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岛状成长结构背电极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35056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1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制作岛状成长结构背电极之方法,主要是采用银金属背电极岛状结构沉积成膜的机制原理,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增加入射光到达背电极后反射光散射之方向性,提升光在吸收层的行进距离,以增加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先取得一个基板,利用溅镀方法镀制银金属背电极膜。在基板温度较高时,银金属会以岛状结构沉积成膜,我们可以运用此沉积特性,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其目的在于增加银金属背电极的表面积,提升光反射后行进角度分布,增加光在太阳能组件内行径距离,大大提升太阳能电池有效光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可有效增加入射光到达背电极后反射光散射之方向性,提升光在吸收层的行进距离,提高太阳能效率,其主要目的采用银金属背电极沉积成膜的机制原理, 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增加入射光到达背电极后反射光散射之方向性,提升光在吸收层的行进距离,以增加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
技术介绍
在第一道制程为镀制背电极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因为并不像先镀制前电极的太阳能电池有透明导电玻璃有texture(绒状)表面,所以缺乏光在组件内部散射、增加光行进距离的结构,若要提高散射率,需在电池入光前加装散射装置,成本相当高。如能有效改善此缺点,便能提升整体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采用银金属背电极岛状结构沉积成膜的机制原理,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增加入射光到达背电极后反射光散射之方向性,提升光在吸收层的行进距离,以增加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先取得一个基板,利用溅镀方法镀制银金属背电极膜。在基板温度较高时,银金属会以岛状结构沉积成膜,我们可以运用此沉积特性,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其目的在于增加银金属背电极的表面积,提升光反射后行进角度分布,增加光在太阳能组件内行径距离,以提升太阳能电池有效光源。具体实施方法吾将本专利技术搭配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专利技术岛状成长结构背电极之示意图, 由图中可得知,一开始取得一基板(I),将其放入将溅镀真空腔体内,在镀制过程中,将其基板温度提升至200°c,此时,银金属因为温度影响,成膜机制转变成岛状方式沉积(3),此行为, 使其玻膜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产生了许多额外的表面积。图2为本专利技术凸形的岛状结构之光行进路线图,当光遇到背电极反射时(2),未经过凸形的岛状结构(4)时,行进间散射角度分布较窄;相对于光经由膜层之凸形的岛状结构(5)时,由于增加光接触表面积,故能提升光散射角度分布,提高光在于组件内行进距离,有效增加入射光之利用率,提升太阳能产业进争能力。以上说明,对本专利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正、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附图说明下面为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背电极膜层镀制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凸形的岛状结构之光行进路线之示意图。图标主要符号说明。I…玻璃2…银金属反射层3…凸形的岛状结构(岛状结构成长)4…光行走非凸形的岛状结构背电 极层之行进路线 5…光行走本专利技术凸形的岛状结构背电极层之行进路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采用银金属背电极岛状结构沉积成膜的机制原理,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增加入射光到达背电极后反射光散射之方向性,提升光在吸收层的行进距离,以增加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先取得一个基板,利用溅镀方法镀制银金属背电极膜,在基板温度较高时,银金属会以岛状结构沉积成膜,我们可以运用此沉积特性,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其目的在于增加银金属背电极的表面积,提升光反射后行进角度分布,增加光在太阳能组件内行径距离,大大提升太阳能电池有效光源。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发明主要是采用银金属背电极岛状结构沉积成膜的机制原理,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增加入射光到达背电极后反射光散射之方向性,提升光在吸收层的行进距离, 以增加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先取得一个基板,利用溅镀方法镀制银金属背电极膜,在基板温度较高时,银金属会以岛状结构沉积成膜,我们可以运用此沉积特性,使其表面形成凸形的岛状结构,其目的在于增加银金属背电极的表面积,提升光反射后行进角度分布,增加光在太阳能组件内行径距离,大大提升太阳能电池有效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唯伦刘幼海刘吉人
申请(专利权)人:吉富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