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静电放电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是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但静电放电时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大电流,会对集成电路产生致命的损伤,是集成电路生产应用中造成失效的重要问题。例如,对于发生在人体上的静电放电现象(Human-BodyModel, HBM),通常发生在几百个纳秒内,最大的电流峰值可能达到几安培。其他一些模式,如机器放电模式(Machine Model, MM)、元件充电模式(Charged-DeviceModel,CDM),静电放电发生的时间更短,电流也更大。如此大的电流在短时间内通过集成电路,产生的功耗会严重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从而对集成电路产生严重的物理损伤并最终失效。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从环境和电路两方面来解决。环境方面,主要是减少静电的产生和及时消除静电,例如应用不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增加环境湿度、操作人员和设备接地等;而电路方面,主要是增加集成电路本身的静电放电耐受能力,例如增加额外的静电保护器件或者电路来保护集成电路内部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静电放电保护单元,所述静电放电保护单元包括:P型基底;P型外延层,位于P型基底的一侧;N型埋层,位于P型基底中相邻于P型外延层的一侧,并位于P型外延层中;第一N型阱,位于N型埋层相对于P型基底的另一侧,并处于P型外延层中;第一P型阱,与第一N型阱相邻地位于N型埋层相对于P型基底的另一侧,并处于P型外延层中;第二N型阱,与第一P型阱相邻地位于N型埋层相对于P型基底的另一侧,并处于P型外延层中;ESD掺杂注入层,位于第一P型阱与第一N型阱中;第一N+型区,第一P+型区,位于ESD掺杂注入层中;第二N+型区,第二P+型区,位于第一型阱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静电放电保护单元,所述静电放电保护单元包括P型基底;P型外延层,位于P型基底的一侧;N型埋层,位于P型基底中相邻于P型外延层的一侧,并位于P型外延层中;第一 N型阱,位于N型埋层相对于P型基底的另一侧,并处于P型外延层中;第一 P型阱,与第一 N型阱相邻地位于N型埋层相对于P型基底的另一侧,并处于P型外延层中;第二 N型阱,与第一 P型阱相邻地位于N型埋层相对于P型基底的另一侧,并处于P型外延层中;ESD掺杂注入层,位于第一 P型阱与第一 N型阱中;第一 N+型区,第一 P+型区,位于ESD掺杂注入层中;第二 N+型区,第二 P+型区,位于第一型阱中,该第一型阱位于ESD掺杂注入层外,并且与ESD掺杂注入层的载流子类型相反;所述至少两个静电放电保护单元相互串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静电放电保护单元之间通过第二 P型阱相互串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P型阱位于P型外延层中,第二 P型阱与前一静电放电保护单元的第二 N型阱、后一静电放电保护单元的第一 N型阱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ESD掺杂注入层为N型掺杂或P型掺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静电放电保护单元的ESD 掺杂注入层的掺杂类型不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静电放电保护单元包括: 第一电极,与第一 N+型区和第一 P+型区相连接;第二电极,与第二 N+型区和第二 P+型区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静电放电保护单元的触发电压由ESD掺杂注入层的注入能量和剂量决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静电放电保护单元的维持电压由ESD掺杂注入层的尺寸决定。9.一种静电放电保护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萌,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