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单元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92888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扇单元总成,适用于一电子装置,其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器。风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至少一风扇单元、至少一第二连接器与至少一把手。风扇架具有一载板及至少两间隔板。间隔板设于载板上,且间隔板与载板共同定义出至少一容置空间。风扇单元配置于容置空间内,且第二连接器电性连接风扇单元。把手枢设于风扇单元且具有一抵靠臂,且把手适于相对风扇单元枢转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当把手位于第一位置时,抵靠臂将第二连接器往第一连接器推抵以使第二连接器限位于第一连接器。当把手位于第二位置时,抵靠臂远离第二连接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把手的风扇单元总成。
技术介绍
随着电脑及网路的发达,目前一般的企业或机构皆需配备伺服器,而大型的网路 服务业者更有大量的需求。随着伺服器的运算能力的提高,所产生的废热也随之大幅增加。 因此,在伺服器中会配置风扇单元,以将伺服器长时间运转所产生的热带走,避免过热造成 系统的当机或甚至电子元件的损坏。一般而言,风扇单元与伺服器的连接是藉由两连接器互相卡合,以使风扇单元电 性连接伺服器。然而,风扇单元可能因运转时产生的震动或伺服器遭外力撞击时产生的震 动,造成两连接器的卡合有所松脱,影响风扇单元正常运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其把手具有抵靠臂以使两连接器可稳固地被连 接。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风扇单元总成,适用于一电子装置,其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器。风 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至少一风扇单元、至少一第二连接器与至少一把手。风扇架具有 一载板及至少两间隔板。间隔板平行地设于载板上,且间隔板与载板共同定义出至少一容 置空间。风扇单元配置于容置空间内,且第二连接器电性连接风扇单元。把手枢设于风扇 单元且具有一抵靠臂,且把手适于相对风扇单元枢转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当把手 位于第一位置时,抵靠臂将第二连接器往第一连接器推抵以使第二连接器限位于第一连接 器。当把手位于第二位置时,抵靠臂远离第二连接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风扇单元包括一固定框架与至少一风扇,且把手 包括两枢接部与一操作部。风扇组装至固定框架内,且第二连接器位于固定框架与两间隔 板的其中之一之间。枢接部由操作部的两端弯折而成,且抵靠臂连接枢接部的其中之一。操 作部适于受力而带动枢接部相对固定框架枢转。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风扇单元还包括一理线框,连接于固定框架。第二 连接器适于穿过理线框而连接于第一连接器。当对应的把手位于第一位置时,抵靠臂抵靠 于理线框以透过理线框施力于第二连接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间隔板具有朝向固定框架的一第一定位部,且枢 接部的其中之一或枢接部的其中之另一具有对应于第一定位部的一第二定位部。当把手位 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定位部适于与第二定位部相互干涉。此外,第一定位部包括一定位柱, 且第二定位部包括对应于定位柱的一定位槽。定位槽具有一开放端。当风扇被组装至固定 框架且把手位于第一位置时,定位柱适于由所对应的定位槽的开放端进入定位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间隔板具有面向固定框架的一第一导引部,且固 定框架具有面向间隔板的一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与所对应的第二导引部相互配合。当风扇被组装至固定框架时,第二导引部沿着对应的第一导引部移动,以导引固定框架相对 于间隔板移动。此外,第一导引部包括朝向固定框架的一凸出部,且第二导引部包括面向间 隔板的平行的两凸肋。两凸肋之间具有一导引槽,而凸出部适于在导引槽内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风扇单元总成还包括多个挠性件,其中风扇藉由挠性件 悬吊于固定框架内。此外,各挠性件具有一固定部、一间隔部与一插销部。固定部固设于固 定框架。间隔部位于固定部与插销部之间,并承靠于固定框架与风扇之间。插销部延伸插 入风扇的一开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具有一底板,其中载板为底板的一部 份。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风扇单元总成的把手具有抵靠臂,且把手可相对风扇单元枢 转。藉此,当使用者将把手枢转至第一位置时,抵靠臂将第二连接器朝向第一连接器推抵 以使第二连接器限位于第一连接器,避免风扇单元因震动或其它外力的作用松脱于电子装 置,确保风扇单元总成的正常运作。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爆炸图。图2A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在组装后于第一位置的立体图。图2B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在组装后于第二位置的立体图。图3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4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的把手的作动示意图。图5为图2B的风扇单元总成的风扇单元沿1-1’剖面线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电子装置12 电路板14 :第一连接器16 :底板100 :风扇单元总成110 :风扇架112 :载板114、116 :间隔板114a、116a :第一定位部114b、116b :第一导引部120 :风扇单元122 :固定框架122a、122b :第二导引部124 :风扇124a :开孔126 :理线框128 :挠性件128a :固定部128b :间隔部128c :插销部130 :第二连接器140 :把手140a :抵靠臂142、144 :枢接部142a、144a :第二146 :操作部Al :第一轴向A2 :第二轴向A3 :第三轴向E:开放端G:间隙O :容置空间S :导引槽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爆炸图。图2A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 在组装后于第一位置的立体图。图2B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在组装后于第二位置的立体 图。请参考图1、图2A与图2B,在本实施例中,风扇单元总成100适用于一电子装置10,例 如为伺服器,且电子装置10具有一电路板12、配置于电路板12上的一第一连接器14与一 底板16,且电路板12藉由底板16承载。风扇单兀总成100包括一风扇架110、至少一风扇 单元120、至少一第二连接器130与至少一把手140。风扇架110具有一载板112及至少两 个间隔板114、116,其中载板112为底板16的一部分构件。两间隔板114、116平行地立设 于载板112上,且两间隔板114、116可以螺丝锁附至底板16,而两间隔板114、116与载板 112共同定义出至少一容置空间O。风扇单元120对应地配置于容置空间O内,且第二连接 器130对应地电性连接风扇单元120。承上述,把手140对应地枢设于风扇单元120且具有一抵靠臂140a,且把手140适 于相对于风扇单元120枢转于一第一位置(绘示于图2A)与一第二位置(绘示于图2B)。 详细地说,在使用者预先将第一连接器14与第二连接器130接合后,使用者可将把手140 相对于风扇单元120枢转于图2A的位置。此时,把手140的抵靠臂140a将由第二连接器 130朝向第一连接器14推抵,直到第二连接器130完全地限位于第一连接器14。当使用者 将把手140相对于风扇单元120枢转于图2B的位置时,把手140的抵靠臂140a将逐渐的 远离第二连接器130,使用者可以容易地解除第一连接器14与第二连接器130的接合。藉 此,在把手140位于第一位置可加强第一连接器14与第二连接器130的限位关系,避免因 为风扇单元120的振动或其他的外力造成两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4与第二连接器130)的松动,可确保风扇单元总成100的正常运作。此外,在把手140位于第二位置可解除第一连 接器14与第二连接器130的限位关系,以便于使用者将第二连接器130由第一连接器14 拔除。图3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请参考图1与图3,进一步地 说,风扇单元120包括一固定框架122与一风扇124。把手140包括两枢接部142、144与 一操作部146。风扇124组装至固定框架122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一电子装置,且该电子装置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器,该风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具有一载板及至少两间隔板,该些间隔板平行地立设于该载板上,与该载板共同定义出至少一容置空间;至少一风扇单元,对应地配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至少一第二连接器,对应地电性连接该风扇单元;以及至少一把手,对应地枢设于该风扇单元,每一该把手具有一抵靠臂,且该把手适于相对该风扇单元枢转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当该把手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抵靠臂将该第二连接器往该第一连接器推抵以使该第二连接器限位于对应的该第一连接器,当该把手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抵靠臂远离该第二连接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上匡杜连昌陈建龙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