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5126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5: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其无需设置附加部件而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得到精度高的传感器输出。控制装置(1)的电子控制单元(2)具备:与壳体电连接的内部地线(24),和提供用于驱动传感器的电力的电源电路(22),内部地线分为大电力用内部地线(241)和小电力用内部地线(242),大电力用内部地线设于壳体内部的车体连接部(324)侧,小电力用内部地线设于壳体内部的距车体连接部的电气距离比大电力用内部地线远的位置。控制对象的地线与小电力用内部地线连接,电源电路的地线与小电力用内部地线连接,传感器的地线与传感器安装部(325)连接,传感器安装部设于壳体外部的距车体连接部的电气距离比大电力用内部地线远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装置。更详细地说是涉及具备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对来自用于检测物理值的传感器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并且输出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的电信号。
技术介绍
对于某些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电控制的电子控制单元不仅与控制对象连接,还与用于掌握所述控制对象的状态的各种传感器连接。此时,为了正确地掌握控制对象的状态,并根据该状态适当地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自然需要精度高的传感器输出(物理值)。而且,在电子控制单元中,不是使用模拟传感器输出本身进行基于控制程序的运算处理,而是使用对传感器输出和地线的差分输出进行A/D转换而得到的数字值进行基于控制程序的运算处理。然而,在车辆等噪声影响强烈的环境下的电子控制单元中,当噪声侵入地线时,上述差分输出产生变动,A/D转换后的传感器输出的精度恶化。因此,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噪声对策(参照专利文献1、2)。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使设于收容车辆用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壳体内的内部地线、壳体以及车体电连接,并且在电子控制单元和电源之间设置低通滤波器,来除去噪声。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噪声对策公开有如下技术在电子控制单元用的地线和机壳地线之间设置静电保护元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4-3734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05794号公报然而,像这些专利文献1、2的技术那样,在设有滤波器或保护元件等附加部件的情况下,相应地,基板的尺寸变大,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其无需设置附加部件,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得到精度高的传感器输出。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装置(例如,后述的控制装置1),其具备电子控制单元(例如,后述的电子控制单元2)和壳体(例如,后述的壳体3),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对来自传感器(例如,后述的小电力设备群6)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并且输出对控制对象(例如,后述的大电力设备群7)进行控制的电信号,其中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物理值,所述壳体用于收容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具备内部地线(例如,后述的内部地线24)和电源电路(例如,后述的调节器22),所述内部地线与所述壳体电连接,所述电源电路提供用于驱动所述传感器的电力,所述内部地线被分为第一内部地线(例如,后述的大电力用内部地线241)和第二内部地线(例如,后述的小电力用内部地线242),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所述壳体与所述车体的连接部分侧,所述第二内部地线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比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远的位置,所述控制对象的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内部地线,所述电源电路的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二内部地线,所述传感器的地线连接于所述壳体外部的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比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远的位置(例如,后述的第一安装部321的传感器安装部325)。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内部地线、壳体以及车体电连接,构成了共用的地线,而且将控制对象的地线连接至壳体内的内部地线中的靠近壳体与车体的连接部分的第一地线,将电源电路的地线连接至壳体内的内部地线中的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比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远的第二内部地线,将由所述电源电路的电力驱动的传感器的地线连接至壳体外的距上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比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远的位置。在此,将第二内部地线以及传感器的地线与壳体的连接部分、同第一内部地线相比较,由于第一内部地线至壳体与车体的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短、阻抗低,因此容易流过更多的电流,相对地,第二内部地线以及传感器的地线与壳体的连接部分至壳体与车体的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长,难以流过电流。因此,第二内部地线、以及传感器的地线与壳体的连接部分都几乎没有电流流过而为大致相同电位。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这样的为大致相同电位的部分,连接传感器的地线和用于对其进行驱动的电源电路的地线,在对传感器的输出进行运算处理的过程中,能够消除噪声的影响。像以上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无需追加附加部件,仅通过地线的连接结构就能够除去噪声的影响,得到高精度的传感器输出。另外,在将传感器的地线连接于壳体内的第二内部地线的情况下,也起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但在该情况下,为了将传感器的地线导入壳体内,需要多余的连接器引脚。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与这样的将传感器的地线导入壳体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连接器引脚的数目,从而能够期待进一步的成本的削减。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控制对象经连接器(例如,后述的连接器25)而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连接器设于壳体的比所述第二内部地线靠近第一内部地线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中,控制对象经连接器而连接于电子控制单元,所述连接器设于靠近第一内部地线的位置,由此,能够使从壳体外的控制对象经连接器流入电子控制单元的电流的大部分经第二内部地线而流向车体,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对传感器的输出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控制装置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示出小电力用内部地线的电压、电源电路的输出以及传感器的输出的时间变化的图。图3为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A/D转换后的传感器的输出的时间变化的图。图4为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更详细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等效电路图。标号说明I…控制装置2…电子控制单元21…基板22…调节器23…CPU24…内部地线241…大电力用内部地线(第一内部地线)242…小电力用内部地线(第二内部地线)25…连接器26…连接部件3…壳体31…壳体主体32…安装撑条321…第一安装部324…车体连接部325…传感器安装部6…小电力设备群(传感器)7…大电力设备群9…车体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控制装置I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控制装置I构成为包括电子控制单元2和壳体3,所述电子控制单元2对来自用于检测物理值的传感器6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并且输出对控制对象7进行控制的电信号,所述壳体3用于收容所述电子控制单元2,所述控制装置I连接于车体9。壳体3具备箱状的壳体主体31和安装撑条32,所述箱状的壳体主体31用于收容电子控制单元2,所述安装撑条32用于支撑壳体主体31。安装撑条32具备第一安装部321和第二安装部322,所述第一安装部321沿壳体主体31的图1中上方的侧部311延伸,所述第二安装部322沿壳体主体31的图1中右方的侧部312延伸。壳体主体31借助于未图示的螺栓一体地连接于安装撑条32,安装撑条32在形成于第二安装部322的端部的车体连接部324利用未图示的螺栓一体地连接于车体9。壳体主体31由导电性的材料、更具体地说是铝等金属构成。因此,壳体主体31作为用于将收容于内部的电子控制单元2自外部的噪声屏蔽开的、所谓的外壳接地装置(case ground)而发挥功能。而且,安装撑条32也由导电性的材料、更具体地说是招等金属构成。另外,壳体主体31在两个侧部311、312电连接于安装部321、322。而且,安装撑条32仅在形成于第二安装部322的车体连接部324与车体9电连接。而且,在壳体主体31的图1中左方的侧部314设有连接器25,所述连接器25将传感器6及控制对象7与电子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装置,其具备电子控制单元和壳体,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对来自传感器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并且输出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的电信号,其中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物理值,所述壳体用于收容该电子控制单元,所述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具备内部地线和电源电路,所述内部地线与所述壳体电连接,所述电源电路提供用于驱动所述传感器的电力,所述内部地线被分为第一内部地线和第二内部地线,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所述壳体与车体的连接部分侧,所述第二内部地线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比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远的位置,所述控制对象的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内部地线,所述电源电路的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二内部地线,所述传感器的地线连接于所述壳体外部的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比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距所述连接部分的电气距离远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6 JP 2011-2354771.一种控制装置,其具备电子控制单元和壳体,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对来自传感器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并且输出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的电信号,其中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物理值, 所述壳体用于收容该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具备内部地线和电源电路,所述内部地线与所述壳体电连接,所述电源电路提供用于驱动所述传感器的电力, 所述内部地线被分为第一内部地线和第二内部地线,所述第一内部地线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尾伸明仓内淳史加藤敬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