,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连接部件来完成复合墙体的连接紧固。一般的墙体连接件,不论是平面墙体连接件还是转角墙体连接件均通过连接槽与墙体对应卡固,然后在墙体两侧加装螺丝穿过墙体和连接件进行加固。这种连接方式会在墙面上看到紧固螺母,影响美观;并且在墙体边缘打孔,影响墙体的强度;另外,常规的墙体连接件安装、拆卸比较繁琐,且稳定性和耐久性都有待提高。鉴于此,急需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进行连接的墙体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结构,以解决传统连接结构安装、拆卸比较麻烦,稳定性和耐久性较差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本体、位于所述连接本体一端的折弯部和位于所述连接本体另一端的锁钩;所述折弯部和所述锁钩均与所述连接本体垂直,并沿所述连接本体同一方向延伸,所述折弯部下端面靠近所述锁钩的一侧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垂直于所述连接本体方向并沿所述折弯部向外延伸;所述连接本体、所述折弯部、所述凸缘和所述锁钩共同围成用于放置墙体的容腔;所述锁钩与所述折弯部相互匹配。进一步的,所述锁钩包括与所述连接本体垂直的侧壁和与所述连接本体平行的折边,所述折边朝向所述连接本体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槽口。进一步的,所述侧壁与所述折边构成“L”形,所述侧壁与所述折边一体连接,所述折边的高度与所述凸缘的高度相等。进一步的,所述容腔的高度与所述墙体的厚度一致。进一步的,所述折边的下端面与所述凸缘的下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深与所述连接本体的侧面厚度相等。进一步的,所述折边上端面到所述连接本体下端面的距离与所述凹槽底面到所述折弯部下端面的距离相同。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本体、折弯部和所述锁钩内部均设有若干个空心孔,所述空心孔沿所述墙体的纵向方向设置。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连接结构相互连接时,一个所述连接结构的所述锁钩与另一个所述连接结构的所述折弯部相互配合,并通过安装在所述槽口处的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一种墙体,采用上述所述连接结构进行连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通过将连接结构两端设置相互配合的折弯部和锁钩,使得两个连接结构在连接时配合严密,安装方便、快捷;在槽口处安装固定件,有利于两个连接结构之间以及连接结构与龙骨之间的固定,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另外,在连接本体、折弯部和锁钩内部设有若干个空心孔,使得连接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具有更好的隔音和保温效果;同时,还能够减轻连接结构自身的重量,降低生产和使用的成本。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墙体,采用上述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使得各墙体之间的连接更为牢靠,拆装更加方便、快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的截面图;图3为实施例2的截面图;图4为实施例2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10-连接本体;11-空心孔;20-折弯部;21-凹槽;22-凸缘;30-锁钩;31-侧壁;32-折边;33-槽口;34-翻边;40-容腔;50-墙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1中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本体10、折弯部20和锁钩30。折弯部20位于连接本体10一端,锁钩30位于连接本体10的另一端。折弯部20和锁钩30均与连接本体10垂直,并沿连接本体10同一方向延伸。在折弯部20下端面靠近锁钩30的一侧设置有凸缘22,凸缘22垂直于连接本体10方向并沿折弯部20向外延伸,凸缘22靠近锁钩30的一侧与折弯部20靠近锁钩30的一侧处于同一平面上。连接本体10、折弯部20、凸缘22和锁钩30共同围成一空心矩形容腔40,该容腔40主要是用于放置墙体50。其中,容腔40的高度与墙体50的厚度一致。与容腔40相反的连接本体10的侧面为矩形平面。相互连接的多个连接本体10的宽度可不同,但长度需要相等。连接本体10的具体尺寸大小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另外,在折弯部20顶部开设有凹槽21。凹槽21由侧面和底面两个面组成,侧面和底面均为矩形。凹槽21的截面为倒“L”形,凹槽21的槽深与连接本体10的侧面厚度相等。为实现两个连接结构之间的配合连接,锁钩30与折弯部20相互匹配,即一个连接结构的锁钩30可以与另一个连接结构的折弯部20配合连接。采用此种连接结构进行配合连接,可使得其配合更为严密,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具体来说,锁钩30包括侧壁31和折边32,侧壁31与连接本体10垂直,并与折弯部20沿连接本体10的延伸方向相同。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侧壁31并不是与连接本体10的一侧端面连接,而是与其相距一段距离,该距离与折弯部20上的凹槽21底面宽度相等。折边32与连接本体10平行,并与侧壁31远离连接本体10的一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侧壁31与折边32构成“L”形,侧壁31与折边32采用一体连接。折边32上端面到连接本体10下端面的距离与凹槽21底面到折弯部20下端面的距离相等。需要说明的是,折边32的高度与凸缘22的高度相等。折边32的下端面与凸缘22的下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折边32朝向连接本体10的一侧还设置一矩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墙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本体、位于所述连接本体一端的折弯部和位于所述连接本体另一端的锁钩;所述折弯部和所述锁钩均与所述连接本体垂直,并沿所述连接本体同一方向延伸,所述折弯部下端面靠近所述锁钩的一侧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垂直于所述连接本体方向并沿所述折弯部向外延伸;所述连接本体、所述折弯部、所述凸缘和所述锁钩共同围成用于放置墙体的容腔;所述锁钩与所述折弯部相互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本体、位于所述连接本体一端的折弯部和位于所述连接本体另一端的锁钩;所述折弯部和所述锁钩均与所述连接本体垂直,并沿所述连接本体同一方向延伸,所述折弯部下端面靠近所述锁钩的一侧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垂直于所述连接本体方向并沿所述折弯部向外延伸;所述连接本体、所述折弯部、所述凸缘和所述锁钩共同围成用于放置墙体的容腔;所述锁钩与所述折弯部相互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包括与所述连接本体垂直的侧壁和与所述连接本体平行的折边,所述折边朝向所述连接本体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槽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与所述折边构成“L”形,所述侧壁与所述折边一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的高度与所述凸缘的高度相等,所述折边的下端面与所述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李菁陈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