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及具有其的泵送机构,放水装置设在泵送机构的水箱的底部,放水装置包括:放水槽和放水塞,放水槽设在水箱的底部且与水箱连通,放水槽的底部设有放水口。放水塞与放水口配合以打开或关闭放水口。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避免了将放水塞设在水箱的底部,避免了漏水现象,且可延长放水塞的使用寿命,且该放水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和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及具有其的泵送机构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机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及具 有其的泵送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的泵送机构的水箱上均设有放水装置,以便于将水箱中的污水或温度过高的 水放出。现有的放水装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水箱底部打一个通孔,并将放水塞直接插 入到该通孔内,当需要放水时直接拔出该放水塞即可。此种放水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由 于水箱底板过薄,放水塞与水箱底板接触面积过小,容易造成漏水现象,一旦水箱里的水漏 完,那么会造成砼活塞烧坏,甚至造成输送缸损坏。2、放水塞不耐用,放水塞装入水箱底板 通孔时是采用直接压入的方式进行安装的,容易造成放水塞的损坏。另一种是采用放水管路的安装方式,采用放水管路的接连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 成本高,安装不方便。2、容易被水箱里的润滑脂堵塞。3、冬季放水不净的话容易把管路冻 坏,甚至会爆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避免水箱的水泄露且延长放水塞使 用寿命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放水装置的泵送机构。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所述放水装置设在所述泵 送机构的水箱的底部,所述放水装置包括放水槽,所述放水槽设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且与所 述水箱连通,所述放水槽的底部设有放水口 ;以及放水塞,所述放水塞与所述放水口配合以 打开或关闭所述放水口。根据本技术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通过在水箱的底部设有与水箱连通 的放水槽,放水槽上设有放水口,该放水口上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放水口的放水塞,从而避 免了将放水塞设在水箱的底部,避免了漏水现象,且可延长放水塞的使用寿命,且该放水装 置结构简单,安装和使用方便。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具体地,所述放水槽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内限定出在左右方向上倾斜延伸的 凹槽,所述放水口形成在所述凹槽的下端;和放水部,所述放水部从所述放水口的周缘向下 延伸。从而可将水箱内的水彻底放净,进一步避免漏水及放水塞的损坏,延长了放水塞的使 用寿命。[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槽口的宽度沿朝向所述放水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可进 一步保证将水箱内的水彻底放净。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水槽还包括凸缘,所述凸缘从所述本体部的顶部外缘水平地向外延伸。从可便于将放水槽装配到水箱上。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水塞包括套筒和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套设 在所述套筒外。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放水塞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放水装置还包括连接杆,所述放水塞上形成有竖向贯穿其的通孔,所述 通孔与所述连接杆配合。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打开或关闭放水口。在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放水装置还包括放水口件,所述放水口件设在 所述放水口处,且所述放水口件上设有竖向贯穿其的配合孔,所述放水塞与所述配合孔配 合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放水口。从而可进一步增大放水塞的接触面积,进一步避免泄漏和放 水塞的损坏,延长放水塞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配合孔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从而可进一步增大放水塞 与放水口件的接触面积,进一步避免泄漏和放水塞的损坏,延长放水塞的使用寿命。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泵送机构,包括输送缸,所述输送缸内设有输送通 道;推送头,所述推送头可左右移动地设在所述输送通道内;水箱,所述水箱与所述输送缸 的后侧连通;主油缸,所述主油缸连接至所述水箱的后侧,所述主油缸的砼活塞与所述推送 头相连以驱动所述推送头左右移动;和放水装置,所述放水装置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 面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所述放水装置的放水槽设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且与所述水箱 连通。根据本技术的泵送机构,通过在水箱的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放水装置,可将 水箱内的水排放干净,且可避免水箱发生漏水现象,从而避免了砼活塞和输送缸的损坏,且 该放水装置结构简单,拆装简便,便于维护。进一步地,所述放水槽与所述水箱的底部之间设有连接板。从而便于放水槽装配 到水箱上。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 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 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泵送机构中的放水装置安装在水箱上的示意 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放水装置中的放水槽的主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放水槽的俯视图;图4和图5为图2所示的放水槽位于不同角度时的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放水装置中的放水口件的示意图;和图7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放水装置中的放水塞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 “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 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 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 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 以上。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泵送机构的 放水装置100,放水装置100设在泵送机构300的水箱200的底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100,如图1、图2和图7所示, 包括放水槽I和放水塞2,放水槽I设在水箱200的底部且与水箱200连通,放水槽I的 底部设有放水口 10。放水塞2与放水口 10配合以打开或关闭放水口 10。如图1所示,水箱200的底部敞开,放水槽I的顶部敞开以与水箱200连通,水箱 200内的水流入到放水槽I内,打开放水塞2可使水从放水口 10流到外界。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100,通过在水箱200的底部 设有与水箱200连通的放水槽1,放水槽I上设有放水口 10,该放水口 10上设有用于打开 或关闭放水口 10的放水塞2,从而避免了将放水塞2设在水箱200的底部,避免了漏水现 象,且可延长放水塞2的使用寿命,且该放水装置100结构简单,安装和使用方便。具体地,如图2-图5所示,放水槽2包括本体部11和放水部12,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所述放水装置设在所述泵送机构的水箱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水装置包括:放水槽,所述放水槽设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且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放水槽的底部设有放水口;以及放水塞,所述放水塞与所述放水口配合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放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所述放水装置设在所述泵送机构的水箱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水装置包括放水槽,所述放水槽设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且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放水槽的底部设有放水口 ;以及放水塞,所述放水塞与所述放水口配合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放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水槽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内限定出在左右方向上倾斜延伸的凹槽,所述放水口形成在所述凹槽的下端;和放水部,所述放水部从所述放水口的周缘向下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槽口的宽度沿朝向所述放水口的方向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水槽还包括凸缘,所述凸缘从所述本体部的顶部外缘水平地向外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水塞包括套筒和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套设在所述套筒外。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泵送机构的放水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铭,陈明刚,周勇,孙志宇,梁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