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56434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包括壳体,壳体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气溶胶通道,以使气溶胶通过;壳体的两端均开设有垂直于气溶胶通道,且连通气溶胶通道的孔洞;两个高压电极头,包括正高压电极头和负高压电极头,且分别安装于两个孔洞;其中每个高压电极头具有针状电极、接地极、电离腔、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电离腔和空气出口设置在接地极上,空气进口连通电离腔,空气出口位于孔洞内,且连通电离腔和气溶胶通道;针状电极插入电离腔,以与接地极在电离腔内形成电场。该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可使得携带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洁净空气分别从气溶胶通道的两端进入气溶胶通道和带电气溶胶进行混合,确保有效消除气溶胶所带静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溶胶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可消除气溶胶所带电荷的气溶胶静电中和器。
技术介绍
随着气溶胶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以及对气溶胶特性的广泛研究,消除气溶胶所带电荷这一问题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气溶胶尤其是经过干燥后的气溶胶因带有静电荷而发生团聚,改变气溶胶本身的粒径大小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目前市面上有多种类型的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原理都基本类似,都是利用正负高压电极产生电晕,电晕区的空气被电离形成正负离子,正负离子和带电的气溶胶混合而实现带电气溶胶的电荷平衡。现在大部分静电中和器存在的问题有气溶胶电荷中和不完全,消除电荷所需时间长,影响实验研究的进度。因此,以上问题如何解决是当前研究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气溶胶静电中和器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可有效消除气溶胶所带静电,气溶胶消电效率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气溶胶通道,以使气溶胶通过;所述壳体的两端均开设有垂直于所述气溶胶通道,且连通所述气溶胶通道的孔洞;两个高压电极头,包括正高压电极头和负高压电极头,且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孔洞;其中每个所述高压电极头具有针状电极、接地极、电离腔、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所述电离腔和所述空气出口设置在所述接地极上,所述空气进口连通所述电离腔,所述空气出口位于所述孔洞内,且连通所述电离腔和所述气溶胶通道;所述针状电极插入所述电离腔,以与所述接地极在所述电离腔内形成电场。进一步地,该气溶胶静电中和器还包括:进气管接头和出气管接头,分别设置于所述气溶胶通道的两端,且所述进气管接头和所述出气管接头和所述气溶胶通道同轴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方形或矩形,且所述两个孔洞形成在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孔洞的轴线平行设置,且位于所述气溶胶通道的轴线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电离腔为半球形凹槽,所述电离腔和所述空气出口以及所述针状电极位于同一轴线上。进一步地,所述正高压电极头位于所述气溶胶通道的气溶胶进口端;所述负高压电极头位于所述气溶胶通道的气溶胶出口端。进一步地,该气溶胶静电中和器还包括:高压电源输出装置,其具有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正高压电极头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负高压电极头电连接。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孔洞为阶梯孔。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出口与所述电离腔之间具有孔道,所述孔道包括连通所述电离腔的第一区段和连通所述空气出口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区段的内径。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地线接头,配置成连接地线。本技术的气溶胶静电中和器依靠在气溶胶通道两端异侧设置的正负高压电极头,使得携带正离子的洁净空气和携带负离子的洁净空气分别从气溶胶通道的两端进入气溶胶通道和带电气溶胶进行混合,确保气溶胶和洁净空气混合均匀进而有效消除气溶胶所带静电。进一步地,携带正离子的洁净空气和携带负离子的洁净空气可从互相对立的方向进入气溶胶通道和带电气溶胶进行涡旋混合,进一步确保气溶胶和洁净空气混合的均匀性。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静电中和器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气溶胶静电中和器的沿一个面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气溶胶静电中和器的沿另一个面的示意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图1为气溶胶静电中和器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静电中和器。该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包括壳体20和两个高压电极头。壳体20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气溶胶通道21,以使气溶胶通过,壳体20的两端均开设有垂直于气溶胶通道21,且连通气溶胶通道21的孔洞22。两个高压电极头包括正高压电极头31和负高压电极头32,且分别安装于两个孔洞22。具体地,每个高压电极头具有针状电极51、针状电极安装座52、接地极53、电离腔、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电离腔和空气出口设置在接地极53上,空气进口连通电离腔,空气出口位于孔洞22内,且连通电离腔和气溶胶通道21。针状电极安装座52上具有空气进口,且针状电极安装座52罩扣在接地极53上,针状电极51安装在针状电极安装座52上并插入电离腔,以与接地极53在电离腔内形成电场。本技术的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在使用时,两股洁净空气分别从正高压电极头31上和负高压电极头32上空气进口进入电离腔,正高压电极头31的空气进口处连接有进气管71,负高压电极头的空气进口处连接有进气管72。正高压电极头31和负高压电极头32分别接入正高压电和负高压电。接电后,正高压电极头31和负高压电极头32均产生电晕,两个电离腔内的洁净空气分别被电离后,产生的带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两股气流分别从相应接地极53上的空气出口离开,经由气溶胶通道21两端的孔洞22进入气溶胶通道21,与气溶胶通道21内通入的带电气溶胶均匀混合,以消除气溶胶中的静电。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离腔为半球形凹槽,电离腔、空气出口以及针状电极51位于同一轴线上。空气出口与电离腔之间具有孔道,孔道包括连通电离腔的第一区段和连通空气出口的第二区段,第一区段的内径小于第二区段的内径,第一区段的长度可为3mm至8mm,以使带正离子或负离子气流可加速进入气溶胶通道21和带电气溶胶混合以进行静电中和。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方形或矩形,两个孔洞22均为阶梯孔且形成在壳体2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以使两个高压电极头安装在壳体2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此种位置关系可使得含有正离子或负离子的洁净空气以相互对立的方式进入气溶胶通道21,在气溶胶通道21内和带电气溶胶发生混合进而消电。正高压电极头31可位于气溶胶通道21的气溶胶进口端或出口端,负高压电极头32可位于气溶胶通道21的气溶胶进口端或出口端。优选地,将正高压电极头31设置在气溶胶通道21的气溶胶进口端,负高压电极头32设置在气溶胶通道21的气溶胶出口端。进一步地,两个孔洞22的轴线平行设置,且位于气溶胶通道21的轴线的两侧,也就是说,每个孔洞22相对于相对于气溶胶通道21偏置设置,以成偏心状态,此种位置关系使得洁净空气进入气溶胶通道21后和带电气溶胶发生涡旋混合,可提高含有正离子或负离子的洁净空气和带电气溶胶的混合程度,这样二者接触更加充分,消电也更加完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静电中和器还包括高压电源输出装置60,其具有正极输出端61和负极输出端62,正极输出端61与正高压电极头31电连接,负极输出端62与负高压电极头32电连接。正极输出端61的输出电压范围在0到10kV之间,负极输出端62的输出电压范围在-10kV到0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静电中和器的壳体20上还设置有地线接头81,配置成连接地线82。由于壳体20和接地极53互相接触且均为导体,壳体20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气溶胶通道,以使气溶胶通过;所述壳体的两端均开设有垂直于所述气溶胶通道,且连通所述气溶胶通道的孔洞;两个高压电极头,包括正高压电极头和负高压电极头,且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孔洞;其中每个所述高压电极头具有针状电极、接地极、电离腔、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所述电离腔和所述空气出口设置在所述接地极上,所述空气进口连通所述电离腔,所述空气出口位于所述孔洞内,且连通所述电离腔和所述气溶胶通道;所述针状电极插入所述电离腔,以与所述接地极在所述电离腔内形成电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气溶胶通道,以使气溶胶通过;所述壳体的两端均开设有垂直于所述气溶胶通道,且连通所述气溶胶通道的孔洞;两个高压电极头,包括正高压电极头和负高压电极头,且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孔洞;其中每个所述高压电极头具有针状电极、接地极、电离腔、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所述电离腔和所述空气出口设置在所述接地极上,所述空气进口连通所述电离腔,所述空气出口位于所述孔洞内,且连通所述电离腔和所述气溶胶通道;所述针状电极插入所述电离腔,以与所述接地极在所述电离腔内形成电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管接头和出气管接头,分别设置于所述气溶胶通道的两端,且所述进气管接头、所述出气管接头和所述气溶胶通道同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方形或矩形,且所述两个孔洞形成在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静电中和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劲林刘玉杰宋振国陈庆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慧荣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