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粘菌素的分离提纯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52400 阅读:3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8: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硫酸粘菌素的分离提纯方法,将生产上的发酵液经预处理后,进入连续移动床系统;连续移动床设有30根树脂柱,分为3功能区;其中第一个区为1-14号柱,为吸附区;第二个区再生区为15-24,第三个区解析区,为25-30号柱,采用多柱串联的方式,料液从6-8号柱进入,经过1次吸附以后,再在9-11号柱进行2次吸附,吸附结束的料液和一次洗料水混合,进入12-14号柱进行最后吸附;30号柱为ER柱,利用产品把柱子里面的纯水顶出,不让柱内的水进入产品;此流程中,料液由树脂柱数字递增方向流动,树脂柱由树脂柱数字递减的方向转动,反向作用,不断循环,连续生产。本发明专利技术收率比现有技术高4-5个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硫酸粘菌素(Colistin Sulphate,又称硫酸粘杆菌素、硫酸抗敌素、克利斯汀(Colistin)、多粘菌素E(Polymyxin E)、抗敌素等)分子式为C52H98N16O13.2H2S04,分子量为1352。纯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易溶于水。耐热,消化道不易吸收,排泄迅速,毒性小,无副作用,不易产生耐药菌株,是最安全的畜禽促生长抗生素之一。硫酸粘菌素是碱性多肽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防治敏感菌的感染和促进畜禽生长。硫酸粘菌素可以与细胞膜脂蛋白游离磷酸盐结合,使得细胞膜表面张力减小、通透性增加,导致胞浆外流,细胞死亡。硫酸粘菌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尤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嗜血杆菌等)有强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除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外)和真菌无作用。按干燥品计算,每Img的效价不得少于17000粘菌素单位。现有的硫酸粘菌素提取工艺流程如下:发酵液用40%硫酸调pH至4.0,再加2.4%珍珠岩粉和1.2%粉碳稀释一倍后过滤,滤液加1.2% (V/V)草酸,0.17%亚硫酸钠,再用0.5Mol/l Na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硫酸粘菌素的分离提纯方法,将生产上的发酵液经预处理后,进入连续移动床系统;连续移动床设有30根树脂柱,分为3功能区;其中第一个区为1?14号柱,为吸附区;第二个区再生区为15?24,第三个区解析区,为25?30号柱,采用多柱串联的方式,料液从6?8号柱进入,经过1次吸附以后,再在9?11号柱进行2次吸附,吸附结束的料液和一次洗料水混合,进入12?14号柱进行最后吸附;30号柱为ER柱,利用产品把柱子里面的纯水顶出,不让柱内的水进入产品;此流程中,料液由树脂柱数字递增方向流动,而树脂柱由树脂柱数字递减的方向转动,反向作用,不断循环,连续生产。

【技术特征摘要】
1.硫酸粘菌素的分离提纯方法,将生产上的发酵液经预处理后,进入连续移动床系统;连续移动床设有30根树脂柱,分为3功能区;其中第一个区为1-14号柱,为吸附区;第二个区再生区为15-24,第三个区解析区,为25-30号柱,采用多柱串联的方式,料液从6_8号柱进入,经过I次吸附以后,再在9-11号柱进行2次吸附,吸附结束的料液和一次洗料水混合,进入12-14号柱进行最后吸附;30号柱为ER柱,利用产品把柱子里面的纯水顶出,不让柱内的水进入产品;此流程中,料液由树脂柱数字递增方向流动,而树脂柱由树脂柱数字递减的方向转动,反向作用,不断循环,连续生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酸粘菌素的分离提纯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处理为发酵液调PH值4.0-4.5后,用陶瓷膜过滤,陶瓷膜孔径为0.2微米,操作条件为温度低于65°C,进压 2.5-3.4bar,出压 2-1.3bar。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硫酸粘菌素的分离提纯方法,其特征在于:陶瓷膜过滤的发酵液调PH值4.0-4.5或7.5后,进入连续移动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云鹏杜明华何阿云叶亚洲林雄水林丽华方富林蓝伟光
申请(专利权)人: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