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6094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该路面结构,厚度为50cm,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和垫层三层所述面层厚度为8~10cm;所述基层厚度为18~22cm;垫层厚度为18~22cm,垫层位于土基与基层之间,垫层下面是回填砂。该路面结构的工艺简单、切实可行,确保回填土地基承载力强度、稳定性符合工程的安全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市政工程领域,涉及ー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市政管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ー些管道开槽安装完后,需要立即回填,并尽快恢复市政交通。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1、采用机械碾压地基在处理后,強度短时间内能满足要求,但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地基下沉,承载カ不够等现象;2、污染环境;3、施工エ序复杂,现场施工组织繁杂,施工期间易诱发事故。为保证管道施工高效安全,提出采用水撼砂新技术,提高了回填土的密实度,从而达到增加承载カ的目的。克服了现有的エ艺复杂、环境污染、回填土密实度不够、地基不均匀沉降,以致诱发管道破坏漏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该路面结构的エ艺简单、切实可行,确保回填土地基承载カ强度、稳定性符合工程的安全要求。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厚度为50cm,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和垫层三层所述面层厚度为8 IOcm ;所述基层厚度为18 22cm ;垫层厚度为18 22cm,垫层位于土基与基层之间,垫层下面是回填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增强了地基承载カ的同时,増加了回填土的密实度,从而预防了地基随着时间段推移发生不均匀沉降。从而能够为施工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和保证;2、本技术增强地基承载カ的同时为缩短エ期提供了条件,进而降低了工程造价;3、本技术方法中所使用的水撼砂原材料比较明确,为清水河砂料,方便获取,为施工提供了方面;4、本技术施工工法简单,为缩短施工エ期提供了条件。5、本技术采用分段施工,水撼砂用水能够循环利用,エ艺具有节能环保持点。附图说明图1为为本技术的路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方法中步骤3)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方法中步骤4)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方法中步骤5)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方法中步骤8)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厚度为50cm,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和垫层三层,所述面层厚度为8 10cm,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降水的侵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面层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性和温度稳定性,而且应耐磨,不透水;还应具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性;所述基层厚度为18 22cm,基层主要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将力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中去。材料主要有各种结合料稳定土或稳定碎石、贫水混凝土片石,各种工业废渣和土、砂、石所组成的混合料等。垫层厚度为18 22cm,垫层位于土基与基层之间,垫层下面是回填砂。它的功能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水文状况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的功能是将基层传下的车辆荷载应力加以扩散,以减小突击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常用的垫层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松散粒料,如砂、砾石、炉渣灯等组成的透水性的垫层;另一类是用水泥或石灰稳定土等修筑的稳定类垫层。该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根据工程现场情况,开槽后选取合适的间距分段使用,间距一般50m左右,主要考虑现场交通、施工工期、水撼砂工艺循环水的利用,具体根据现场做适当调整;2)开槽达到设计深度后,首先检验沟槽底部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一般达到100KP,如不满足,需要采取换填处置管道地基,确保管基承载力。3)检验槽底基面是否平整,待平整后,选用级配合理、含泥量极小的中粗砂,采用机械运输、人工回填、平整。如图2所示。4)利用吊车,准确按位的将球墨铸铁管放置在底层回填砂上面。如图3所示。5)选用级配合理、含泥量极小的中粗砂,采用机械运输、人工回填,回填砂的厚度约30cm,然后向沟槽内注入适量清水,水位控制在略高于砂面层。如图4所示。6)待水注好后,采取插入式振捣器按对角线不超过50cm的间距依次进行插入振捣,振捣时间不少于40s。7)进行密实度检测,采用灌砂法。如果密实度达到90%,进行下一步,如没达到90%,继续振捣30s,再采用灌砂法检测,直至密实度达到90%。8)对步骤5)至步骤7)循环进行,直到最后一坯砂的砂面层距路面50cm时不再继续回填中粗砂。此时开泵抽排水,排水使用平板式振捣器纵横交错振捣密实,直到水干为止。最后的剂面图如图5所不。9)最后做路面结构,道路恢复交通。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应用于沟槽回填,施工期回填密实度要求严格的沟槽回填的回填结构设计,及其施工,并且能够达到基底承载力满足100KP和回填砂压实度大于90%的要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厚度为50cm,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和垫层三层所述面层厚度为8~10cm;所述基层厚度为18~22cm;垫层厚度为18~22cm,垫层位于土基与基层之间,垫层下面是回填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厚度为50cm,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和垫层三层所述面层厚度为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华邓建设王述红刘德才吴非石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东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