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91806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5: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扭矩传递装置,能够抑制在两旋转轴出现轴偏移时所产生的应力等、应力。在主轴(4)方面,形成为两端被轴承(7、8)支承的两端支承结构,在主轴(2)方面,形成为以主轴(4)侧的前端为自由端的一端支承结构。并且形成为,将在各主轴(2、4)的端面间配置的销(5)作为扭矩传递部,该扭矩传递部侧的轴承(7)与主轴(2)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将两个主轴(旋转轴)同轴地连结来进行扭矩传递的扭矩传递装置,优选为应用于将例如马达的主轴与旋转式泵的主轴连结,将来自马达主轴的扭矩传递至旋转式泵的主轴的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有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通过使减速器的蜗杆轴与马达的马达轴的轴心彼此一致来降低振动及噪音,并且,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该装置形成为下述结构,即在称为马达轴和蜗杆轴的两个旋转轴各自的两前端部配置单个轴承,分别利用两个轴承来支承各旋转轴。通过各旋转轴的连结端侧的轴承与各旋转轴的阶梯差面的抵接,限制两旋转轴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且,在上述支承结构中,两旋转轴的对置的轴端直接花键接合,经由该花键结合部进行从马达轴向蜗杆轴的扭矩传递。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4-320842号公报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若出现轴偏移等情况则会在花键结合部产生应力。另外,由于两旋转轴的连结端侧由单个轴承支承,应力会容易增大。而且,在限制两旋转轴朝向接近的方向的相对移动 的的抵接部产生的应力,也可能会因该部与花键结合部的距离比较短而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两旋转轴出现轴偏移时所产生的应力等、应力的扭矩传递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使两个旋转轴2、4中的一方的旋转轴4被两端支承,即该旋转轴4的两端部被轴承7、8支承,并且使另一方的旋转轴2被一端支承,即只有该旋转轴2的与扭矩传递部2a、4a、5相反侧的端部被轴承9支承,并且,该另一方的旋转轴2与支承一方的旋转轴4的轴承7、8中的扭矩传递部2a、4a、5侧的轴承7分离。如上所述,通过使另一方的旋转轴2形成为一端支承结构,与例如将旋转轴2形成为两端支承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当两旋转轴2、4出现轴偏移时在扭矩传递部等所产生的应力。另外,由于使另一方的旋转轴2与支承一方的旋转轴4的扭矩传递部2a、4a、5侧的轴承7分离,因此,与例如通过使另一方的旋转轴2与轴承7抵接来限制该另一方的旋转轴2的轴向移动等的情况不同,即使在两旋转轴2、4出现轴偏移,也不会在另一方的旋转轴2与轴承7之间产生应力,进而不会伴随该应力的发生而使扭矩传递部2a、4a、5产生应力或增大该应力。并且,由于形成为如上述那样能够抑制应力的扭矩传递结构,因此能够实现扭矩传递装置的长寿命化。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使扭矩传递部2a、4a、5构成为,在两个旋转轴2、4中的任意一个旋转轴2的轴端面设置的凸部5以及在另一个旋转轴4的轴端面设置的凹部4a,通过使所述凸部5与凹部4a嵌合,进行两个旋转轴2、4间的扭矩传递。并且,通过凸部5的轴向前端与凹部4a的轴向内端抵接,限制两个旋转轴2、4的沿轴向朝接近侧的相对移动,并且使凸部5的轴向长度比凹部4a的轴向深度大,凸部5的基端面、即形成有该凸部5的一侧的旋转轴2的轴端面,与凹部4a的挖设面、即形成有该凹部4a的一侧的旋转轴4的轴端面分离。能够利用上述那样的简单结构,保持两旋转轴2、4的轴端面彼此分离的状态。并且,由于使两旋转轴2、4的轴端面彼此分离,与两旋转轴2、4的轴端面彼此抵接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发生轴偏移时在凸部5、凹部4a产生的应力。例如如技术方案3所述方式那样,凸部形成为插入于在旋转轴2从基端面挖设而成的截面呈圆形状的插入孔2a的销5,凹部4a形成为供销5插入、且在另一个旋转轴4的轴端面挖设而成的截面呈圆形状的插入孔。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能够插入于分别形成于两个旋转轴2、4的插入孔2a、4a的能插入深度的合计值小于销5的全长,能够使两个旋转轴2、4的轴端面彼此分离。如上述那样利用销5构成旋转轴2的轴向前端的凸部,并且,利用由形成于旋转轴4的凹部4a构成的插入孔进行销5与另一个旋转轴4的连结。因此,与例如在轴端面分别设置螺旋开槽部和与该螺旋开槽部嵌合的楔部来形成扭矩传递结构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利用更简单的结构实现使两旋转轴2、4分离的结构。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凹部4a的底面以及凸部5前端面具有相互对置的平面部,通过所述平面部彼此的抵接,限制两个旋转轴2、4的沿轴向朝近接侧的相对移动。如上所述,凸部5的前端的平面部,与形成为和其对置的平面部、即旋转轴4的凹部4a的底面抵接。因此,能 够较大地确保抵接面积,结果,能够减小在两抵接部产生的应力。另外,上述各部件的括号内的标号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具体部件的对应关系的一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传递装置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2是主轴2中被连结的一侧的前端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示出对主轴2组装销5时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致动器3侧的主轴4与销5连结的连结部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者们之前进行研究的扭矩传递结构的比较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结构的主轴2上的弯矩M的施加方式的图。图中标号说明I…马达;2…主轴;2a…凹部;3…致动器;4…主轴;4a…凹部;5…销;6…外壳;6a…中空部;7 9…轴承;7a 9a…内圈;7b 9b…外圈;7c 9c…滚动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各实施方式彼此间,对彼此相同或者均等的部分,在图中标记同一标号。(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传递装置的局部剖视放大图。以下,参照该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传递装置。图1示出的扭矩传递装置构成为马达I的主轴(旋转轴)2与泵等被旋转驱动的致动器3的主轴(旋转轴)4连结,能够借助连结的主轴2、4将马达I的扭矩传递至致动器3。马达I的主轴2通过对马达I通电而被旋转,在该主轴2与致动器3的主轴4的相互对置的轴端面中,两主轴2、4彼此借助销5连接。 在致动器3的外壳6内形成有供主轴4插通的中空部6a。该中空部6a在马达I侧内径被增大,在该内径所增大的部分、即主轴4的一端侧设有轴承7。另外,在致动器3内的、主轴4的另一端侧也设有轴承8。主轴4形成为两端部被上述两个轴承7、8支承的两端支承结构。另外,虽然图1中未予图示,但是在上述两轴承7、8之间配置致动器3的驱动对象,通过主轴4伴随马达I的主轴2旋转而进行旋转,来驱动驱动对象。另一方面,马达I的主轴2的与致动器3的主轴4相反侧的端部被设于马达I的壳体内的轴承9支承,主轴4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并且,主轴2的主轴4侧的端部通过与主轴4连结而被支承。即主轴2形成为只有单侧的端部直接被轴承9支承,另一方的端部并不是直接地而是借助主轴4被支承的一端支承结构。各轴承疒9由下述类型的球轴承构成,上述球轴承具有内圈7a、a以及外圈7b 9b,并且在上述内圈7a 9a与外圈7b 9b之间夹装多个滚动体7c 8c。这其中,主轴4插通于轴承7、8的内圈7a、8a的贯通孔内,主轴2插通于轴承9的内圈9a的贯通孔内。并且,通过以各内圈7a、a的贯通孔的内壁面为支承面并与该支承面抵接,主轴2、4的各端部被支承。并且,在如上述那样被支承的状态中,主轴2的主轴4侧的前端借助销5而配置成与主轴4的主轴2侧的前端分离规定距离,从而也与轴承7分离配置。因此,当马达I驱动时,主轴2不与轴承7抵接便能够旋转。图2是主轴2中被连结的一侧的前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矩传递装置,将轴端被对置的两个旋转轴(2、4)经由设置在所述两个旋转轴(2、4)的各自轴端面的扭矩传递部(2a、4a、5)以能够传递扭矩的方式连结,该扭矩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旋转轴(2、4)中的一方的旋转轴(4)被两端支承,即该旋转轴(4)的两端部被轴承(7、8)支承;所述两个旋转轴(2、4)中的另一方的旋转轴(2)被一端支承,即只有该旋转轴(2)的与所述扭矩传递部(2a、4a、5)相反侧的端部被轴承(9)支承,并且,该另一方的旋转轴(2)与支承所述一方的旋转轴(4)的轴承(7、8)中的、所述扭矩传递部(2a、4a、5)侧的轴承(7)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4 JP 2011-2269301.一种扭矩传递装置,将轴端被对置的两个旋转轴(2、4)经由设置在所述两个旋转轴(2、4)的各自轴端面的扭矩传递部(2a、4a、5)以能够传递扭矩的方式连结,该扭矩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旋转轴(2、4 )中的一方的旋转轴(4 )被两端支承,即该旋转轴(4 )的两端部被轴承(7、8)支承; 所述两个旋转轴(2、4)中的另一方的旋转轴(2)被一端支承,即只有该旋转轴(2)的与所述扭矩传递部(2a、4a、5)相反侧的端部被轴承(9)支承,并且,该另一方的旋转轴(2)与支承所述一方的旋转轴(4)的轴承(7、8 )中的、所述扭矩传递部(2a、4a、5 )侧的轴承(7 )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矩传递部(2a、4a、5)是在所述两个旋转轴(2、4)的任意一个旋转轴(2)的轴端面设置的凸部(5)以及在另一个旋转轴(4)的轴端面设置的凹部(4a),通过使所述凸部(5)和所述凹部(4a)嵌合来进行所述两个旋转轴(2、4)间的扭矩传递, 并且,通过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藤之人加藤大嗣中村祐树永沼贵宽川端伦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德克斯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