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39787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12:32
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方法,包括装料、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和采收步骤,所述装料步骤在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中装入原料,在所述栽培筐中装入25个栽培瓶,所述栽培瓶以5×5方式布局,所述栽培瓶的容积为650-700毫升,所述栽培瓶的瓶口直径为52-56毫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瓶栽食用菌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食用菌工厂化瓶栽业务主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调设施内常年栽培,通过栽培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来实现食用菌在工厂内常年稳定的生产。由于工厂内菇房环境不受季节影响,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供应,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鉴于食用菌瓶栽技术的优势,目前诸如真姬菇、灰树花、白灵菇、金针菇、杏鲍菇、滑子菇、茶树菇、猴头菇等的瓶栽生产已经在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杏鲍燕(Pleurotus eryngii Quel),又名剌疗侧耳。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 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结实、乳白,可全部食用,且菌柄比菌盖更脆滑、爽口,被称为“平菇王”、“干贝菇”,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和如鲍鱼的口感,适合保鲜、加工,深得人们的喜爱。杏鲍菇的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宽 2-12cm,初呈拱圆形,后逐渐平展,成熟时中央浅凹至漏斗形,表面有丝状光泽,平滑、干燥、 细纤维状,幼时盖缘内卷,成熟后呈波浪状或深裂;菌肉白色,具有杏仁味,无乳汁分泌;菌褶延生,密集,略宽,乳白色,边缘及两侧平,有小菌褶;菌柄2-8cm至O. 5-3cm,偏心生或侧生。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适宜温度围10 - 15°C。常规的杏鲍菇栽培多采用每筐16瓶的种植方式,使用的栽培瓶容积多为850毫升,口径58毫米,近年来也有许多栽培者使用1100毫升,口径为70毫米或75毫米等更大的栽培容器。使用850毫升种植杏鲍燕,出燕稳定的培养时间需要35-42日,栽培出燕时间 (搔菌至采收)为15-18日,每瓶商品杏鲍菇产量为120-140克;而使用1100毫升种植杏鲍菇的周期则更长,每瓶杏鲍菇产量达到150-180克。现有的在栽培方法不但栽培周期长、栽培设施利用率低、栽培成本高,而且单株产量不能满足消费者100-120克的要求,因此,用现有栽培方式种植的杏鲍菇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分割成100-120克的份量后才能进行包装,这不但增加了生产的成本,而且分割还对杏鲍菇本身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导致分割后的杏鲍菇保存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栽培周期较短、栽培设施利用率高、栽培成本较低且可以直接单瓶单株包装的杏鲍菇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包括装料、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和采收步骤,所述装料步骤在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中装入原料,在所述栽培筐中装入25个栽培瓶,所述栽培瓶以5X5方式布局,所述栽培瓶的容积为 650-700毫升,所述栽培瓶的瓶口直径为52-56毫米。在生育阶段采用间隔式垂直光照射。采收前两日光照的时间每日不低于8小时。所述垂直光照射是通过设置在层架式栽培床架每一层床架上方的光源来实现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栽培瓶胴体部进行缩小,使整个栽培瓶的全部体积位于650-700毫升之间,这样在基本维持原先筐子大小的基础上,容纳量由原先的16瓶,增加为25瓶,在使用固体菌种的情形下,栽培周期由原先的55-60日,缩短至43-52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在基本工艺等同的情形下,每瓶商品菇产量位于100-120克之间,与16瓶式850毫升120-140克菇产量相比,同样的栽培面积多产出菇30%-34%,极大地提高了栽培设施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而且优化后的栽培瓶,可以获得稳定收量的100-120克,可以实现单瓶单株的包装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一种包括如下步骤(I)装料在栽培筐中装载25个650-700毫升的栽培瓶,栽培瓶以5X5方式布局,使用全自动装瓶机,要求装瓶均匀,紧实度适中,装料420-460克,含水量60%-63%,瓶肩基本无空隙,打孔至瓶底。(2)杀菌采用高压灭菌锅,121°C灭菌80分钟。(3)冷却灭菌结束后,打开灭菌锅,灭菌车推至冷却室,冷却室温度20°C -22°C。(4)接种冷却后的瓶子通过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每瓶栽培种表面接菌种8-10 克,接种后通过输送带输送至培养室。(5)培养培养室温度设定为22°C -23°C,湿度60%_80%,二氧化碳浓度4000PPM以下,培养28-31天 。(6)搔菌培养成熟后,进行搔菌处理。(7)催蕾搔菌后的栽培瓶移入催蕾室中进行发芽管理,瓶筐倒扣,温度 15°C -16°C,湿度90%-95%,二氧化碳浓度小于2000PPM,经过8-10日后催蕾完成。(8)生育采收瓶筐正置,温度15°C -16°C,湿度90-95%以上,二氧化碳浓度小于 4000PPM,为了控制杏鲍菇的芽数,在后期的对房间的湿度进行干干湿湿的管理,使每个栽培瓶的芽数控制在4根以内,7-9日完成生育。为了使杏鲍菇子实体能够竖直生长,从而克服栽培瓶胴体缩小后子实体相互交叉生长的缺点,可以在生育阶段同时给以间隔式(时间间隔,下同)垂直光照射,采收前两日光照的时间每日不低于8小时。所述垂直光照是通过设置在层架式栽培床架每一层床架上方的光源来实现的。用人工或者机械均可实施,达到一定重量的杏鲍菇子实体实现单株包装,每株重量为100-120克之间。下面结合具体栽培实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使用650毫升聚丙烯塑料瓶,每筐放置25瓶,用固体菌种接种后,培养30日,之后进行搔菌作业,转移至催蕾室,8日后菇蕾发生,转移到生育室继续生长7日,同时给其间隔式垂直光照射,每瓶收获108克,总共栽培周期为45日。本专利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栽培瓶胴体部进行缩小,使整个栽培瓶的全部体积位于650-700毫升之间,这样在基本维持原先筐子大小的基础上,容纳量由原先的16瓶,增加为25瓶,在使用固体菌种的情形下,栽培周期由原先的55-60日,缩短至 43-52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在基本工艺等同的情形下,每瓶商品菇产量位于100-120 克之间,与16瓶式850毫升120-140克菇产量相比,同样的栽培面积多产出菇30%_34%,极大地提高了栽培设施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而且优化后的栽培瓶,可以获得稳定收量的100-120克,可以实现单瓶单株的包装方式。以上描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谅能理解,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 ,对本专利技术的简单修改和替换皆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方法,包括装料、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和采收步骤,所述装料步骤在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中装入原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栽培筐中装入25个栽培瓶,所述栽培瓶以5×5方式布局,所述栽培瓶的容积为650?700毫升,所述栽培瓶的瓶口直径为52?56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方法,包括装料、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和采收步骤,所述装料步骤在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中装入原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栽培筐中装入25个栽培瓶,所述栽培瓶以5 X 5方式布局,所述栽培瓶的容积为650-700毫升,所述栽培瓶的瓶口直径为52-56毫米。2.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继红郑慧芬李金鑫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