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71148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3 00:31
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用以供冷却液注入,包括内呈中空状的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冷却结构、以及两个以上位于该冷却结构内的涡流产生单元;其中,壳体设有与其内相通的入口与出口,冷却液由入口通过壳体内而至出口间定义流动方向,冷却结构通过所述流动方向而界于入口与出口之间,以供冷却液顺着流动方向通过冷却结构,而所述涡流产生单元间隔排列于流动方向通过的横截位置上;冷却液通过冷却结构,以通过涡流产生单元而产生涡流。借此,能够增加冷却液停滞于其内的时间,以有效运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进而能增进散热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ー种冷却系统,尤指ー种具有涡流产生単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且为解决电子发热组件在高效能上所帯来的热量等散热问题,以往的散热器从通过空气的自然对流,到运用散热风扇、甚至通过如热管(Heat pipe)等高热传导组件,至液冷式的散热系统等。传统液冷式散热系统是通过与发热组件接触的热交换模块对其进行冷却。其中主要是利用冷却液注入该热交换模块内,以吸收发热组件产生的热后,再带离至该热交换模块外进行散热;然而,在目前技术的考虑上,仍以如何増加冷却液停留于热交换模块内的时间作为改良目标,故传统的热交模块内多会设计弯曲复杂的流道,借以令冷却液需通过较长的流道来増加其停留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増加流道长度,仍然有其硬件尺寸上的限制,故并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而有待提出其它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涡流产生単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主要使冷却液能够在热交换模块内产生涡流,进而能够增加冷却液停滞于其内的时间,以有效运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进而能增进散热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ー种具有涡流产生単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用以供冷却液注入,包括:壳体,内呈中空状,且该壳体设有与其内相通的入口与出口,所述冷却液由该入口通过该壳体内而至该出口间定义流动方向;冷却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通过所述流动方向而界于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供所述冷却液顺着所述流动方向通过该冷却结构;以及两个以上涡流产生单元,位于所述冷却结构内,且所述涡流产生单元间隔排列于所述流动方向通过的横截位置上;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冷却结构,以通过所述涡流产生单元而产生涡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用以供冷却液注入,包括: 壳体,内呈中空状,且该壳体设有与其内相通的入口与出口,所述冷却液由该入口通过该壳体内而至该出口间定义流动方向; 冷却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通过所述流动方向而界于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供所述冷却液顺着所述流动方向通过该冷却结构;以及 两个以上涡流产生单元,位于所述冷却结构内,且所述涡流产生单元间隔排列于所述流动方向通过的横截位置上; 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冷却结构,以通过所述涡流产生单元而产生涡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含上盖与底座,所述冷却结构位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上盖一侧供所述入口设置,所述上盖顶面供所述出口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内进一步设置内隔板,该内隔板叠置于所述底座上,且该内隔板底面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冷却结构即位于该流体通道内,所述涡流产生单元设于该内隔板底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板对应所述入口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哲圣
申请(专利权)人: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