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转向把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4413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车转向把手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组装简易以及有效定位油门把手总成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种机车转向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向把手,具有一握持部及一环状部,其中,该环状部连接于该握持部,并且具有一第一卡合部;以及一油门把手总成,穿设于该转向把手的该握持部之上,并且抵接于该转向把手的该环状部,其中,该油门把手总成具有一第二卡合部,以及该第二卡合部卡合于该环状部的该第一卡合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车转向把手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车转向把手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组装简易以及有效定位油门把手总成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I,一种熟知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I主要包括有一转向把手10及一油门把手总成20。转向把手10具有一定位孔11。油门把手总成20是由一第一油门座体21、一第二油门座体22、一油门线23及一握把24所构成。第二油门座体22是连接于第一油门座体21,并且第二油门座体22具有一定位销22a。油门线23是穿设于第二油门座体22之中,并且油门线23是连接于握把24 的一油门转盘24a。就油门把手总成20与转向把手10的组装而言,先将第二油门座体22的定位销 22a设置于转向把手10的定位孔11之中,接着将穿设于第二油门座体22中的油门线23连接于握把24的油门转盘24a,最后再将第一油门座体21锁固于第二油门座体22,如此即可完成组装以及达成限制第一油门座体21与第二油门座体22相对于转向把手10的旋转。然而,虽然机车转向把手结构I具有组装简易的特点,但第二油门座体22的定位销22a与转向把手10的定位孔11之间的配合却会易于因间隙问题而产生晃动。此外,由于油门把手总成20的第一油门座体21、第二油门座体22、油门线23及握把24无法在生产线外先行组装,而必须在生产线上进行组装,故其会造成在生产线上的制造工时增加。请参阅图2,另一种熟知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I’是在转向把手10’上成型有一螺孔11’。因此,就油门把手总成20’与转向把手10’的组装而言,先将一螺栓B穿过第二油门座体22’而锁附于转向把手10’的螺孔11’之中,接着将穿设于第二油门座体22’中的油门线23连接于握把24的油门转盘24a,最后再将第一油门座体21锁固于第二油门座体 22’,如此即可完成组装以及达成限制第一油门座体21与第二油门座体22’相对于转向把手10,的旋转。然而,虽然机车转向把手结构I’可以有效避免第一油门座体21及第二油门座体 22’相对于转向把手10’的晃动,但机车转向把手结构I’的组装过程会更为繁复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组装简易以及有效定位油门把手总成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机车转向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向把手,具有一握持部及一环状部,其中,该环状部连接于该握持部,并且具有一第 ^合部;以及一油门把手总成,穿设于该转向把手的该握持部之上,并且抵接于该转向把手的该环状部,其中,该油门把手总成具有一第二卡合部,以及该第二卡合部卡合于该环状部的该第一^^合部。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油门把手总成更具有一油门座,该油门座抵接于该转向把手的该环状部,以及该第二卡合部成型于该油门座之上。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油门把手总成更具有一握把,该握把连接于该油门座,以及该油门座设置于该转向把手的该环状部与该握把之间。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第一卡合部为一凹槽,以及该第二卡合部为一突块。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第一^^合部为一突块,以及该第二卡合部为一凹槽。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转向把手的握持部成型有复数个咬花纹条, 用以增进该油门把手总成与该握持部之间的结合摩擦力。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咬花纹条邻接于该转向把手的该环状部。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转向把手的握持部成型有复数个咬花纹条, 用以增进该油门把手总成的该油门座与该握持部之间的结合摩擦力。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该油门把手总成更具有一油门线,以及该油门线锁固于该油门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油门把手总成与转向把手的组装过程中,仅需将油门把手总成穿设于转向把手的握持部之上,并且使得油门座的第二卡合部卡合于转向把手的环状部的第一卡合部,即可完成组装以及达成限制油门座相对于转向把手的旋转。同时, 油门座还可以藉由复数个螺栓的锁附而更加固定于转向把手的握持部之上。此外,油门把手总成的油门座、油门线及握把可以在生产线外先行组装,因而可以降低在生产线上的制造工时。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机车转向把手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机车转向把手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的部分平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U1M00 机车转向把手结构10U0M10 转向把手11 定位孔11’ 螺孔20、20,、120 油门把手总成21 第一油门座体22、22’ 第二油门座体22a 定位销23、123 油门线24、124 握把24a 油门转盘111 握持部111a 咬花纹条112 环状部112a 第一卡合部121 油门座122 第二卡合部B、B, 螺栓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本实施例的机车转向把手结构100主要包括有一转向把 手110及一油丨]把手总成120。如图4所示,转向把手110具有一握持部111及一环状部112。环状部112是连接 于握持部111,并且环状部112具有一第一^^合部112a。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一^^合部112a 系为一凹槽的型式。此外,握持部111上成型有复数个咬花纹条111a。在此,复数个咬花纹 条111a是邻接于环状部112。如图3及图5所示,油门把手总成120穿设于转向把手110的握持部111之上,并 且油门把手总成120是抵接于转向把手110的环状部112。在此,油门把手总成120具有一 油门座121、一第二卡合部122、一油门线123及一握把124。如第4图及第5图所示,油门座121抵接于转向把手110的环状部112,而第二卡 合部122是成型于油门座121之上。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二卡合部122为一突块的形式。因 此,当油门把手总成120穿设于转向把手110的握持部111之上时,第二卡合部122卡合于 环状部112的第一卡合部112a,以及油门把手总成120与握持部111之间的结合摩擦力是 藉由握持部111上所成型的复数个咬花纹条111a而被增进。更详细的来说,油门把手总成 120的油门座121与握持部111之间的结合摩擦力是藉由握持部111上所成型的复数个咬 花纹条111a而被增进。此外,第一卡合部112a及第二卡合部122并不局限于分别是凹槽 及突块的型式。换句话说,第一卡合部112a及第二卡合部122亦可以分别是突块及凹槽的 形式。如图3所示,油门线123预先锁固于油门座121。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握把124连接于油门座121。更具体而言,油门座121乃 是设置于转向把手110的环状部112与握把124之间。如上所述,在油门把手总成120与转向把手110的组装过程中,仅需将油门把手总 成120穿设于转向把手110的握持部111之上,并且使得油门座121的第二卡合部122卡合 于转向把手110的环状部112的第一卡合部112a,即可完成组装以及达成限制油门座121 相对于转向把手110的旋转。同时,如图5所示,油门座121还可以藉由复数个螺栓B’的 锁附而更加固定于转向把手110的握持部111之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之中,油门把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车转向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向把手,具有一握持部及一环状部,其中,该环状部连接于该握持部,并且具有一第一卡合部;以及一油门把手总成,穿设于该转向把手的该握持部之上,并且抵接于该转向把手的该环状部,其中,该油门把手总成具有一第二卡合部,以及该第二卡合部卡合于该环状部的该第一卡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瑞兴张国镇陈智豪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