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76620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2:24
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该风扇模块包括一间隔板、一第一风扇部以及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侧,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增加风扇模块的应用弹性,进而提升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风扇模块及其电子装置,尤指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般而言,电子产品内设有风扇模块,其用来在电子产品内部产生气流,藉以散逸电子产品的内部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如此内部电子组件便能在适当温度下正常运转。公知的风扇模块的流道结构仅具有一出风口,其仅能将气流沿单一方向送出。然而,由于电子产品内的机构空间的限制,电子产品的内部电子组件常无法全部集中于风扇模块的流道结构的出风口处,导致距离风扇模块的流道结构的出风口较远的内部电子组件不易有气流经过,以致该些内部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藉由气流散逸而导致散热效率不佳,从而影响该些内部电子组件运转。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其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该风扇模块包括一间隔板、一第一风扇部以及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侦lJ,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电子组件、一第二电子组件以及一风扇模块;该第一电子组件安装于该壳体内;该第二电子组件安装于该壳体内;该风扇模块安装于该壳体内,该风扇模块包括一间隔板、一第一风扇部以及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侧,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至该第一电子组件,藉以散逸该第一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至该第二电子组件,藉以散逸该第二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综上所述,本技术的风扇模块利用间隔板区隔第一风扇部以及第二风扇部,当风扇模块启动时,第一风扇部可与间隔板共同将吸入的气体沿第一出风方向排出,且第二风扇部可与间隔板共同将吸入的气体沿第二出风方向排出。如此一来,本技术的风扇模块便可用来散逸设置于不同位置的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亦即本技术的风扇模块可依据内部电子组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相对应地设计出风方向,藉以增加风扇模块的应用弹性,进而提升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的组件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的组件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在另一视角的组件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在另一视角的组件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的组件剖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30电子装置32壳体34第一电子组件36第二电子组件38风扇模块40间隔板42第一风扇部421第一扇轴本体423第一扇叶结构425电致动件44第二风扇部441第二扇轴本体443第二扇叶结构46底座壳体461第一入风口 48 第一壳体50第一流道腔室501第一出风口52第二壳体521第二入风口54第二流道腔室541第二出风口Xl第一入风方向X2第二入风方向Yl第一出风方向Y2第二出风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装置30的外观示意图。如图I所示,电子装置30包含有一壳体32、一第一电子组件34以及一第二电子组件36,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皆安装于壳体32内,亦即壳体32用来包覆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藉以保护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免受碰撞而损坏。在此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可为一笔记本型计算机,而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可分别为该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内部电子组件,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电源稳压器等。此外,电子装置30还包含有一风扇模块38,其安装于壳体32内,风扇模块38用来产生气流,藉以散逸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如此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便能在适当温度下正常运作,从而维持电子装置30的正常运转。在此实施例中,风扇模块38可为一离心式风扇(centrifugal fan)模块。请参阅图I至图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38的组件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38的组件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38在另一视角的组件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风扇模块38在另一视角的组件分解示意图。如图I至图5所不,风扇模块38包含有一间隔板40、一第一风扇部42以及一第二风扇部44,第一风扇部42设置于间隔板40的一侧,且第二风扇部44设置于间隔板40的另一侧。此外,第一风扇部42包含有一第一扇轴本体421以及多个第一扇叶结构423,第一扇轴本体421结合于间隔板40的该侧,多个第一扇叶结构423连接于第一扇轴本体421,且多个第一扇叶结构423可共同用来产生风流,藉以散逸第一电子组件34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地,第二风扇部44包含有一第二扇轴本体441以及多个第二扇叶结构443,第二扇轴本体441结合于间隔板40的该另一侧,多个第二扇叶结构443连接于第二扇轴本体441,且多个第二扇叶结构443可共同用来产生风流,藉以散逸第二电子组件36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在此实施例中,各第一扇叶结构423的叶形可异于各第二扇叶结构443的叶形,藉此第一扇叶结构423所产生的风流方向便可异于第二扇叶结构443所产生的风流方向。换句话说,第一扇叶结构423以及第二扇叶结构443可藉由分别设计第一扇叶结构423的叶形以及第二扇叶结构443的叶形而将气体沿不同出风方向送出,藉以散逸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所产生的热量。也就是说,本技术的风扇模块38的第一扇叶结构423与第二扇叶结构443可依据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的位置,而相对应地设计第一扇叶结构423的叶形以及第二扇叶结构443的叶形,藉以增加风扇模块38的应用弹性,进而提升电子装置30的散热效率。在此实施例中,间隔板40、第一风扇部42与第二风扇部44可为一体成型。在实务上,间隔板40、第一风扇部42与第二风扇部44可以射出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而间隔板40、第一风扇部42与第二风扇部44的结构设计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中所述,例如间隔板40、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模块包括:一间隔板;一第一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侧,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以及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家睿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