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振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1869 阅读:2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卓越的组装性、且可提高生产品质的扭振减震器。所述扭振减震器包括:与曲轴结合、且在中央位置形成的中心孔(3);一侧呈凹陷形态的轮毂(2);与所述轮毂(2)连为一体,向外延长而成的盘(4);在所述盘(4)外侧端弯曲延长而成的轮圈(5);粘贴在所述轮圈(5)的外侧,呈圈形的橡胶层(6);安装在所述橡胶层(6)外侧的圈部件(8)或滑轮;在所述轮毂(2)外侧、且与所述盘(4)连接的部位上,形成可内含所述轮毂(2)的多角槽(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扭振减震器,尤其涉及一种易于安装滑轮,同时可通过外压使组 装结构坚固,并具有卓越的组装性,可提高生产品质的扭振减震器。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汽车引擎的曲轴上,因周期性的扭力作用,导致扭振(Torsional vibration)产生。这种扭振随着各汽缸的曲轴旋转力的加大而变大,也可随着曲轴的长度 变长或刚度变小而变大。上述扭振无论是曲轴以怎样的旋转数旋转,都会导致曲轴自身的 固有振动和共振,从而使振动感加强,不仅影响乘坐汽车时的乘坐感,还会导致曲轴严重的 受损。为了减弱这种扭振,一般会在曲轴的前端安装设置外周与滑轮连为一体的扭振减 弱装置,这种装置被称为扭振减震器。这种扭振减震器的轮毂周围内置有橡胶层,外周与滑 轮结合,可抑制因曲轴的偏心旋转而产生的周期性扭振,同时因连接在滑轮上的轮带,可驱 动水泵或交流电机等内部构成部件的运转。图1及图2是以往技术的扭振减震器之立体图和剖视图。如图1所示,图示之扭 振减震器包括与曲轴结合、且在中央位置形成的中心孔3 ; —侧呈凹陷形态的轮毂2 ;在轮 毂2上向外延长而成的盘4 ;在盘4外侧端弯曲延长而成的轮圈5 ;粘贴在轮圈5的外侧,呈 圈形的橡胶层6 ;安装在橡胶层6外侧的圈部件8。在圈部件8的外周上,强制套上或熔接 上滑轮。在此,滑轮可结合在圈部件8的外周上,也可代替圈部件8直接结合在橡胶层6的 外周上。在盘4上形成多个夹持孔7,在曲轴上进行组装时,机械手可通过夹持孔7夹持住 减震器,将其移动至所需位置,并进行组装。但是上述夹持孔7相对较小,在以往技术中的 减震器自动组装时,安装在机械手上的夹持部件不易于迅速准确的进入夹持孔7,在组装的 过程中,导致控制不易等问题出现。另外,随着汽车油费日益升高,人们越来越要求汽车向轻型化发展,与此同时,对 于滑轮轻型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减震器从使用较重的铸铁制造,也慢慢转向材质较轻的 金属板材加工制造。随着这种制造上的变化和发展,在轮毂2的外侧所形成的盘4的厚度 也越来越薄。当盘4的厚度变薄时,机械手上的夹持部件进入夹持孔7后,为了在曲轴上组 装,当其旋转时,机械手的夹持部件直接接触盘4的夹持孔7,并向其施加外力,此时夹持孔 7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可导致夹持孔7变形,而且还可使上述外力不能得到充分的传达, 最终导致滑轮的组装不够坚固,出现组装不良等问题。考虑到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在夹 持孔7的一端夹入夹持帽9,防止夹持孔7的变形或外力传达不够等问题,但是将夹持帽9 夹入夹持孔7的工程非常繁琐,也会出现夹持帽9从夹持孔7中脱落的现象,由此可见这也 并非是最佳解决方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技术专利文献(专利技术专利文献I)公开技术第20-1998-039953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扭振减震器,尤其是一种易于安装滑轮, 同时可通过外压使组装结构坚固,并具有卓越的组装性,可提高生产品质的扭振减震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扭振减震器,包括与曲轴结合、 且在中央位置形成的中心孔3 侧呈凹陷形态的轮毂2 ;与所述轮毂2连为一体,向外延 长而成的盘4 ;在所述盘4外侧端弯曲延长而成的轮圈5 ;粘贴在所述轮圈5的外侧,呈圈形 的橡胶层6 ;安装在所述橡胶层6外侧的圈部件8或滑轮;在所述轮毂2外侧、且与所述盘 4连接的部位上,形成可内含所述轮毂2的多角槽10。进一步,所述多角槽10凹陷部的凹陷方向,与所述轮毂4凹陷部的凹陷方向一致。更进一步,所述多角槽10为六角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结合在曲轴上的扭振减震器的所述轮毂2外侧、且与所 述盘4连接的部位上,形成可内含所述轮毂2的多角槽10,机械手的夹持部件结合在所述夹 持孔7上,夹持减震器的滑轮,并使其移动后结合在曲轴上,因此,这与在所述盘4上加工多 个所述夹持孔7,并通过机械手夹持部件进入夹持孔7的方式相比,滑轮的夹持更加容易, 另外与机械手夹持部件的接触面积更大,在组装滑轮时,可实现充分的连接,便于曲轴上的 组装,还可防止减震器盘受损,在提高组装性的同时提高生产品质。进一步,所述多角槽10的凹陷部与所述轮毂4的凹陷部的凹陷方向一致,因此,所 述多角槽10的凹陷部在所述轮毂2的凹陷部成型的同时,可以一起成型,或通过模压成型 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因所述多角槽10为六角槽形,在滑轮旋转时,可有效地维持平衡,巩 固多角槽10的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以往技术中扭振减震器的立体图2是图1所示扭振减震器的剖视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扭振减震器的立体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扭振减震器的剖视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扭振减震器的背面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说明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扭 振减震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扭振减震器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 方式的扭振减震器的背面立体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扭振减震器,包括与曲轴结合、且在 中央位置形成的中心孔3 侧呈凹陷形态的轮毂2 ;与轮毂2连为一体,向外延长而成的 盘4 ;在盘4外侧端,向与曲轴基本平行的方向弯曲延长而成的轮圈5 ;粘贴在轮圈5的外 侧,呈圈形,可吸收振动的橡胶层6 ;安装在橡胶层6外侧的圈部件8。在上述圈部件8的外 侧的外周上,滑轮带与多个未图示的滑轮结合。如上所述,优选方式为圈部件8与滑轮分开 制造,将滑轮夹在圈部件8的外周上,但是根据情况需要,圈部件8自身也可形成滑轮。在上述扭振减震器中,在轮毂2外侧、与盘4连接的部位上,形成可内含轮毂2的多角槽10。因此,多角槽10的内部可形成轮毂2,该多角槽10优选为六角槽,多角槽10的 凹陷部与上述轮毂2的凹陷部的凹陷方向一致。进一步,在上述扭振减震器中,在轮毂2的外侧形成可内含轮毂2的多角槽10, 在组装滑轮时,机械手的夹持部件可结合在相对较大的多角槽10中,使工程操作更加容 易,同时因夹持部件和多角槽10的接触面积增大,当滑轮连接在曲轴上时,可充分地实现 连接,并可坚固地组装在曲轴上,还可以防止减震器盘受损,在提高组装性的同时,生产品 质良好的滑轮。此外,多角槽10的凹陷部与轮毂2的凹陷部的凹陷方向一致,因此多角槽 10的凹陷部,可在轮毂2凹陷部成型的同时一起成型,或是通过持续性的工程,进行模压成 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多角槽10为六角槽形,与四角槽相比,可更加有效地维持滑轮在旋 转时的平衡,与八角螺钉相比,多角槽10与机械手的夹持部件更易于连接作业。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振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振减震器包括:与曲轴结合、且在中央位置形成的中心孔(3);一侧呈凹陷形态的轮毂(2);与所述轮毂(2)连为一体,向外延长而成的盘(4);在所述盘(4)外侧端弯曲延长而成的轮圈(5);粘贴在所述轮圈(5)的外侧,呈圈形的橡胶层(6);安装在所述橡胶层(6)外侧的圈部件(8)或滑轮;以及在所述轮毂(2)外侧、且与所述盘(4)连接的部位上,形成可内含所述轮毂(2)的多角槽(10)。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2 KR 10-2011-01040751.一种扭振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振减震器包括与曲轴结合、且在中央位置形成的中心孔(3)侧呈凹陷形态的轮毂(2);与所述轮毂(2)连为一体,向外延长而成的盘⑷;在所述盘⑷外侧端弯曲延长而成的轮圈(5);粘贴在所述轮圈(5)的外侧,呈圈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承雨
申请(专利权)人:韩国富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