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其包括:夹具框架;至少一个夹持单元,其被安装到夹具框架上并且被配置成将夹具框架固定到侧板上;以及至少一个安装单元,其被连接到夹具框架并且被配置成安装将要安装到侧板上的车门铰链,其中安装单元能基于侧板的倾斜偏移而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更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车门铰链安 装到侧板的支柱上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
技术介绍
通常,在车身生产线的车门安装工序中,将车门铰链安装到侧板的前支柱和后支 柱上,然后将车门安装到车门铰链上。在车门铰链安装工序中,当将车身输送到生产线上 时,车门铰链紧密地附着于前支柱和后支柱的上部和下部的车门铰链安装部,然后用工具 将车门铰链连接到车门铰链安装部。更具体地,在使车门铰链安装夹具与侧板匹配后,通过 铰链布置单元布置的车门铰链被紧密地附着于前支柱和后支柱的上部和下部的车门铰链 安装部。然而,在常规技术中,当侧板的斜度不与车门铰链平行而发生偏移时,在车门铰链 和侧板之间可能会存在间隙。因此,如果车门铰链通过螺栓被接合而留有间隙,车门可能会 变得歪曲并且车门的外部特征可能会恶化。因此,车门铰链必须重新安装并且生产率会下 降。本
技术介绍
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只是为了增强对本专利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并且因 此可能包含不构成在该国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致力于提供一种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其能够改善车门铰链和侧板的匹配 特性而不管是否存在倾斜偏移(slope dispersion)。更具体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可以包括夹具框架; 至少一个夹持单元,其被安装到夹具框架上并将夹具框架固定到侧板上;以及至少一个安 装单元,其被连接到夹具框架并且被配置成安装车门铰链,所述车门铰链被安装到侧板上。 特别地,安装单元可根据侧板的倾斜偏移而旋转。安装单元可以包括分别布置在夹具框架的前侧和后侧的底板,可朝侧板移动地 连接到底板的铰链支架,可旋转地连接到铰链支架的安装支架,以及分别连接到安装支架 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布置车门铰链的铰链布置单元(hinge arranging unit)。特别地,安装 支架可以通过铰链销铰接到铰链支架。安装单元还可以包括连接底板和铰链支架并引导铰链支架逆着底板移动的第一 引导部,以及连接铰链支架和安装支架并引导安装支架绕铰链支架旋转的第二引导部。第 一引导部可以包括连接底板和铰链支架的多个第一引导杆,以及布置在底板和铰链支架 之间的第一引导杆上的第一弹簧。第二引导部可以包括连接铰链支架和安装支架并引导 安装支架绕铰链销旋转的多个第二引导杆,以及布置在铰链支架和安装支架之间的第二引 导杆上的第二弹簧。此外,第二引导杆可以可滑动地连接到安装支架,至少一个第一螺母可以连接到第二引导杆的一端,第二螺母可以连接到第二引导杆的另一端,并且第二弹簧可以布置在第一螺母和安装支架之间。特别地,第二引导杆的一端可以接触铰链支架。另外,接触铰链支架的半球突起可以形成于第二引导杆的一端,并且接触第二引导杆的半球突起的止动件(stopper)可以布置在铰链支架上。第一工具销(tooling pin)可以安装到夹具框架上以便作为夹具框架相对于侧板的参考点。第一工具销可以限定相对于铰链布置单元的方向和距离。铰链布置单元可以包括夹持车门铰链的销夹持器。第二工具销也可以安装到安装支架上以便提供车门铰链相对于侧板的参考点。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可以包括沿侧板的前后方向布置的夹具框架,分别布置在夹具框架的前侧和后侧中的每一侧的上部和下部并且被配置成将夹具框架固定到侧板的夹持单元,以及分别布置在夹具框架的前侧和后侧中的每一侧并且安装将要安装到侧板上的车门铰链的安装单元。更具体地,安装单元可根据侧板的倾斜偏移而旋转。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果侧板被倾斜,则可以旋转安装支架以使车门铰链与侧板匹配,并且因此匹配特性可以得到改善。此外,与侧板的倾斜偏移相应的、车门铰链和侧板之间的间隙可以被最小化并且因此车门的外部特征可以得到增强。附图说明提供附图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更易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然而,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附图,而是旨在覆盖各种改型。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的透视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的俯视图3和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的局部透视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的侧视图6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的操作的图7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安装设备应用于的车身的正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夹具框架11:工具变换器13:第 一工具销30:夹持单元50:安装单元51:底板53:铰链支架55:第一引导部57:安装支架59:第二引导部61:第一引导杆65:第一弹簧71:第二引导杆73:第二弹簧75:半球突起77:止动件81:第二工具销90:铰链布置单元91:销夹持器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的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同时这些不同的方式全都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应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包括一般的机动车辆(诸如包括移动型多功能车(SUV)、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在内的客车)、包括各种艇和船在内的水运工具、飞行器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电动车、插电式混合电动车、 氢动力车以及其它代用燃料车(例如从除石油以外的资源中取得的燃料)。如本文中所述, 混合动力车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动力源的车辆,例如既有汽油动力又有电动力的车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更易于描述本专利技术,与说明不相关的部分可能会被省略,并且同样的附图标记在整个说明书中始终指代同样的要素。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夸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的透视图,并且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的俯视图。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100可以应用于车身生产线的车门安装工序,其中前车门和后车门安 装于侧板101上。即,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100将车门铰链(参考图6的102a 和102b)安装到侧板101的上部和下部。车门铰链安装部(参考图7的前支柱133的150和160)形成于侧板101的前支柱 133和后支柱135的上部和下部以便用于安装车门铰链102a和102b,并且螺栓孔(参考图 7的前支柱133的151和161)形成于每个车门铰链安装部以便用于接合车门铰链102a和 102b。定位孔(参考图7的前支柱133的153)形成于侧板101上以便作为安装设备100和车门铰链102的参考点。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安装设备100可以允许改善车门铰链102a和102b与侧板101之间的匹配特性,而不管侧板101的倾斜偏移如何。特别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100包括夹具框架10、 夹持单元30和安装单元50。夹具框架10用于支撑各构件并且包括用于支撑各构件的轴环 (collar)、支架和支撑块等。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夹具框架10包括上述这样的构件,除非另有说明。夹具框架10 可以是配置成将车门铰链安装到各种车身的侧板上的夹具框架,并且可以是在侧板101的前后方向上拉长的矩形框架。夹具框架10可以包括多个水平框架以及连接到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包括:夹具框架;至少一个夹持单元,其被安装到所述夹具框架上并且被配置成将所述夹具框架固定到侧板上;以及至少一个安装单元,其被连接到所述夹具框架并且被配置成安装车门铰链,所述车门铰链被安装到所述侧板上,其中所述安装单元能基于所述侧板的倾斜偏移而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4 KR 10-2011-01054401.一种车门铰链用安装设备,包括 夹具框架; 至少一个夹持单元,其被安装到所述夹具框架上并且被配置成将所述夹具框架固定到侦1J板上;以及 至少一个安装单元,其被连接到所述夹具框架并且被配置成安装车门铰链,所述车门铰链被安装到所述侧板上, 其中所述安装单元能基于所述侧板的倾斜偏移而旋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设备,其中所述安装单元包括 分别布置在所述夹具框架的前侧和后侧的底板; 可朝所述侧板移动地连接到所述底板的铰链支架; 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铰链支架的安装支架;以及 分别连接到所述安装支架的上部和下部并且配置成布置所述车门铰链的铰链布置单J Li o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设备,其中所述安装支架通过铰链销铰接到所述铰链支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设备,其中所述安装单元还包括 配置成连接所述底板和所述铰链支架并引导所述铰链支架逆着所述底板移动的第一引导部;以及 配置成连接所述铰链支架和安装支架并引导所述安装支架绕所述铰链支架旋转的第二引导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包括 配置成连接所述底板和所述铰链支架的多个第一引导杆;以及 布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铰链支架之间的所述第一引导杆内的第一弹簧。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引导部包括 配置成连接所述铰链支架和所述安装支架并引导所述安装支架绕所述铰链销旋转的多个第二引导杆;以及 布置在所述铰链支架和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的所述第二引导杆内的第二弹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引导杆可滑动地连接到所述安装支架; 至少一个第一螺母被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晙荣,金圣哲,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