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23069 阅读:2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9 06: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背盖、一框体、一透光板、一显示单元以及一背光模块,框体设置于背盖上且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一第二承载面,透光板承载于第一承载面上,显示单元承载于第二承载面上并胶合于透光板,其中显示单元夹置于第二承载面与透光板之间,框体胶合于背盖,框体的材质为弹性材料,背光模块设置于背盖上,且背光模块位于背盖与框体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避免显示单元与透光板之间发生脱胶现象而产生气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6月20日、申请号为201310246432.6、题为“电子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显示单元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产业及相关电子产业日益发展,移动电话(mobilephone)、数字相机(digitalcamera)、数字摄影机(digitalvideocamera)、笔记型电脑(notebook)、桌上型电脑及平板电脑等数字化工具无不朝向更便利、多功能且美观的方向发展。在使用这些产品时,显示荧幕是不可或缺的界面,透过上述产品的显示荧幕将可以为使用者的操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其中,液晶显示器已成为显示荧幕的主流。在已知的液晶显示器中,显示面板外侧常设置透光板,例如保护玻璃(coverglass),以保护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与透光板可通过胶合的方式相互固定。为了避免显示面板与透光板之间的胶体对显示画质产生影响,透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常使用透光系数较高的光学胶,例如光学透明胶(opticalclearadhesive),进行胶合。由于光学胶的黏性相较于一般双面胶较差,因此当透光板变形时,显示面板与透光板之间容易发生脱胶现象而影响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品质。中国专利编号CN102117109A揭露一种可携式计算设备,其显示框架包括多个插入物,并通过插入物提供结构性支撑。中国专利编号CN101398543A揭露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利用固定器支撑液晶面板,液晶面板与保护板之间具有间隙。中国台湾专利编号TW575767揭露一种液晶显示器,利用扣件来固定液晶面板的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可避免显示单元与透光板之间发生脱胶现象。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可避免显示单元与透光板之间发生脱胶现象而产生气泡(bubble)。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背盖、一框体、一透光板、一显示单元以及一背光模块,框体设置于背盖上且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一第二承载面,透光板承载于第一承载面上,显示单元承载于第二承载面上并胶合于透光板,其中显示单元夹置于第二承载面与透光板之间,框体胶合于背盖,框体的材质为弹性材料,背光模块设置于背盖上,且背光模块位于背盖与框体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背盖、框体、透光板及显示单元。框体设置于背盖上且具有第一承载面及第二承载面。透光板承载于第一承载面上。显示单元承载于第二承载面上并胶合于透光板,显示单元夹置于第二承载面与透光板之间。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中的一个,电子装置的框体除了具有用以承载透光板的第一承载面之外,还具有用以承载显示单元的第二承载面,让显示单元能够夹置于第二承载面与透光板之间。由于显示单元以上述方式被稳固地固定于第二承载面与透光板之间,因此当透光板产生变形时,透光板与显示单元的相对位置可通过框体的支撑而固定,以避免显示单元与透光板之间发生脱胶现象而影响显示品质。此外,在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框体可进一步具有第三承载面,用以承载背光模块。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图1A的框体的上视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框体的上视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200、300:电子装置105、106、205、206、305、306:双面胶110、210、310:背盖120、120’、220、320:框体120a:缓冲部122、222、322:第一承载面124、224、324:第二承载面126、126’、226、326:主体127、127’:开口128、128’、228、328:第一承载部128a:区段130、230、330:透光板130a、230a、330a:光学胶140、240、340:显示单元142:背面144:偏光板150、250、344:背光模块152、252、352:反射片154、254、354:导光板156、256、356:光学膜片组158、258、358:胶框228’:第二承载部229:第三承载面342:显示面板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A、1B,电子装置100例如为笔记型电脑的显示器,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于图1A或图1B中,电子装置100包括背盖110、框体120、透光板130及显示单元140。框体120设置于背盖110上且具有第一承载面122及第二承载面124。透光板130例如为玻璃板且承载于第一承载面122上。显示单元140承载于第二承载面124上并通过光学胶130a与透光板130胶合。显示单元140夹置于第二承载面124与透光板130之间。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电子装置100的框体120除了具有用以承载透光板130的第一承载面122之外,还具有用以承载显示单元140的第二承载面124,让显示单元140能够夹置于第二承载面124与透光板130之间。由于显示单元140以上述方式被稳固地固定于第二承载面124与透光板130之间,因此当透光板130产生变形时,透光板130与显示单元140的相对位置可通过框体120的支撑而固定,以避免显示单元140与透光板130之间发生脱胶现象。图2A是示出图1A的框体的上视图。请参考图1A及图2A,在本实施例中,框体120包括主体126及第一承载部128。主体126具有开口127,显示单元140位于开口127内,第一承载部128连接于主体126且位于开口127内。主体126与第一承载部128构成阶梯状结构,第一承载面122位于主体126上,且第二承载面124位于第一承载部128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128沿开口127的内缘延伸而为环状结构,进一步来说,环状结构的第一承载部128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以支撑显示单元140。本实施例的框体120的主体126及第一承载部128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主体126及第一承载部128的材质例如为塑胶,并通过射出成形制程同时被制造出。主体126及第一承载部128的材质也可为橡胶或其它适当材料,本专利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在框体120的材质为塑胶或橡胶等弹性材料的情况下,框体120为一缓冲件,可做为硬质材质(例如玻璃)的透光板130及硬质材质(例如金属)的背盖110之间的缓冲。此外,在框体120的材质为塑胶的情况下,可通过双料射出成形制程在框体120上形成图1A所示的缓冲部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背盖、一框体、一透光板、一显示单元以及一背光模块,所述框体设置于所述背盖上且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一第二承载面,所述透光板承载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上,所述显示单元承载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上并胶合于所述透光板,其中所述显示单元夹置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透光板之间,所述框体胶合于所述背盖,所述框体的材质为弹性材料,所述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背盖上,且所述背光模块位于所述背盖与所述框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7.10 TW 101124806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背盖、一框体、一透光板、一显示单元以及一背光模块,所述框体设置于所述背盖上且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一第二承载面,所述透光板承载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上,所述显示单元承载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上并胶合于所述透光板,其中所述显示单元夹置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透光板之间,所述框体胶合于所述背盖,所述框体的材质为弹性材料,所述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背盖上,且所述背光模块位于所述背盖与所述框体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一主体以及一第一承载部,所述主体具有一开口,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面位于所述主体上,所述显示单元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第一承载部连接于所述主体且位于所述开口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祺萧淳中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