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插秧机等乘用型农业作业机中,谋求提高行驶变速装置的总装的容易性、提高部件的强度等。行驶变速装置具有行驶变速箱体(9)。行驶变速箱体(9)为深度深的主体部(9a)和浅的深度的盖部(9b)二分割构造,在内部配置轴、齿轮等。在主体部(9a)的内部固定板状的中间部件(87),由该中间部件(87)支撑轴。由于能够缩短轴的支撑跨度,所以,轴的支撑强度提高,且耐久性也提高。由于轴的稳定性变高,所以,在将盖部(9b)拆下后进行再安装变容易。因此,维护也能够轻松地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申请专利技术涉及例如像乘用型插秧机那样的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乘用型农业作业机的一例,例如有乘用型插秧机。该乘用型插秧机具有搭载发动机的行驶机体和配置在其后方的插秧装置,插秧装置与行驶机体升降自由地连结。行驶机体具有左右的前轮和后轮,发动机的动力经行驶变速装置向前轮以及后轮传递。行驶变速装置具有空心的行驶变速箱体,在其内部配置轴组、齿轮组、行驶离合器、差速器装置(差动装置)、制动器等。行驶变速箱体用螺栓将多个贝壳状部件固紧,被空心地构成,二分割方式(二零件方式)的行驶变速装置被专利文献I公开。在二分割方式中,轴的一端由一方的零件支撑,轴的另一端由另一方的零件支撑。另外,近年的乘用型插秧机为了提高行驶感觉,大多设置HST (静液压式无级变速器),HST被安装在行驶变速箱体。另外,由于在仅有HST时,存在传递效率降低的区域,所以,搭载一并使用了 HST和行星齿轮机构的HMT (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情况也广泛地进展,本申请申请人很早就在乘用型插秧机等搭载HMT,在市场上受到高的评价。再有,乘用型插秧机是车轮行驶式,使前轮回转来进行操控,但是,在行驶变速箱体上安装前车桥装置,在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设置差速器装置,由此在回转时,改变左右前轮的旋转速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04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而且,行驶变速装置的行驶变速箱体为了将内部密闭,不可避免地由多个部件构成,对于这一点,若做成二分割方式,则构造最简单。但是,在像以往那样单纯做成二分割的结构中,由于轴的一端由一方的零件支撑,另一端由另一方的零件支撑的单纯的两端支撑,所以,总装麻烦。即、在构成行驶变速箱体的两个零件上设置由轴嵌合的孔,若不是将各轴正确地姿势保持在一方的零件上的状态,则不能将另一方的零件嵌入各轴,但是,由于在单纯的二分割方式中,只不过是在总装前,各轴将其一端嵌合在一方的零件的孔中,所以,存在产生虽然是稍许但也倾倒的现象,不能正确地进行姿势保持的情况,因此,向各轴嵌入另一方的零件的作业麻烦。尤其是在将行驶变速箱体装入插秧机等作业机后,轴成为横向的情况多,这样一来,若在进行维护、配件更换时,将另一方的零件拆下,则轴因自重而欲倾倒,因此,将另一方的零件嵌入变得更加麻烦。再有,由于在单纯的二分割方式中,只不过轴的一端和另一端被支撑,所以,支撑跨度必然不得不变长,这样一来,存在相对于弯曲的强度也降低,耐久性降低的可能性。本申请专利技术是以改善这样的现状为课题的专利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作为前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本申请专利技术者们完成了各权利要求的专利技术。其中,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具有行驶变速箱体和配置在该行驶变速箱体内部的轴组以及齿轮组,前述行驶变速箱体具有深度深的主体部和覆盖主体部的浅的盖部,前述轴组被配置成与前述主体部以及盖部的开口面交叉的姿势,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固定针对前述轴组中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轴承发挥功能的中间部件。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将技术方案I具体化了的专利技术,该专利技术还具有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HST和与前述HST组合构成HMT的行星齿轮机构,前述HST被安装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中的位于与前述盖部相反侧的底部的外面,将前述行星齿轮机构配置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的底部和前述中间部件之间。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将技术方案I或者2具体化了的专利技术,在该专利技术中,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和盖部分别安装车轮驱动用的车桥装置,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同心地配置向一方的车桥装置进行动力传递的一方的车轮驱动轴和向另一方的车桥装置进行动力传递的另一方的车轮驱动轴,并且,将用于使两车轮驱动轴差动的差速器装置配置在前述主体部和中间部件之间。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将技术方案I 3进一步具体化了的专利技术,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的内周和前述中间部件的外周之间空出油能够自由流通的空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由于即使配置在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的轴在将盖部卸下的状态下,也由主体部和中间部件支撑,所以,被保持为被正确地定位在正确的位置的状态。因此,即使在轴的另一端嵌合于盖的情况下,盖的嵌入也容易,因此,能够正确地效率良好地进行行驶变速箱体的总装。另外,由于中间部件作为加强部件能够发挥功能,所以,还对提高行驶变速箱体的强度做出贡献。另外,由于在为了维护、配件更换而在将行驶变速箱体装入作业机的状态下将盖部拆下的情况下,即使轴为横向的姿势,轴也被稳定良好地保持在规定的位置,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盖的再安装,因此,可以说本申请专利技术在提高进行维护、配件更换时的作业性方面尤其有效。再有,若是单纯的二分割方式,则在为了维护、修理而将轴、齿轮脱出的情况下,不得不将行驶变速箱体从机体拆下的情况多,这样一来,实质上达到不得不将机体大幅分解的事态,但是,在本申请专利技术中,由于通过主体部的深度深和具有中间部件,能够将大多数的轴、齿轮以规定的姿势保持在深度深的主体部,所以,在将主体部安装到机体前,仅通过将盖部卸下,就能够进行轴的更换那样的作业,因此,在维护、修理时,能够明显地减少将行驶变速箱体拆下的频度。这一点也能够提高维护、修理的作业性。另外,由于通过配置中间部件,能够缩短轴的支撑跨度,所以,能够提高轴的强度,提高耐久性。再有,轴也可以仅由主体部和中间部件支撑,或仅由中间部件和盖部支撑,因此,能够提高轴的支撑构造的自由性。这点也是本申请专利技术的特征。然后,虽然理论上也可以对于构成行驶变速箱体的一个零件设置多个轴承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零件必须在作为使用了铸模的铸件制造后,进行复杂的后加工,所以,生产性低,成本也升高。即、由于必须对每一个行驶变速箱体制造一个铸模,遵循浇注、硬化、除去铸模、切削加工轴承部这样的顺序,所以,生产性低,成本也升高。另外,由于在维持着将齿轮安装在轴上的状态下,不能设定轴,所以,组装也非常麻烦。与此相对,若像本申请专利技术这样,设置分离自由的中间部件,则由于只要在构成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设置支撑轴的一端部的轴承部即可,所以,能够成为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采用压铸品(成形品),该压铸品(成形品)使用密接、远离自由的模具,通过空腔的浇注、固化、将模具分离的脱模这样的方法制造。据此,能够以高的尺寸精度效率良好地以低成本制造主体部(或者还有盖部),且使用中间部件稳定良好地支撑轴。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性,还对抑制成本做出贡献。另外,由于中间部件能够装拆,所以,轴能够以在保持在它上安装了齿轮等部件的状态,将一端插入主体部后,设定中间部件这样的单纯的顺序进行组装,因此,总装作业也容易。如上所述,若将HST和行星齿轮机构组合构成HMT,则能够遍及在从低速区域到高速区域的大的范围确保高的传动效率,但是,若行驶变速箱体为单纯的二分割方式,则行星齿轮机构的支撑跨度变长,担心耐久性降低。对此,由于若采用技术方案2的结构,则行星齿轮机构还由中间部件支撑,所以,能够更好地提高行星齿轮机构的支撑稳定性。另外,在主体部和中间部件之间配置行驶离合器也简单,因此,还能够对行驶变速装置的紧凑化做出贡献。再有,由于行星齿轮机构被保持在主体部和中间部件之间,所以,维持将HMT安装在行驶变速箱体的状态地能够安装或拆下盖部,其结果为,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03 JP 2010-1976451.一种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其具有行驶变速箱体和配置在该行驶变速箱体内部的轴组以及齿轮组, 上述行驶变速箱体具有深度深的主体部和覆盖该主体部的浅的盖部,上述轴组被配置成与上述主体部以及盖部的开口面交叉的姿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固定对于上述轴组中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轴承发挥功能的中间部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HST和与上述HST组合构成HMT的行星齿轮机构,上述HST被安装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田智之,塚本道雄,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